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2009年秋季高考语文试卷
2009年秋季高考语文试卷解读与分析王林2009、10、22命题基本分析2009年是全市高中生使用二期课改教材参加高考的第一年。结合语文考试大纲测量目标,命题的基本思想是贯穿课改的新理念、新精神,命题的基本原则是对考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作全面检测,通过提供平实和内涵丰富的材料,把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出来。1、选文体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体现多样和平衡阅读材料各种体裁平衡,以全面检测考生阅读能力,以公正、客观地区分出考生的阅读水平。《专家与通人》原文虽发表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但所谈的问题,有现实针对性,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春声和春深》是篇散文,文章语言简约凝炼,将浓郁的诗化句融入平实的语言中,将南北两地的口语融入书面语中,加之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思想,及对人生经历的特有感悟,都增强了语言的亲和力。文言文材料一,选入的是《明史》的“沈周”,问题与往年选文有继承性。文言文材料二,是一篇说明文,材料特点是条例清楚、语言畅达,其中不少语言科学和文学性结合。符合课程标准中“浅显”和“读懂、理解浅显的文言诗文”的要求。选取这些古今文化材料,既体现文体的多样化,也有利于拓宽考生文化视野,更有助于检测考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华文化的精神,及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2、命题的考纲原则、课标精神、应用意识。遵循考试大纲前提下,2009年的语文命题是对《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理念的执行和体现的一次检验。围绕选材的所有试题,比较关注考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考生语言的思维能力的表现。试题评分,注重考生能力的发展,体现高考语文在重视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前提下,语文的学与用,关注考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命题体现语文的应用意识,立足考生,从他们的发展和语言应用等设计试题,有利于引导培养考生的创新能力。试题也从考生心理知识和能力等选拔上考虑难度。3、试题整体与部分结合,凸显能力《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阅读能力,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共识。如何将阅读的整体把握落到实处,试题设计落实了测量目标的记忆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在2009年的考试手册“记忆与理解”测量目标中,增补了“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要求,落实到试题,选项填空,简述理由,都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将词语使用与文章内容的理解紧密结合了起来。所有试题设计强化了考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阅读中的理解程度和个人感受,表达中的价值取向和创新意识,以及语言运用中的规范。4、作文体现注重观察、联想和思考“材料作文”与去年命题之间有变化,与今年春季高考材料作文相吻合,体现了高考作文题的“惯性”。材料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与高中语文教材中,郑板桥绘画题记的课文相联系,人物有一定程度上的熟悉。09年语文总体统计描述:考生总数73547人,市平均98.55分示范学校:106分非示范学校:96.4分其他学校:91.47分试题分析1、试题各部分命题设计思想分析:阅读一命题设计思想分析:《专家与通人》选的是历史学家雷海宗的议论文。选文呼应了当下的时代性要求,激发学生对此类问题的思考。1.第①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2分)【参考答案】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是对文章中的信息的筛选与整合。2.下列对第③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B.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证专家要注意全局。C.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D.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一门。[选项答案]D【试题分析】这道题要求的是对文章第三自然段开头一句“更进一步”的作用进行分析。3.第⑤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参考答案】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试题分析】这道题需要整合的信息很容易寻找到。4.联系上下文,为第⑤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3分)(1)也更(2)既又选项理由【参考答案】(2)“真正的精通”与“做深刻的专门研究”照应,“广泛的博通”与“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照应,根据后者的并列关系可以判定;作者主张要“广泛的博通”,“真正的精通”虽然程度较深,却不是作者要强调的,据此判断。【试题分析】这道题检测学生语法知识的运用能力,符合2009年考试手册的“考试内容”要求。5.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参考答案】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做一个“十足的人”,有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二十世纪的时代需求。【试题分析】读懂这篇文章,需要全面整合文章信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6.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不超过45字)鲁迅朱光潜马克思爱因斯坦【参考答案】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所以他是“通人”。4位名人高中语文课本都出现过,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白莽作孩儿塔序》、《拿来主义》等,朱光潜的《漫谈说理文》、《你为什么感到愉快》,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有的课文直接谈到他们的学问、兴趣、为人等,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赵鑫珊的《爱因斯坦与艺术》、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介绍什么?什么是通人?材料如何分析,规定字数如何概括?这些都是综合能力的表现。7.第①、②段画线部分都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参考答案】北方冰雪的野性特点以及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试题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常用修辞的作用。8.第⑤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参考答案】作者认为弟弟表面上没有思乡,而潜意识里是思乡的(一点1分)【试题分析】考生对句子深层涵义的分析应该以文本为依据,不应作臆测或随意的引申。9.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拟声词“沙沙沙”和“苏苏苏”的不同表明作者听觉更细致入微。B.作者对“润物细无声”的欣赏为下文描述春声作了感情的铺垫。C.作品叙述杨柳桃杏时暗含时光的流动,表现北京“春脖子短”。D.写“手冷”和“手热”的用意在于揭示岁月已经改变了人生处境。E.“春长”和“春深”一动一静彼此呼应,衔接巧妙而且结构严谨。F.本文结尾意味深长,空谷回音中留给读者思考和相象的空间。选择答案:CF(一项3分)10.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11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参考答案】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无论何处映山红都能绽放着;时间上,作者写出了映山红从盛到衰,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之长。【试题分析】本试题通过分析这篇抒情散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来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基本写作方法鉴别和赏析的能力。11.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少年生活的怀恋,也暗含报国之情和憧憬未来之意。[试题分析]本题是综合分析题。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作品主旨、艺术价值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评价能力。12.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参考答案]本文描述北国之景为衬托江南故乡风情的美好,更好地抒发思乡之情;《故都的秋》以江南景象反衬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试题分析]此题为拓展题。根据选文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现手法进行整合性的类比。意在检测学生区别作品写作意图的同时,能否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评价。(三)默写:默写命题设计:试题以积累为重,包括课内和课外的积累,主要是对名篇名句的积累。13.(1)其为人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七则》)(2),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3)分野中峰变,。(王维《终南山》)(4)念去去、千里烟波,。(柳永《雨霖铃》)(5)俶尔远逝,,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6),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7)东风不与周郎便,。(杜牧《赤壁》)(8)不薄今人爱古人,。(杜甫《戏为六绝句》)[填空答案](1)发愤忘食(2)所以游目骋怀(3)阴晴众壑殊(4)暮霭沉沉楚天阔(5)往来翕忽(6)横看成岭侧成峰(7)铜雀春深锁二乔(8)清词丽句必为邻(四)诗歌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①觉:醒。14.白居易,字乐天,号。[填空答案]香山居士[试题分析]本知识点在课文《琵琶行并序》的注释中作了具体介绍。对于教材中学过的作家与作品,考生应熟记。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选项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为判别正误的单选题,四个选项都着眼于诗歌内容、形式的理解和赏析。16.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4分)[参考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试题分析]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是本诗写作上的一大特点。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漫应曰()(2)宽备言其状()参考答案:(1)随便(2)详细[试题分析]试题主要检测考生对课文中常用实词的掌握和迁移能力。18.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父没,或劝之仕B.卒供役而还C.故患有所不辟也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选项答案]B[试题分析]试题主要检测考生对课文中出现过的常用通假字的识记和理解。1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周以母故B.饭之而去而告以成功涵淡澎湃而为此也C.评者谓为明世第一D.入其姓名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选项答案]C[试题分析]试题要求对常用文言虚词作识记和辨析20.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1)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2)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参考答案](1)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2)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试题分析]试题主要检测考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解释能力。21.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参考答案]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语段在文中的作用。22.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参考答案]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试题分析]试题主要检测考生对阅读文本中的信息的捕捉、归类、筛选和整合的综合能力。23.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取未放之蕊干之()(2)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参考答案](1)使……干燥(2)草率[试题分析]本题与17题一样,主要检测考生对课文中常用实词的掌握和迁移能力。24.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2分)A.因是桂的产地,自古以来就有名了。B.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C.桂出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地名。D.桂出产的地方,古时候就是个名胜。[选项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检测考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25.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参考答案]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桂叶的形状。[试题分析]试题主要检测考生对说明方法运用的表达作用的分析能力。26.联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不超过12字)[参考答案]桂能入药,又可食用。[试题分析]本题测量目标是:归纳作品要点。考查内容是:概括说明对象功用。27.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4分)参考答案: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
本文标题:2009年秋季高考语文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37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