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2011年铜陵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铜陵市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6日在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市人民政府代市长侯淅珉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一、2010年工作刚刚过去的2010年,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铜陵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积极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加快、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50亿元,增长17%,增速为“十一五”以来最好水平。财政收入88.6亿元,增长26.5%,在全省前移3个位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亿元,增长1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0亿元,增长27.2%。新增就业2.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00元,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6940元,增长12%。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2.17‰。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第一,着力抓好项目投资。我们继续大规模、高强度增加有效投入,完善项目谋划和推进机制,促进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在建项目达到100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0个,新开工项目570个。铜陵有色铜冶炼工艺技术升级改造、铜化集团大合成氨扩建、中发产业园、海亮产业园等一批投资额2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超远高密度印制电路板、华纳万吨铜箔等项目建成投产。争取国家和省各类转移支付资金20亿元,为历年之最。继续打造“千百亿工程”,加大工业强市等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增长72%;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80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积极落实扩大消费政策,大力培育汽车、旅游休闲等消费热点,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产品人均销售额居全省前列。多措并举巩固外贸企稳回升势头,进出口总额增长40%,成为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第二,着力强化招商引资。我们抢抓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快速启动“一区两片”规划建设。编制完成江南示范园起步区15平方公里规划。与省农垦集团合作组建了江北产业园开发公司。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升级已上报国务院。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激励机制,开展百名干部促招商活动,先后组织和参加了中国(铜陵)投资贸易洽谈会、徽商大会、世博会安徽周和全国工商联、安徽省民营企业对接会等重大招商活动,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深圳蛇口工业园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中建集团、中信集团等央企合作取得实质成果,成功引进中海阳光伏发电、上海蓝宝光电等一批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全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3亿美元,利用市外内资260亿元。我市被评为2010年度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和最具投资潜力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的品牌效应和抢滩效应加速显现,集群式产业转移和大规模整体承接势头明显。第三,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我们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中心环节,加快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建设,铜陵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批设立,中科院合肥技术转移中心铜陵分中心、合工大(铜陵)工程技术研究院组建成立,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75%。完善了高层次人才项目经费资助、住房和生活补贴机制。加快培育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主城区中心商务区建设步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华谊兄弟等知名文化企业落户铜陵,青铜帝国等一批高端文化项目进展顺利。铜陵有色财务公司获准成立,铜源村镇银行挂牌开业,招商证券成功引进,“网络金融超市”在全省推广,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400亿元。第四,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我们在全省率先开展区直管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在铜陵县探索“大社会保障”体系新路子,在教育系统实行中小学教师系统内交流制度。全面推开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全面完成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府投入2000万元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完成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文化行政管理、广播影视体制等七项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要任务。加速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铜都阀门、洁雅科技等企业上市工作取得进展,新增民营企业1501户、个体工商户5300户。第五,着力开展城乡大建设。我们积极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主城区畅通工程加快实施,淮河路等骨干路网拓宽改造相继完工,长江路地下通道即将建成,长江二路等工程开工建设。完成26个社区综合整治和一批环境景观工程。新增公交车80台,全面更新出租车。新城区建设步伐加快,西湖新区骨干路网基本建成,体育中心等重点工程动工兴建,东部和南部城区一批组团项目全面施工。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铜陵长江公铁两用大桥主桥墩已出水面,西湖互通立交、沿江高速铜陵连接线建成通车,城市外环线全线贯通。以乡镇村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千村百镇”示范工程深入实施。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5132”提升工程,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中华白姜文化园建成开园。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扎实推进。第六,着力推进节能减排。我们重拳出击,通过启动节能预警调控、推动重点企业节能节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等组合措施,在全省第一个完成阶段性节能调控目标,受到省政府表彰。强力推进污染减排,西湖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建成运行。全面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开展南部城区粉尘专项治理,集中整治运输泼洒和建筑施工扬尘,城区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出台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意见,滨江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和城山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分别完成投资18.5亿元和3亿元,循环经济发展示范效应逐步显现。第七,着力提升民生工程。我们在省确定的33项民生工程基础上,组织实施了48项民生工程,年度目标全面完成,惠及95%以上的城乡居民,财政直接投入8亿多元,民生工程实际投入增长一倍以上。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20个,竣工38万平方米,成为全省棚户区改造试点市。积极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组织实施千人创业扶持计划,建成大学生创业园。在全省率先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80元/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七位一体”专项救助,城乡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全省领先。对困难弱势群体发放了临时价格补贴。抽样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主观评价幸福指数提高了4.3个百分点。第八,着力加强社会建设。我们大力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国家卫生城市暗访考核顺利通过。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省首届民俗文化节,国际铜雕艺术园首期建成开放。我市被省文化厅推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示范区,社区文化家园项目荣获文化部“群星奖”。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校安工程”,高职、中职园区一期工程建成。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顺利开展。成为全国首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市、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市创建工作积极推进。与澳大利亚高嘉华市结成友好交流城市。妇女儿童、红十字、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外宣、消防、民防、防震减灾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步。和谐社区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成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市。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入开展“四大四进四送”活动。完善法律援助工作,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一年来,我们始终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密切与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按时办结市人大代表建议148件、市政协提案308件。行政职权流程图绘制完成并逐项向社会公布,市直部门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基本进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政务公开深入推进,网络问政得到重视,依法行政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有了新进展。严格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各项规定,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政风建设取得新成效。我们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三产服务业不强,人均生产总值较高与人均收入水平偏低、工业化率较高与工业化水平不高、城市化率较高与城市功能不完善的矛盾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和环境治理难度较大,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加剧。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社会建设和管理仍须加强。同时,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作风不实等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绝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和重托!二、“十一五”回顾“十一五”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一个时期。面对诸多自然灾害和百年一遇金融危机,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铜陵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和冲击,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在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铜陵的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综合经济实力大步跨越。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五”末期的182.8亿元增加到450亿元,增长1.5倍。财政收入由24.5亿元增加到88.6亿元,增长2.6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9亿元,超过“十一五”之前历年投资额的总和,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2.1倍。转型发展迈出可喜步伐。积极推进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工作,棚户区改造、关闭矿山及改制企业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逐步破解。铜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拓展,能源、水泥等传统产业由大到强,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被国家发改委作为“铜陵模式”在全国推广,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开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520余项,新增中国名牌4个、中国驰名商标3件,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是2005年的6倍。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新城区规划建设全面展开,“一主两副三城”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拓宽改造城市主干道路253公里,新增市区道路总里程76公里。一批标志性城市工程和游园广场建成开放,水、电、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整体改善。京台高速公路、沪渝高速公路和铜九铁路铜陵段建成通车,区内“六纵六横”干线路网基本建成,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基本确立。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实现村村通公路、通广播电视、通宽带、通客运班车,农村饮用水安全覆盖率居全省第一,23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清淤整治农村河道500公里。都市型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生姜、凤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改革开放取得明显突破。在全省率先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建立。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累计实际利用内、外资分别达到660亿元和10亿美元,是“十五”的11倍和4倍。全市开发园区建设面积达50平方公里,产业承接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1亿元,滚动实施民生工程53项,全市70万人得到实惠。新增就业10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消除。在全省率先免除了洲圩区防洪排涝水电费,在全国率先实行涉农行政“零收费”。全民养老保险和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五项社会保险参保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更高水平的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体系。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由23.8平方米和33.6平方米提高到26.9平方米和39平方米,低保家庭廉租住房实现应保尽保,多层次
本文标题:2011年铜陵市政府工作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84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