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14242011马林宇台湾地区佛教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心得体会
台湾地区佛教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慈济为例姓名:马林宇学号:14242011邮箱:14242011@bjtu.edu.cn手机号码:17801020788班级:保密1401指导老师:裴劲松2016年6月10日台湾地区佛教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慈济为例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保密1401马林宇摘要:慈济是台湾地区最大的慈善机构,组织严谨,国际影响力较大。作为慈善财团与佛教慈善的结合体,慈济代表了台湾地区独有的发展情况。本文以研究慈济发展过程中的优点特色与存在问题,深入剖析慈济的转型与文化特色,分析其中值得大陆地区慈善机构借鉴之处。关键词:慈济、佛教慈善、社会福利、慈善机构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皆以人间佛教思想为核心观念指导,旨在引导广大信众重视现实人生,服务社会,积极建设人间净土。从历史角度台湾深受福建泉州、漳州二地的影响,很多卫生慈善事业依附于神道祈禳和民间社团,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在中国台湾,印顺法师继承太虚思想,深化发展人间佛教理论。在慈善方面,他提出在活动中“应生起轨范身心,净化身心,或进而达到身心解脱自在的德用”,以此确保慈善实践的效用。台湾最大的佛教慈善公益组织——佛教慈济基金会的领导者证严法师是实践印顺法师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她提出了“慈悲为怀,济世为志”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本文以台湾慈济为研究基础,根据近年来政府和民间的声音,探究台湾地区佛教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一、台湾慈济简介慈济是位于中国台湾的佛教慈善团体,为一家横跨社会服务、医疗、媒体、教育、环保等的非政府国际组织,1966年证严法师经历“一摊血事件”及“三修女”的来访,决心“消灭贫穷”,在花莲普明寺成立慈济功德会。功德会成立初期,便开始从事社会救助事业,故证严法师常言:“慈济以慈善起家。”于1980年更名为“慈济基金会”。慈济的主要事业为“四大志业、八大法印”,即慈善、医疗(如慈济医院)、教育(如慈济大学、慈济技术学院、慈济小学、慈济中学)、人文(慈济人文志业中心、大爱电视、经典杂志、檀施会、慈济月刊、外语期刊)、国际赈灾(如援助川缅)、骨髓捐赠(慈济骨髓数据库)、环保(如慈济环保教育站、大爱感恩科技公司)、社区志愿者(慈济各分支会所)。正式参与慈济团体者,如慈济委员、慈诚队员、慈青等,应依循证严法师所定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抽烟、不吸毒、不嚼槟榔,不赌博、不投机取巧,孝顺父母、调和声色,遵守交通规则,不参与政治活动、示威游行。这就是慈济十戒。此外,慈济提倡素食但并不强制会员茹素。慈济推展“社区志愿者”计划,要求慈济委员、慈诚队员改以社区为单位,于各地推展健康照顾、环保志愿者、社区绿化等工作。期待左邻右舍能发挥“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的精神,散播“人人是志愿者”的理念,让人人心中充满爱。法师指示慈济人落实“四门四法四合一”,分为“合心、和气、互爱、协力”四组,即以社区做为根本,再由各社区联合组成小区,并于每年年底依志愿者人数增加,进行重新扩编组队,以此方式有效率地将资源统合。该模式促使慈济人经常能走在最前,做到最后。慈济的本会设在台湾花莲县(静思精舍),在47个国家及地区设有分会和联络处,遍布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二、优点特色1.国际认同度高慈济作为台湾的骄傲,它不只在东方世界获得广泛追随,也被西方国家高度认同。“9.11”事件中,只有三个团体被批准进入现场救灾:国际红十字会、基督教救世军(基督教最大的慈善组织)和慈济。2.成员多、范围广经过数十年发展,慈济在全球的会员(长期捐赠者)数目逾1000万,志工近200万名,次级团体的会员(全职志愿者)接近30万名。3.内部文化慈济在大陆的活动,和其在其他地方一样,遵循五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直接,即慈济的救助物资必须直接到达受灾者手中,地方政府官员和慈济志愿者都在场的情况下分发物资,避免经过第三方干涉。第二个原则就是优先,即强调把物资分发给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其他三条原则是:对当地生活习惯、传统习俗和文化的尊重、物资运送的及时性和节俭。慈济也遵守当地政府的其他原则,即三不:不谈政治、不刻意传教、不搞宣传。慈济的志愿者有专有名称——志工。志工与义工的分别是,义工是义务工作,在休假或工作休闲的空余时间,去做不支薪的服务工作!志工则是将付出、服务人群当作志向,出钱又出力,有责任心、使命感,不计较时间、代价、体力的付出,能克服艰难,完成任务,并且做得满心欢喜。4.博爱的慈善思想在进入大陆16年以后,慈济的活动遍及山西、吉林和重庆以外的所有省和自治区。根据慈济2006年的春季报告,截至彼时,慈济已在12个省市实施397例骨髓移植手术,在八个省建立33所希望小学,在八个省修建3,800座房屋,在九个省建立13个日间照料中心,在福建和江苏建立两所医院,在两个省建立10所养老院,在甘肃修建3,951座水窖。慈济还在西藏和青海分别启动了低氟砖茶和健康大麦的种植项目。她在大陆的15个省和4个自治区建立了永久基地。从2005至2008,慈济建造了597所房屋和16所学校,实施了351例骨髓移植手术。在2007年的“光明计划中”,慈济首次为1434名儿童实施了白内障手术。亚奇大海啸中死者大部分是回教徒,众所周知回教徒过世后对尸体处理和埋葬有严格的规定。于是,慈济首先在亚齐盖了“回教”的教堂。慈济提倡对慈善进行更人文的表达,慈济人不称呼那些被帮助的家庭为‘贫困户’而是‘感恩户’,每一次发放物品都会由衷地对被帮助的人表示感恩。他们说话轻声缓语,甚至吃饭端碗拿筷子都有规矩。5.重视环保在台北就有4500个慈济环保站,每天参与工作的志工多达65000人。他们通常做的就是将原本混作一炉烧掉的垃圾进行分类,并且将可以回收的垃圾卖掉。环保站卖掉垃圾所得的钱,环保志工们将会捐献出来,支持了“传播大爱清流”的大爱电视台大部分运营开支。在东南亚的某些国家,环保志工们捐出来的钱还为当地穷人建立了低成本的洗肾中心。三、发展中存在问题1.慈济人对证严法师有一种近乎个人崇拜的狂热:由于强大的宗教背景和创始人的修为,慈济的义工管理/文化管理相当完善。从宗教角度无可厚非,但是从一个慈善机构角度,慈济这类氛围有待调整。2.慈济未来在大陆的扩张仍然面临障碍:比如慈济的机构包括学校和医院的控制权在地方政府手中,慈济绝大多数的志愿者都是住在大陆的台湾人,许多慈济资助建设和维修的机构中的教师和医务工作者是大陆人。证严法师和志愿者们都希望大陆能有更多的人员加入。但是入会需要的一到两年的严格训练使得人员增长缓慢。3.慈济内部管理存在问题:慈济内部并不阶级平等,更是以捐款来定位阶。慈济行事高调强硬,在有些救灾现场,慈济送饭情况下会拒绝其他组织送餐进去。4.台湾民众对慈济的质疑:慈济在台湾年收入近百亿元新台币,但是公布的财务报表,却不足一页纸。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慈济在新加坡公布的财报则有32页之多。引发岛内对慈济财务透明和善款取向的质疑。5.慈济内湖园区开发案:慈济在2005年之前,购买到台北市内湖区大湖公园附近4.5公顷保护区土地,慈济企图将该土地变更为”社会福利特定专用区”,保护区不能开发,而专用区则可根据需要而开发,诸如道路和建筑物都可。由于这个土地变更案,影响到当地生态,于是居民及环保团体遂起而抗争,它缠斗了多年,台北市政府也不敢立刻决定,一直拖延。四、对策建议佛教慈善组织发挥的是一种补充性角色,补充政府提供社会福利的不足。通过与当地政府发展规划和整体社会福利框架相嵌合,运用自身雄厚的财源资金和强大的民间动员力量来开展慈善公益事业。佛教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佛教慈善也是嵌入在整体社会福利中的。只有把佛教慈善组织的自身力量嵌入于社会整体福利系统中,实现慈善资源优化配置,才能发挥民间慈善与政府福利合的最大效用。慈济由于行善救灾遍及全球,声名在外,所以慈济想要办什么事情,政府总会帮忙,给它方便。这原本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得到政府的方便久了,慈济的干部在“方便”和“逾越法律”间就难免会失了分寸。慈济将保护区变更用途,明显的就是逾法的行为。一个组织大了,该组织的重要干部就应该更加谦虚、自我反省和多听意见。但慈济显然已失去了反省和多听意见的能力,它已退化成了一个慈善大公司,按照大公司的方式在运作,已忘了宗教团体的神圣性。台湾人会对慈济穷追猛打,其实也是“望之深,责之切”。因此,慈济事件,对台湾的宗教行善,仍是有正面贡献的。五、借鉴与反思慈济从一个小小的佛教团体发展成为台湾最大的慈善机构,这使得管理宗教事务的自由主义方式的实施成为可能。这一转变符合台湾政府各机构的利益。地方政府依靠慈善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台湾“外交部”和“政府信息办公室”通过把慈济推上国际舞台来证明自己对宗教的宽容。“内务部”通过宣传慈济在灾后援助方面的贡献来展示一个公民社会的责任感。更加微妙的是,慈济通过其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和世界范围的灾后救援行动提升了台湾作为一个有关怀的社会的美好形象。由于慈济与政府保持了一种相对亲密的关系,她确定无疑地提倡了这样一种观念,即宗教并非被国家所控制,当宗教组织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提供医疗和教育服务的慈善组织的时候,宗教自由就符合公众的利益。大陆的地方政府允许宗教机构提供社会服务表明了他们对宗教机构接受度的一个变化。慈济的发展模式经过了两次变革,从最初的人脉拉动模式发展到现在的社区服务模式。早期慈济委员的组织模式,以各个慈济委员透过人脉介绍慈济;1997年开始,证严上人毅然改变型态,推展”小区化”志工编组方式,重新整编慈济委员和慈诚。让厝边邻里得到及时关怀,带动乡亲加入志工行列,一起投入扫街、资源回收、关怀老人、照料贫户,也举办妇女成长班、亲子成长班,或是健康照顾、茶会活动、爱洒人间等,以凝聚小区民众的感情。无论以任何功能加入慈济志工行列,皆回归于小区,此即是”小区志工”。”小区化”志工的功能,在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中,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九二一大地震,虽然震荡出台湾空前惨烈的灾情,却也激荡出人们最沸腾无私的同胞爱。尤其慈济因为过去国际赈灾累积的经验,加上慈济人与小区民众密切互动,熟知小区人力物力资源,遇到紧急灾难,才能掌握灾情,搜集信息,快速回报,普遍而落实的发挥救援的最高效率。”小区志工”制度的推动,实践儒家”里仁为美”的理想,藉由志工自主性的经营建设小区,例如志工主动发起”静思语好话一条街”活动,拜访小区大楼、商店及学校,张贴静思语海报;如此,必可使小区为人人安居、具有仁风之所,也能建立起各小区间互相联谊救援的网络。当人人心中善念被启发了,人心终将净化、社会终将祥和,而世界和平终有来临的一日。和传统慈善机构的志愿参与与募捐相比,慈济推行的社区慈善一方面强化了参与者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满足了其向亲朋好友宣传时的荣誉感,双方共赢;另一方面强调志工出力出时间的同时,自己负担基本开销,不占善款。志工每次出去赈灾或做社区探访,交通食宿的费用都需要由自己承担。这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但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多角度的各种付出使志工有一种仪式感,超出一般的成本付出也使志工对慈济有了粘性。桃源居公益基金会、香江社会救助慈善基金会、万科慈善基金会、万通公益基金会等大陆组织也进行社区慈善,但知名度远不如慈济。慈济的服饰“蓝裙子”、“灰衣”还有素斋、莲花符号等等许多都是其独创文化符号,慈善组织要由慈善思想,也要在实际中宣传自己的思想。虽然不一定用慈济这种宗教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个性化的追求愈发兴致勃勃。好的慈善宣传能够鼓励人们加入到慈善服务、社会服务中来,也能够激发志愿者内心的激情,有利于慈善集体未来的发展。参考文献:[1]王建武.台湾养老服务的启示及建议[J].社会福利,2015(7).[2]滕容,张帆.台湾养老服务发展及启示[J].社会福利,2014(5).[3]高虹.佛教慈善事业与社会福利问题研究——以上海佛教信仰实践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0(3):156-158.[4]王佳.中国佛教团体与慈善公益事业研究评述[J].世界宗教文化,2011(2):6-11.[5]邓子美,
本文标题:14242011马林宇台湾地区佛教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心得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0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