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09年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
《〈论语〉选读》复习指导第一课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孔子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他有足民的思想;他也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他对礼的关注最多。孔子的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答题要点: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首先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要取信于民,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一个国家必须有人民的信任才能稳定,博得人民的信任,让人民对政府充满信心,是执政者的重要任务。第二课克己复礼“仁”和“礼”的关系是怎样的?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孝悌、节信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就是仁。2、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2)赞成孔子的观点。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赞成桀溺的观点。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参考答案:接舆要表达的意思:“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2)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3)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谁?为什么?(1)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用意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2)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儒家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洁身自好,却忘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君子出仕,是为了践行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认同孔子,主要从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认同陶渊明,主要从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3)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谁?为什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后世有什么影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为正义而战,在所不惜。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五、仁者爱人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从各自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子路轻财重义,心地单纯,光明磊落;颜子不自夸长处,不自夸功劳,谦虚谨慎;孔子老安、友信、少怀,心怀天下,境界更高。希望建立一个人伦有序、亲善和谐的社会,表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的仁爱观是以孝悌为根本的,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还主张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孔子更看重大节大信。孔子的仁爱观是怎样的?第六课君子之风君子必须具备哪些道德素养?儒家是怎么看待“义”和“利”的?走正道、守道德、有仁爱、有才艺;安贫乐道,重义重德,不患得患失。见利思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理想的价值观是义利的统一。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2)你如何看待这种“苦乐观”的?(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2)你如何看待这种“苦乐观”的?孔子所讲的“乐”是一种精神的平静和富足。坚守道义、有所追求的人,即使是在贫困中内心也总是安宁的快乐的。孔丘把“安贫乐道”“乐以忘忧”作为他自己的人生准则。即使处于忧患之中,他还是“乐在其中”“乐以忘忧”。第八课周而不比儒家的交友观是怎样的?选择朋友首先看重的是正直和诚信,与人为善,好恶分明,实事求是,适中交往(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1.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2.看人不片面,而要作详细的考察,作出综合评价,要看到一个人的不足,也要看到一个人的长处。3.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不凭讲了几句正确的话,就全面肯定,极力推举,不因为一个人的行为缺点而全盘否定。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怎样的?有教无类,公平公正,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启发诱导,触类旁通,教学相长,重视身教,述而不作。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长,要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展现不同的个性,发挥各自不同的特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简析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贵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善于从已知中推及未知事物。(分析略)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方法上,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提倡教学的公平公正。第十二课高山仰止从本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其弟子的个性是很了解的,其中子路的性格最为鲜明,请问子路有什么性格特征?孔子似乎最看中颜回,为什么?子路刚强、好勇、直率;颜回德行好,聪敏过人,能“闻一知十”,虚心好学,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第十三课沂水春风本章孔子与弟子之间和谐平等的氛围表现得很充分,是如何表现的?1、既记言谈,又传神情。写出了人物的神情风貌——子路争强好胜、勇于人事;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谦退;曾点的从容;孔子的长者风范和闲暇心情。2、孔子聊天式的开场白,子路的率尔,曾点的鼓瑟,孔子的简要点评、神态表情。还有对比——“率尔”、“铿尔”,“哂之”、“喟然”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参考:(1)描绘了一幅暮春郊游的和乐景象。(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第十四课中庸之道什么是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善恶分明)回顾——《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
本文标题:2009年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43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