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微生物致病性与免疫性综述
微生物的致病性与免疫学习目标掌握内外毒素的概念和区别掌握干扰素的概念和抗病毒机理熟悉微生物的致病特点及感染的类型了解机体抗细菌抗病毒免疫的机制一.微生物的感染(一)感染源(二)传播方式与途径(三)感染的类型感染:指病原微生物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一)感染源感染来源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病人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内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自身体内或体表外源性感染与内源性感染的区别特征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来源外界自身病原体多为病原微生物多为条件致病菌免疫力正常低下临床表现多有特殊表现常无特殊表现与感染部位有关诊断病原学确诊病原体定位、定量、定性分析治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调整菌群,用药敏实验指导用药预防疫苗等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调理1.呼吸道感染2.消化道感染3.创伤感染4.接触感染5.节肢动物叮咬感染6.多途径感染(二)传播方式与途径病原菌机体外界环境致病性病原菌、机体、外界环境的关系免疫力1.不感染2.隐性感染3.潜伏感染4.显性感染5.带菌状态(三)感染的类型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1.不感染当宿主体具有高度免疫力,或侵入的致病菌毒力很弱或数量不足,或侵入的部位不适宜。则病菌迅速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消灭,不发生感染。2.隐性感染概念:当机体有较强的免疫力,或入侵的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时,感染后对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隐性感染。意义:通过隐性感染,机体仍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在防止同种病原菌感染上有重要意义。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大多由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3.潜伏感染当宿主体与致病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菌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则潜伏的致病菌大量繁殖,使病复发。例如结核分枝杆菌有潜伏感染。最典型的潜伏感染病原体是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4.显性感染概念:当机体免疫力较弱,或入侵的病原菌毒力较强,数量较多时,则病原微生物可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性物质,经过一定时间相互作用(潜伏期),如果病原微生物暂时取得了优势地位,而机体又不能维护其内部环境的的相对稳定性时,机体组织细胞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显性感染分期:显性感染的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发病期及恢复期。分类:显性感染临床上按病情缓急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按感染的部位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临床上按病情缓急不同分为1.急性感染:发作突然,病程较短,一般是数日至数周。病愈后,致病菌从宿主体内消失。急性感染的致病菌有脑膜炎奈瑟菌、霍乱弧菌、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等。2.慢性感染:病程缓慢,常持续数月至数年。胞内菌往往引起慢性感染,例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临床上按感染的部位不同分为1.局部感染: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病变的一种感染类型。例如化脓性球菌所致的疖、痈等。2.全身感染:感染发生后,致病菌或其毒性代谢产物向全身播散引起全身性症状的一种感染类型。(2)全身感染在全身感染过程中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毒血症2)菌血症3)败血症4)脓毒血症1)毒血症概念: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过程中,细菌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特征性的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2)菌血症概念:病原菌自局部病灶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如伤寒沙门菌早期感染有菌血症期。3)败血症概念: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包括外毒素或内毒素等毒力因子所引起的全身严重中毒症状。主要症状:不规则高热,皮肤、粘膜瘀血、肝脾肿大、甚至肾衰竭等。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均可引起。4)脓毒血症概念: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时,细菌随血流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的感染类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血症,常引起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肺脓肿等。5.带菌状态概念:在隐性感染或传染痊愈后,病菌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形成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带菌者。健康带菌者:健康人(包括隐性感染者)体内带病原菌。恢复期带菌者:病愈后仍体内带有病原菌的人。意义:带菌者体内带有病原,但无临床症状,且不断排出病原菌,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常成为传染病流行的重要传染源。病原菌概述细菌的感染或传染: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或传染。致病菌或病原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细菌。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的细菌。致病菌入侵后,在建立感染的同时,能激发宿主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与之对抗。一.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一)正常菌群概念:在正常人体皮肤、粘膜及外界相通的各种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和泌尿道)等部位,存在着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称之为正常菌群。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等。正常菌群的分类1.常居菌群:是由相对固定的菌群组成,有规律地定居于特定部位,成为宿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常菌群大部分是长期居留于人体。2.过路菌群:是由非致病菌或潜在致病菌组成,来自周围环境,可能在皮肤粘膜上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机体的多数组织器官是无菌的,若有侵入的细菌未被消灭,则可引起传染。因而在医疗实践中,当手术、注射、穿刺、导尿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细菌感染。人体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1.生物拮抗作用2.营养作用3.免疫作用4.抗衰老作用5.抗肿瘤作用(二)条件致病菌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正常菌群中的细菌也能使人患病,因此,这些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特定条件常见为:1.定位转移2.免疫功能低下3.菌群失调菌群失调菌群失调: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和正常菌群之间以及正常菌群中各细菌之间,保持一定的生态平衡。如果生态平衡失调,以至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细菌的比例关系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称为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的常见诱因: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同位素、激素,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时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的功能失常也是重要原因。去除诱因后一般可使菌群复常,也有长期失调难于逆转的情况。菌群失调症概念:如菌群失调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出现临床表现,引起二重感染,称为菌群失调症。临床上常见的菌群失调症有:①耐药性葡萄球菌繁殖成优势菌而发生腹泻,偶尔发生致死性葡萄球菌脓毒血症。②变形杆菌和假单胞菌生长旺盛并侵入组织发生肾炎或膀胱炎。③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引起肠道、肛门或阴道感染,也可发展成全身感染。④艰难梭菌在结肠内大量繁殖,并产生一种肠毒素及细菌毒素,导致假膜性肠炎。致病性或病原性:细菌能引起疾病的性能。毒力: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即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二.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毒力物质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途径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毒素粘附侵袭外毒素内毒素(一)细菌的毒力毒力是细菌致病的关键因素,多数毒力基因是质粒和噬菌体携带也存在于细菌致病岛内。细菌的毒力包括:1.侵袭力:粘附与侵袭2.毒素:外毒素与内毒素细菌致病岛(毒力岛)毒力岛的概念:是指细菌染色体上一段具有典型结构特征的编码细菌毒力基因簇的相对分子量比较大的染色体DNA片段,主要编码与细菌的毒力及代谢等功能相关的产物。毒力岛携带有对宿主产生致病性的基因群。一种病原菌可以有一个或几个毒力岛。已在致病菌中发现了30几个毒力岛,由于毒力岛具有可移动性,使其在细菌的进化,毒力的获得,以及新病原的出现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毒力岛编码的基因产物:许多是分泌性蛋白和细胞表面蛋白,如溶血素、菌毛和血红素结合因子,一些毒力岛编码细菌的分泌系统(如Ⅲ型分泌系统)、信息传导系统和调节系统。1.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体内定植、繁殖及扩散、蔓延的能力。构成: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物质(1)细菌黏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细菌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细菌表面的黏附素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之后,细菌便能牢固地黏附于宿主细胞上,并在该局部组织定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或侵入深部,损伤或破坏组织,引起疾病或造成隐性感染。细菌的黏附作用需有许多物质参与,但最基本的物质是黏附素和黏附素受体。黏附素粘附素:是位于细菌表面的特殊蛋白质或多糖,能增强病原菌黏附至宿主细胞表面的能力。革兰阴性菌常见有:菌毛、部分细菌的膜蛋白,如沙门菌的Vi抗原和大肠菌的K抗原等。革兰阳性菌常见有:菌体表面的毛发样突出物。如革兰氏阳性菌的膜磷壁酸,链球菌的微荚膜、M-蛋白质;①菌毛主要存在于革兰阴性菌。细菌通过菌毛与宿主表面受体相互作用而立足,获得定居的机会,故,菌毛又称为定居因子。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菌毛,如大肠菌肾盂肾炎相关性P菌毛。②非菌毛粘附物质鞭毛蛋白:如霍乱弧菌的鞭毛鞘蛋白,百日咳杆菌和空肠弯曲菌的鞭毛蛋白可参与黏附。血凝素:如伤寒菌的甘露糖抗性血凝素,霍乱弧菌的血凝素。细菌的表面蛋白:如福氏菌、脑膜炎菌、致病性大肠菌的黏附是由其外膜蛋白决定的。纤毛样物质:大多数为G+菌的黏附素,其化学本质是糖脂,与G-菌的菌毛蛋白不同。如链球菌、金葡菌细胞壁上的脂磷壁酸,在细菌表面形成微毛结构。黏附素受体一般是靶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或糖脂G-菌宿主细胞的黏附受体:大多数G-菌宿主细胞上的黏附受体是糖蛋白或糖脂,其受体特异性部位往往是其中的糖类残基。G+菌宿主细胞黏附受体:纤维结合素。该分子上有许多细菌结合位点,特别是G+菌的配体位点,使细菌结合到表面覆盖有纤维结合素的上皮细胞上。粘膜上皮细胞表面黏附素受体的表达直接影响细菌的黏附过程。黏附机制及作用机制:细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的静电吸引和疏水作用;阳离子桥联;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菌毛的粘附作用具有组织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取决于宿主易感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2)细菌的侵袭概念:一些病原菌在黏附宿主细胞表面后还要进一步内在化,即侵入宿主细胞内部,这种特性称作侵袭。侵袭性物质:1)荚膜2)侵袭性酶1)荚膜包括荚膜和微荚膜。荚膜主要为多糖成分。不同细菌微荚膜成分不同,有蛋白或多糖。具有抗吞噬、抵抗抗体和补体的损伤作用,使细菌能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迅速繁殖。是细菌的重要的毒力因子:肺炎球菌、A族和C族乙型链球菌、炭疽杆菌、鼠疫杆菌、肺炎杆菌及流行性感冒杆菌的荚膜是很重要的毒力因素。2)侵袭性酶细菌的侵袭性酶本身无毒性,但在细菌感染的过程中有一定作用。常见的有:(1)血浆凝固酶(2)链激酶(3)透明质酶酶(4)胶原酶(5)SIgA酶2.毒素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可两大类:(1)外毒素:有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并从菌体扩散到环境中的细菌毒素。(2)内毒素:内毒素存在于菌体内,是菌体的结构成份。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释放出来,只有当菌体自溶或用人工方法使细菌裂解后才释放,故称内毒素。大多数革兰氏阴性都有内毒素。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来源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存在部分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放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放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60-80℃,30min被破坏160℃,2-4h才被破坏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免疫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素外毒素抗毒素类毒素机体产生外毒素、类毒素、抗毒素的关
本文标题:微生物致病性与免疫性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15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