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2011年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一轮复习第3章__金属及其化合物__第2节__铝及其重要化合物
一、选择题1.长期食用铝含量过高的膨化食品,会干扰人的思维、意识与记忆功能,引起神经系统病变。摄入过量的铝,还能引发软骨症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因为铝对人体有害,故禁止使用铝锅等饮具B.一种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的主要成分是Al(OH)3,因此铝元素超标对人体无影响C.膨化食品中的铝元素超标可能来自添加剂明矾D.土壤的主要成分是Al2O3·2SiO2·2H2O,因此粮食中含有较多的铝元素,人过多食用含铝元素的食品显然也没有影响2.(2007·海南)由海水制备无水氯化镁,主要有以下步骤:①在一定条件下脱水干燥;②加熟石灰;③加盐酸;④过滤;⑤浓缩结晶。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②④⑤③①B.③②④①⑤C.③④②⑤①D.②④③⑤①3.(2005·北京理综)将足量稀盐酸加到下列固体混合物中,只能发生一种反应的是()A.Mg、AlCl3、NaAlO2B.KNO3、NaCl、CH3COONaC.NaClO、Na2SO3、BaCl2D.Ba(NO3)2、FeSO4、NH4HCO34.用下列装置不能达到有关实验目的的是()A.用甲图装置电解精炼铝B.用乙图装置制备Fe(OH)2C.用丙图装置可制得金属锰D.用丁图装置验证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5.用稀硫酸、NaOH溶液、Al为原料制取Al(OH)3,甲、乙、丙3个学生分别用3种不同途径:甲:Al――→稀H2SO4Al2(SO4)3――→NaOH溶液Al(OH)3乙:Al――→NaOH溶液NaAlO2――→稀H2SO4Al(OH)3丙:Al――→稀H2SO4Al2(SO4)3Al――→NaOH溶液Al2(SO4)3――→混合Al(OH)3制得等量Al(OH)3,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甲用原料最少B.乙用原料最少C.丙用原料最少D.三人用原料的量相同6.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铝和铁在常温下遇硫酸或硝酸发生钝化现象B.金属钠除保存在煤油中,也可以保存在汽油中C.湿法冶炼就是指金属在溶液中的置换反应,如金属钠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D.涂油层、电镀金属层、制合金等都是保护金属的措施7.(2009·潍坊模拟)元素的性质包含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其强弱可以通过该元素对应的某些化学性质体现出来。某同学认为铝元素是金属元素,但是有一定的非金属性。下列化学反应中,你认为能支持该同学观点的是A.铝片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B.氢氧化铝溶于强碱溶液C.氢氧化铝溶于强酸溶液D.铝热反应8.(2009·平顶山模拟)下列操作所得物质为纯净物的是()A.将一块带有氧化膜的铝片与过量的浓NaOH溶液完全反应后,取澄清溶液将其蒸干,得纯净的NaAlO2固体B.向NaAlO2溶液中加入过量的AlCl3溶液,将所得沉淀过滤洗涤,加热灼烧去掉水分,可得纯净的Al(OH)3固体C.把铝块与适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将所得溶液蒸干,可得AlCl3固体D.把AlCl3溶液与足量氨水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去掉水分可得Al2O3固体9.将物质X逐渐加入(或通入)Y溶液中,生成沉淀的量与加入X的物质的量关系如图所示,符合图示情况的是ABCDXCO2HClNaOHAlCl3YCa(OH)2NaAlO2AlCl3NaOH10.双羟基铝碳酸钠是医疗上常用的一种抑酸剂,其化学式是NaAl(OH)2CO3。关于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物质属于两性氢氧化物B.该物质是Al(OH)3和Na2CO3的混合物C.1molNaAl(OH)2CO3最多可消耗3molH+D.该药剂不适合于胃溃疡患者服用11.下列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错误的是()A.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Al3++3NH3·H2O===Al(OH)3↓+3NH+4B.铁片放入过量的稀硝酸中:3Fe+8H++2NO-3===3Fe2++2NO2↑+4H2OC.将铝片放入过量NaOH溶液中:2Al+2OH-+2H2O===2AlO-2+3H2↑D.偏铝酸钠与过量盐酸反应:AlO-2+4H+===Al3++2H2O12.(2009·芜湖模拟)镁铝合金5.1g溶于300mL2mol/L的盐酸,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的体积为5.6L。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氨水,产生沉淀的质量为()A.5.1gB.10.2gC.13.6gD.15.3g13.(2009·滁州模拟)把铝粉和氧化亚铁粉配成铝热剂,分成两等份。一份在高温下恰好完全反应后,再与足量盐酸起反应;另一份放入足量的烧碱溶液中充分反应。前后两种情况下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比是A.1:1B.2:3C.3:2D.28:914.相同质量的下列物质分别与等浓度的NaOH溶液反应,至体系中均无固体物质,消耗碱量最多的是A.AlB.Al(OH)3C.AlCl3D.Al2O315.(2009·四川)向mg镁和铝的混合物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气体bL。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cmol/L氢氧化钾溶液VmL,使金属离子刚好沉淀完全,得到的沉淀质量为ng。再将得到的沉淀灼烧至质量不再改变为止,得到固体pg。则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A.c=1000b11.2VB.p=m+Vc125C.n=m+17VcD.53mp179m二、非选择题16.(2009·福建)某研究性小组借助A~D的仪器装置完成有关实验。[实验一]收集NO气体(1)用装置A收集NO气体,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填序号)a.从①口进气,用排水法集气b.从①口进气,用排气法集气c.从②口进气,用排水法集气d.从②口进气,用排气法集气[实验二]为了探究镀锌薄铁板上的锌的质量分数ω(Zn)和镀层厚度,查询得知锌易溶于强碱:Zn+2NaOH===Na2ZnO2+H2↑,据此,截取面积为S的双面镀锌薄铁板试样,剪碎、称得质量为m1g。用固体烧碱和水作试剂,拟出下列实验方案并进行相关实验。方案甲:通过测量试样与碱反应生成的氢气体积来实现探究目标。(2)选用B和________(填仪器标号)两个装置进行实验。(3)测得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气的体积为VL(标准状况),则ω(Zn)=________。(4)计算镀层厚度,还需要检索的一个物理量是________。(5)若将装置B的恒压分液漏斗改为普通分泌漏斗,测量结果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方案乙:通过称量试样与碱反应前后的质量实现探究目标。选用仪器C做实验,试样经充分反应,滤出不溶物、洗涤、烘干,称得其质量为m2g。(6)ω(Zn)=________。方案丙:通过称量试样与碱反应前后仪器、试样和试剂的总质量(其差值即为H2的质量)实现探究目标。实验同样使用仪器C。(7)从实验误差角度分析,方案丙________(填“优于”“劣于”或“等同于”)方案乙。17.A、B、C、D、E五种化合物均含有某种短周期常见元素,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为澄清溶液,C为难溶的白色固体,E则易溶于水,若取A溶液灼烧,焰色反应为浅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1)写出化学式: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2009·六安模拟)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铝等金属的性质:将一置于空气中的铝片投入浓氯化铜溶液中,铝片表面出现一层海绵状暗红色物质,接下来铝片上产生大量气泡,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溶液温度迅速上升。若用同样的铝片投入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在短时间内铝片无明显变化。(1)铝与氯化铜溶液能迅速反应,而与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在短时间内不反应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序号)A.铝与Cl-反应,铝与SO2-4不反应B.氯化铜溶液酸性比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酸性强C.硫酸铜水解生成硫酸使铝钝化D.氯离子能破坏铝表面氧化物薄膜,而硫酸根离子不能E.生成氯化铝溶于水,而生成硫酸铝不溶于水(2)铝片表面出现的暗红色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放出的气体是________,请从有关物质的浓度、能量、是否有电化学作用等分析开始阶段产生气体的速率不断加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某同学通过其他的实验操作,也能使铝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加快,他采取的措施可能是________。A.用砂纸擦去铝片表面的氧化膜后投入硫酸铜溶液中B.把铝片投入热氢氧化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涤,再投入硫酸铜溶液中C.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再投入铝片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再投入铝片19.(探究创新题)某混合金属粉末,除Mg外还含有Al、Zn中的一种或两种,含量都在10%以上。某研究小组设计实验探究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铝、锌元素的存在。所用试剂:样品、pH试纸、稀H2SO4、NaOH溶液、稀NH3·H2O该小组探究过程如下:查阅资料:提出假设:(1)假设1: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镁外还含有________元素(2)假设2: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镁外还含有________元素(3)假设3:该混合金属粉末中除镁外还含有铝、锌元素实验探究:基于假设3,甲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方案,乙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1)试剂M是________。(2)写出操作Ⅰ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方案比甲同学的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丁同学研究了甲、乙两同学的方案后,用最简便的方法测定了Wg样品中金属镁(Mg)的质量分数,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解析:人体通过铝制炊具、药物摄入的铝元素很少,而土壤中的Al2O3不溶于水。答案:C2.解析:由海水制备无水氯化镁的一条途径为:在苦卤或海水中加入熟石灰,使Mg(OH)2析出:MgCl2+Ca(OH)2===CaCl2+Mg(OH)2↓,再用盐酸溶解Mg(OH)2,然后将溶液浓缩,得到MgCl2·6H2O晶体,将MgCl2晶体在HCl中加热除去结晶水,即得无水氯化镁。答案:D3.解析:B项中只发生反应CH3COO-+H+3COOH。答案:B4解析:甲中实际发生反应为:阳极:2Al-6e-===2Al3+;阴极:6H++6e-===3H2↑;电池总反应为2Al+6H2O=====电解2Al(OH)3↓+3H2↑。答案:A5解析:例如制取1mol的Al(OH)3,甲用32mol的H2SO4和3mol的NaOH;乙用1mol的NaOH和12mol的H2SO4;丙用38mol的H2SO4和34mol的NaOH。答案:C6.答案:D7.答案:B8.答案:D9.答案:C10解析:双羟基铝碳酸钠属于盐类,A错误;它是一种化合物,属于纯净物,不是混合物,B错误;1molNaAl(OH)2CO3最多可消耗4molH+,C错误;由于能与胃酸反应放出CO2气体,故不适合于胃溃疡患者服用。答案:D11答案:B12.解析:0.6molHCl足可以使5.1gMg-Al合金完全溶解,共失电子5.6L22.4L·mol-1×2=0.5mol,即5.1g镁、铝离子正电荷总物质的量为0.5mol,沉淀时结合OH-0.5mol,故沉淀质量为:5.1g+17g·mol-1×0.5mol=13.6g。答案:C13.解析:铝热剂的第一种反应过程:第二种反应过程:故两种情况下生成H2的质量比为1:1。答案:A14.答案:A15.解析:MgAl――→适量稀H2SO4H2(bL)MgSO4Al2(SO4)3――→KOHcmol/
本文标题:2011年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一轮复习第3章__金属及其化合物__第2节__铝及其重要化合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589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