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总学时:48学时讲课学时:46学时实验学时:2学时总学分:3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考核方式:考试开课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等参考教材:《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孙光德、董克用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保障学》郑功成主编,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课程性质:社会保障概论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任务: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这门课的重要意义,掌握这门课的主要内容,以及一些国内外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趋势和学科的前沿问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保障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这一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学习本门课知识奠定一定的基础,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加深对我国社会保障的理论和实践的了解,提高其实践能力。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4学时)掌握: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趋势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的必要性重点:1.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的历史必然性2.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难点:社会保障思想的发展及制度根源(二)社会保障制度内容、特点及其功能(4学时)掌握: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三者含义及其区别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重点:1.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三者含义及其区别2.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难点: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三)社会保障基金作用、筹集和使用(4学时)掌握:社会保障基金作用理解: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渠道了解:社会保障基金的使用重点:社会保障基金的作用和筹集难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与使用(四)社会保障管理(4学时)掌握:社会保障管理内容和体制理解: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了解:社会保障管理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趋势重点:1.社会保障管理内容和体制2.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难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体制(五)社会保障水平(3学时)掌握: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理解: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了解: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重点:1.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2.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难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六)席卷全球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3学时)掌握:我国社保改革内容理解:社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趋势了解:理解我国及全球社保改革状况重点:1.理解我国社保改革状况及内容2.理解全球社保改革内容及趋势难点:社会保障改革原因、趋势(七)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6学时)(一)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了解:权利与义务关系重点:公平与效率关系难点:两种制度的再分配效应分析(八)老年社会保障(4学时)掌握:老年社会保障的概念和重要性理解:我国城镇老年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了解: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重点:1.老年社会保障的概念和重要性2.我国城镇老年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难点:我国老年社会保险的改革与发展(九)失业社会保障(2学时)掌握:失业社会保险概念理解:失业预防和就业扶助内容了解:我国失业社会保障制度重点:失业社会保险概念难点:失业社会保险作用(十)医疗社会保障(2学时)掌握:医疗社会保险的筹资机制;支付方式理解: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趋势了解: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重点:1.医疗社会保险的筹资机制;支付方式2.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趋势难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十一)工伤保险(2学时)掌握:工伤保险的概念及原则理解:工伤预防与康复了解: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重点:工伤保险概念及原则难点:工伤保险预防与康复(十二)妇女儿童社会保障(1学时)掌握:妇女儿童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作用了解:我国妇女儿童社会保障现行制度及评价重点:妇女儿童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作用(十三)军人社会保障(1学时)掌握:军人社会保障的概念及其职能作用理解:军人社会保障的内容了解:军人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与运行重点:军人社会保障的概念及其职能作用难点:军人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与运行(十四)残疾人社会保障(1学时)掌握: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概念及原则理解: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内容了解: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及改革探索重点: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概念及原则难点: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内容(十五)职工福利(1学时)掌握:职工福利的定义及实施原则理解:职工福利的内容了解:职工福利的形成与发展重点:职工福利的内容难点:职工福利的资金来源及管理(十六)职工住房社会保障(1学时)掌握:住房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理解:我国住房社会保障的改革与发展了解:进一步深化我国住房社会保障的主要措施重点:住房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难点:我国住房社会保障的改革与发展(十七)最低生活保障(1学时)掌握:最低生活保障的目标和原则理解: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了解:我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重点: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难点: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来源与制度运行(十八)农村扶贫(1学时)掌握:贫困的标准理解:农村扶贫了解:我国贫困标准重点:我国贫困标准难点:如何扶贫(十九)法律援助(1学时)掌握:法律援助定义理解:法律援助的前景重点:法律援助的含义、特点及意义难点:法律援助内容(二十)社区服务(1学时)掌握:社区服务定义理解:社区服务的功能重点:社区服务的内容及特征难点:我国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二十一)社会保障立法(1学时)掌握:社会保障法的概念及其意义理解: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重点:社会保障法的内容难点: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讲授为主教学,辅之以必要的讨论和实践等教学基本方法和形式。五、成绩评定平时成绩*100%(作业+考勤+提问)+期末考试*80%=该课成绩。考核形式:闭卷。六、其它说明无教学大纲撰写人: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教学院长:《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总学时:48学时讲课学时:48学时实验学时:2总学分:3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考核方式:考试开课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等参考教材:《劳动经济学》曾湘泉主编,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课程性质:劳动经济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任务: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学习劳动经济学的重要意义,掌握这门课的主要内容,以及一些国内外劳动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学科的前沿问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全面了解劳动经济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这一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学习本门课知识奠定一定的基础,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加深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的了解,提高其实践能力。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一)导论(2学时)掌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特点理解:劳动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重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难点:劳动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二)劳动需求分析(8学时)掌握: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不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需求;劳动需求弹性理解: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需求,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重点:1.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不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需求;劳动需求弹性。2.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难点:不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需求。(三)劳动供给分析(6学时)掌握: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理解:劳动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了解:劳动力范畴分类和劳动力参与率。重点:1.掌握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2.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难点: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四)家庭劳动供给理论(6学时)掌握:家庭时间约束下的劳动决策模型。理解:家庭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了解: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分析。重点:家庭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难点: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分析。(五)人力资本投资(4学时)掌握: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基本模型。理解:教育投资的分析。了解:中国人力资本投资。重点:1.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基本模型2.教育投资的分析难点:教育投资的分析(六)劳动力流动(6学时)掌握:劳动力流动模型理解:劳动力流动的成因;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中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了解: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重点:1.劳动力流动的成因2.劳动力流动模型3、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难点: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七)工资的确定及制度设计(4学时)掌握: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理解:报酬制度和水平设计与员工激励;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了解:工资的历史、本质和形式重点:报酬制度和水平设计与员工激励;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难点: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八)劳动力市场歧视(4学时)掌握:歧视的定义与表现形式。理解: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理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管制。了解:中国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重点: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管制。难点: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理论。(九)收入分配的不平等(4学时)掌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理解: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了解:收入不平等测量及变化的趋势。重点: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难点: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十)失业(4学时)掌握:失业的测量。理解:失业的类型和原因。了解: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中国转型时期的失业与就业问题。重点:1.失业的测量2.失业的类型和原因难点: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讲授为主教学,辅之以必要的讨论和实践等教学基本方法和形式。五、成绩评定平时成绩*100%(作业+考勤+提问)+期末考试*80%=该课成绩。考核形式:闭卷。六、其它说明无教学大纲撰写人:张丽艳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伊宝德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教学院长:孙振江《发展与就业》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总学时:32学时讲课学时:32学时总学分:2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考查开课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等参考教材:《发展与就业》,姚裕群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课程性质:劳工关系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任务: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学习劳工关系的重要意义,掌握这门课的主要内容,以及一些国内外劳动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学科的前沿问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全面了解劳动管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这一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学习本门课知识奠定一定的基础,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加深对劳工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的了解,提高其实践能力。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一)经济发展(2学时)掌握:经济发展的基本范畴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理论了解: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重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区别难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区别(二)经济发展与就业(2学时)掌握:经济发展与就业关系理解: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的障碍了解:经济发展战略——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了解:发展极和增长点了解:进口替代发展模式了解: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了解:经济发展与就业结构重点:产业结构与就业难点:技术进步与就业(三)社会发展(2学时)掌握:社会发展基本内容理解:经济发展理论了解:社会发展与文化重点:经济发展指标体系难点: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四)社会发展与就业(2学时)掌握:社会发展与就业的关系理解:人的现代化与就业的关系重点:经济建设与就业难点:社会规制与就业(五)二元经济结构与就业(4学时)掌握: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了解:费-拉尼斯劳动力转移模型了解: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了解: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状况理解:我国二元结构性的就业歧视(六)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2学时)掌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重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难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七)就业基本分析(2学时)掌握:就业基本范畴理解:失业基本范畴了解:就业的体制环境重点:就业市场(八)劳动供给与需求原理(2学时)掌握:劳动供给、劳动需求理解:劳动供求关系类型重点:劳动供求关系成因难点:劳动供求关系对就业的影响(九)劳动供给主体分析(2学时)掌握:职业素质基本范畴理解:职业意向与价值观了解:职业选择及其决策重点:职业素质内容分析难点:职业素质内容分析(十)劳动
本文标题:13新版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0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