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1-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字:劳动价值论;经济改革;现实意义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提出来的关于解释私有制主导下的工人工资大大低于工人创造的价值原因的理论,创造性地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找到了资本剥削劳动的根源,揭示了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重要指针。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基。经济现象往往能够带来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变动,经济层面的矛盾往往容易激化为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开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期、机遇期、挑战期,深入研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2-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指导。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构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偏颇不足。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马克思是在批判和继承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体系。-3-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除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基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两种形态,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不是生产商品的两次劳动。抽象劳动内化为商品的价值,外化为商品的交换价值。三是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从本质回到现象,进一步揭示了什么是价值,表现形式和货币的起源与本质。四是价值规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抽象证明了交换价值具有不同于使用价值的社会属性。-4-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深刻内涵(一)理论科学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从根本上论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谁创造了社会剩余劳动和谁占有了社会剩余劳动的理论。提出了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人类的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生产资料不创造价值,只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物质条件,价值是从社会角度对单个商品生产者所作出的评价,是单个商品生产者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转化形式,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价值的创造、实现和分配分别发生在生产、流通和分配领域。(二)理论发展性。回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根据当时实际,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揭示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基本矛盾。从恩格斯到列宁的对垄断价格和价值规律的新作用作了创新性的研究,再到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价值、价值规律作用问题的论述,都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商品经济发展到今天,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新的挑战,因此-5-必须扩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在坚持的基础上继承、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三)现实批判性。马克思之所以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剩余价值理论,主要是为了揭示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如何利用资本来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秘密,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以此来唤醒、鼓动、武装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拿起批判的武器,起来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埋葬资本主义。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相比,当今运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植人了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因素,但却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由于不存在一个类似民族国家功能并且超越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国际性国家体制,使得民族国家内的资本主义矛盾在国际范围内重现,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固有发展模式在强国与弱国、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关系中重演。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全球资本主义发展趋势中仍然发挥着其批判的功能。当前我国在经济领域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资本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对待资本文明仍然需要有批判的眼光,努力减少其负面作用,防止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各种社会异化现象:-6-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加剧;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劳动者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沦为经济动物,少数人无节制地追求财富,更多的人只是维持动物式的个人生存;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形成社会上每个人同其他人的分离和格格不人,彼此作为异己者相互对立;科学技术的异化,科技进步反而使得人的生命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造成人类不断地丧失“精神家园”和“生态家园”。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当今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环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提出完成的。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价值论的科学真理性不断的被实践所检验。而在知识经济“大爆炸”的今天,知识、技术、信息、管理、人力资源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环境已与马克思当处时代发生了巨大深刻变化。一是马克思所处的经济环境是工业化进程中的蒸汽机时代,而我们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信息化促使生产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大大增强。二是马克思当年处在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初创阶段,而现在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在世界上出现了八十多年,我国经过改革开放,-7-商品生产不仅依然存在,并且不断发展,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将会长期存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如何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深入值得研讨的现实意义。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没有预想到的。在这个阶段,如社会主义社会的私有制问题,科技工作者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等。四是马克思虽然十分了解世界贸易和国际市场的作用,但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对劳动的分析,基本上舍弃了国际市场的作用,而今天经济全球化浪潮则不断冲击着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与交换活动。时代飞速发展,我们必须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它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巩固以经济公正为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劳动在人类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劳动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也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剩余价-8-值规律,揭示了资本剥削劳动的事实,认为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而人类的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提出了在公有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来尊重劳动、鼓励劳动。任何社会形态的主流价值根基都应该确立“劳动优先”的价值取向,让劳动者在整个社会中享有其创造的财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全体人民还没有达到共同富裕。必须发挥资本在提升生产力发展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应积极防范过度资本化造成的负面影响,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劳动优先”的价值取向不仅能够增强劳动者的凝聚力,更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二)仍是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宝。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也揭示了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带有一般性的规律。因此,对于我们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面临的情况大不相同,必须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结合新时期、新形势实践运用,作出客观正确的抉择。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9-加强,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使劳动的方式和内容、劳动结构、社会分工、价值的形成及其向价格的转化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研究和运用劳动价值论,则是用以寻求建设新社会的要素和途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同时,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生活实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三)理顺当前收入分配关系的重要指导意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分配原则,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是市场经济所必备的分配原则,为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十分充足,但大多数生产要素却相对不足的国家,我国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但当前有些地方为了调动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过分强调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其结果必然造成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的比例不协调,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加剧贫富分化。因此,要坚持并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去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要让人民充分意识到生产-10-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劳动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要进一步理顺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的不协调比例关系,贯彻落实按劳分配为主的基本分配原则,让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全方位地调动最广大的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劳动的历史作用并不是否定资本的积极意义;强调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源泉决不是否定其他非劳动要素在财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给了我们认识这一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在根本上符合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诉求,也是共产党人孜孜以求地追求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政治目标的根本动力。当前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正是需要总结与反思前一阶段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究其本源,重新定位,弘扬发挥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着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3)《资本论》(选编本)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编选
本文标题: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15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