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09年最新全国各地高三质检历史试题集锦基础篇
2009年最新全国各地高三质检历史试题集锦基础篇(必修一分章节汇总)编者:罗春旺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单项选择题9.(2009年5月山东省滨州市模拟)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宋书》),杨延宗(《新庸书》),汤显祖(《明史》)等。你推测材料中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A.程朱理学B.宗法制度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度【解析】B“敬先、孝祖、延宗、显祖”体现了血缘关系的纽带,是宗法制度在后世的体现。1.(2009年4月肇庆市二模)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解析】B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这种维系作用越来越弱。题中信息所反映的正是这一点。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中的限定条件:“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各选项逐一排除即可。B项正确,反映出当宗法关系遭到破坏后,分封制亦无法维持下去。1.(2009年4月南通市第二次调研)宗法制有利于西周稳定统治秩序,主要是因为它A.保证了贵族特权地位B.扩大了统治疆域C.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D.被历代王朝沿用【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宗法制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A项与西周政治稳定无关,B项是分封制的影响,D项是对后来的影响,不符题意。答案:C1.(2009年5月苏、锡、常、镇四市调查(二))“(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解析】D提取信息:楚庄王、韩桓惠王十年说明当时存在分封制,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中的郡守说明也存在郡县制。1.(2009年5月汕头市二模)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解析】A从时间上来看,是春秋时期,而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是在秦朝建立后,排除B,工商皆本思想出现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而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是指西周时期实行的宗法制,排除D。9.(2009年5月山东济宁市第二次摸底)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台在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解析】A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周朝的统治,结合题意,封国面积较少,无法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二、非选择题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单项选择题2.(2009年广东省高考预测[三])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史记》的记载B.民间的传说C.史家的研究论文D.秦简的记载【解析】D最能证明历史的真伪性的史料应该是当时历史时期的资料,秦简是秦朝时期记录事情的载体,所以最能说明秦朝的历史。1.(2009年5月淮安市高三第四次调研)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5.(2009年广东省高考预测[三])右图是现藏于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的“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此玉印是元成宗于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赐给西藏第五任帝师(帝师既是佛教萨迦派的高僧,又是宣政院的首长)扎巴俄色的印信。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①元代中央对西藏地区管辖的历史②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发展史③中国古代宗教史④西藏地方行政区发展史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D该印是元朝赐给西藏佛教高僧兼宣政院首长的引信,反映了我国宗教的历史,而宣政院是我国古代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所以反映了元朝中央此为中国战区第一营在缅北急袭瓦鲁班第十八师团所获战利品之一。兼营长赵振宇敬赠三十三年三月九日汉阳铁厂主要是指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解析】B注意材料中的限制:对西藏地区管辖的历史和西藏地方行政区发展史,该引信属于篆刻作品,所以又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发展史。3.(2009年4月南通市第二次调研)《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并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准确把握唐朝时期科举制的特点和作用。其中易错选的选项A的九品中正制在唐朝已被取消。答案:D2.(2009年5月苏、锡、常、镇四市调查(二))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这里的“我朝”是指A.汉朝B.唐朝C.元朝D.明朝【解析】D明朝初期废丞相,设内阁以备皇帝顾问。11.(2009年5月山东省滨州市模拟)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全球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的是A.秦朝军功爵物度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C.隋唐时期科举制度D.汉朝时期察举制度【解析】C注意题中要求:对后世考试制度的影响。由此可排除A、D两项;B项八股取士是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故正确答案为C项。3.(2009年5月汕头市二模)右边古地图名为《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图中标注有“天下两京十三省府州县路程”字样,据此判断此图应绘制于: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解析】D实行省制是在元朝才开始的,以后明清时期沿用,据此就可以排除A、B、C,再就是,明朝有两京,一是南京,一是北京。3.(2009年5月徐州市第三次调研)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札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解析】C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是明经科的,A不正确。进士科与明经科都重视对儒家经书学习,所以B不正确。从进士科与明经科中二试、三试内容可以C正确。D项材料无从反映。3.(2009年5月淮安市高三第四次调研)唐朝时“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与此观念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D本题是对选官制度的考查。A项是西周时期的选官制度,在商鞅变法中被废除;察举制是始于西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C项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唐朝时进一步发展,设进士科。故正确答案为D项。3.(2009年5月珠海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西藏史籍《萨迦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行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思巴(土蕃的大喇嘛,元世祖让他主持宣政院)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于思巴。”以上材料表明:①西藏已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省②元皇帝重视利用宗教来进行统治③思巴是西藏地方的宗教领袖和行政长官④思巴也是元朝中央政府中的高级官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D宣政院是我国古代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思巴既是土蕃的大喇嘛,又主持宣政院,所以反映了元朝中央对西藏地区利用宗教进行管辖而思巴也成为元朝中央政府中的高级官员,题中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西藏是元朝的行省,所以选D项。3.(浙江省2009届高考押题卷)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解析】封建社会初期曾出现了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导致地方权力的强弱出现过几次反复。如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最终解决。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也与此相似。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答案】C5.(2009年5月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为避免武将专权,宋太祖在中央设立了A.枢密院B.转运使C.三司使D.中书门下【解析】AB项是在地方设置的官职,负责把地方的财赋转运到京师或朝廷指定的其他地方,借以削弱地方的财政;C项是在中央设置的官职,分的是宰相的财权;D项是宰相的办公场所。二、非选择题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单项选择题13.(2009年5月福建龙岩市质检)“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这段材料可能出自A.《新唐书》B.《资治通鉴》C.《元史》D.《明史》【解析】D材料反映的是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一现象出现在明朝,故选D。2.(2009年广东省高考预测[四])清代有一位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所处机构的行事模式:“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一机构A.始设于明代B.是当时最高的行政机关C.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反映D.官员都出身于皇族【解析】C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军机处的特点。清朝军机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是封建社会衰落在政治上的反映。2.(2009年5月徐州市第三次调研)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解析】B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强化。因此B正确。4.(浙江省2009届高考押题卷)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表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D.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解析】“三公九卿”制的建立者是秦始皇;唐朝时中书省起草诏令后,要交由门下省封驳审议,然后再交由尚书省具体招待;明太祖废丞相后,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答案】D二、非选择题7.(浙江省2009届高考押题卷)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请回答:(1)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2)材料二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相
本文标题:2009年最新全国各地高三质检历史试题集锦基础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31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