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12级生态学复习思考题(新)
112级生态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1.限制因子定律:在所有因子中,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范围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就称为限制因子。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藉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3.原生演替、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原生演替:是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原生演替系列包括从岩石表面(光照强烈、极端干旱)开始的旱生演替系列和从湖底(光照不足、水分过多)开始的水生演替系列。进展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群落的生产力由低到逐步增高、群落逐步发展为中生化,生物群落对环境的改造逐渐强烈。如从稀疏的植被逐步演变为森林群落。逆行演替:与进展演替相反。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不能充分利用环境,生产力逐渐下降,不能充分利用地面、群落旱生化,对外界环境的改造轻微。如过度放牧和滥砍滥伐森林常会导致逆行演替。4.生态入侵:由于人们的有意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方,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不断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5.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6.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7.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8.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如:植物→昆虫→青蛙→蛇→鹰。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即为食物网。9.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10.短日照植物:日照时数少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11.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幅。在生态幅中有一个最适区,在这个区中生物生理状态最佳,生殖率最高,数量最多。生态幅是由生物的遗传特性决定的,许多生物的生态幅都是比较宽的。12.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13.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表示物种的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的均匀状况。14.冷害和冻害: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冻害:生物在0℃以下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15.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16.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17.种群和群落: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18.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19.生物浓缩:指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上许多生物种群或者生物个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富集。20.生物圈:它由大气圈下层、水圈、土壤岩石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21.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22.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过多或过少,即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都会限制生物的生存、生长、发育。即为耐性定律。23.内稳态:身体内部能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即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一个生物体的体内环境(如体温、氧浓度、体液等)总保持稳定。内稳态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2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内稳态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24.光的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掉的相平衡之处,即所谓的光的补偿点。25.温度的日较差(年较差):一日当中的最高和最低温度之差叫日较差。在一日当中,中午13-14时温度最高,凌晨日出前最低;气温有四季变化,一年内最热月与最冷月的温度之差叫年较差。在一年当中,北半球7-8月温度最高,12月-次年1月最低。26.外温动物、内温动物、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生活史:外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内温动物,通过自身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的动物;生物学零度,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生物生长发育需要的下限温度;有效积温,对生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生活史,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27.生殖价:某年龄雌性个体平均对未来种群增长所做出的贡献。是个体对下一代的贡献大小。28.他感作用: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物质,阻止别种植物在其周围生长,这种现象称他感作用,或叫异株克生。是生存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种间和种内都有这种现象。29.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初级生产(或第一性生产):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把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由于这种生产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贮存的基础阶段,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或第一性生产。次级生产: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净初级生产量都可能流失到这个生态系统以外的地方去。对动物来说,有些净初级生产量或因得不到、不可食或动物种群密度低等原因,总有一部分未被利用或不能利用。即使被动物吃下去的植物,也有一部分通过粪便的形式被排出体外。在被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动物的呼吸代谢和生命的维持。这部分能量最终以热的形式被散失掉,剩下部分才能用于动物各器官组织的生长和繁殖新的个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次级生产量。二.问答1.试述光的生态作用。(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2.试述温度的生态作用。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般说来,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这是温度对生物的间接影响。3.试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活动。此外,水有较大的比热,当环境中温度剧烈变动时,它可以发挥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2)水对生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水量对植物的生长也有最高、最适和最低3个基点。低于最低点,植物萎蔫,生长停止;高于最高点,根系缺氧、窒息、烂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在水分不足时,可以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3)水对生物的分布的影响。水分状况作为一种主要的环境因素通常是以降水、空气湿度和生物体内外水环境三种方式对生物施加影响,这三种方式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空间分布。降水是决定地球上水分状况的一种重要因素,因此,降水量的多少与温度状况成为生物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我国从东3南至西北,可以分为3个等雨量区,因而植被类型也可分为3个区,即湿润森林区、半干旱草原区及干旱荒漠区。4.简述生态位理论及其在农林生产中的应用。不同时间的作物对外界环境因子的需求不同,在垂直空间上的资源利用,如氧气,阳光,水分等的分时分地利用,从此在功能上实现最大化利用资源。5.试述自疏法则及其在农林生产应用价值。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应用价值:6.简述种群调节的主要机制。种群调节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的增长势和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这两个反向力之间的平衡而达到的。种群本身内在增长势就是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它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对任何种群都可导致指数增长。因此,种群主要由气候,资源,捕食者,寄生者或疾病等环境因素所决定。生态学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假说来解释种群的动态机制。(1)气候学派。(2)生物学派。(3)食物因素。(4)自动调节学说。7.从裸岩开始的群落演替会经历那些阶段?试述水生演替要经历哪些过程?从裸岩开始的群落演替为典型的旱生演替系列,包括以下演替阶段:①地衣植物群落阶段:地衣在裸岩定居,分泌有机酸腐蚀岩石,加上物理、化学定居风化作用,使岩石风化,加上地衣残体积累少量有机物质;②苔藓植物群落阶段:依靠地衣植物较长时间的生活,形成的少量土壤,苔藓植物定居,苔藓植物的较大个体加速了土壤的形成过程;③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土壤积累到一定量后,耐旱的草本植物开始进入并定居,种子植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更加强烈,小气候和群落环境逐步形成,土壤加厚,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④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发展到一定阶段,木本植物开始出现并逐步形成以灌木为优势的群落;⑤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发展到一定时期,为乔木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乔木植物开始定居,并逐步发展成乔木占优势的群落;随着演替的进行,最终形成区域的地带性植被(顶极群落)。水生演替所经历的过程: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8.北方植物引种到南方可能遇到的不适生态因子有哪些,为什么?北方植物常形成与北方的温度和日照条件相适应的生态型。因此,引种到南方可能遇到的不适的高温、低温)和积温及日照长度,使其不能生长或完成发育。9.捕食作用对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或作用?捕食作用对生态系统有正面和负面两方面的影响或作用。负面的影响或作用主要是:①会使被捕食物种数量下降,甚至物种灭绝。②过渡的捕食还会影响同样以被捕食者为食的其他生物的食源,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正面的影响或作用主要③是捕食可淘汰被捕食种群中老、弱、病、残的个体,提高种群个体的质量,提高种群的适合度和竞争能力。④抑制被捕食种群,防止种群过于扩大,对环境造成破坏;⑤给其他物种留下一些资源,使系统可保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10.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作用(以适当的例子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有5个特点。①综合性: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②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个因子是起主导作用的。③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替代。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由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④限定性(阶段性):生态因子对同一生物不同发育阶段的作用不同。也
本文标题:12级生态学复习思考题(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0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