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2009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工业生产
2009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工业生产1、世界工业发展的特点(1)工业分布的发展变化分散: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世界工业分布一直存在着从少数地区扩散到多数地区、从少数国家扩散到多数国家直至全球的趋势。集中:从分布现状看,世界工业仍然集中分布在少数国家的少数地区。就世界范围而言,工业集中分布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就国家而言,工业往往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或少数城市。(2)工业部门逐渐增多,工业产品越来越丰富第一次技术革命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形成采煤、钢铁、纺织等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伯明翰钢铁、曼彻斯特纺织中心——投入资源、劳动力——受原料和燃料等区位因素的影响第二次技术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电气化为标志——形成电力、化学、石油开采和加工等工业部门——工业分布进一步集中——形成英国英格兰中部、美国五大湖区、德国鲁尔区、前苏联欧洲部分、日本沿太平洋沿岸地带等工业区——主要投入资源、资金和技术——受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条件等区位因素的影响新技术革命20世纪50年代——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普遍使用为标志——形成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半导体工业、高分子合成等新兴工业——工业分布出现了由集中趋向分散的趋势——形成美国“硅谷”、日本“硅岛”、德国慕尼黑斯图加特、英国苏格兰等新兴工业区——主要投入资金、高技术——受知识和技术、环境和交通等区位因素的影响(3)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世界各国工业化历史来看,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生产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一般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工业化完成后,社会进入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上述比重则呈不断下降的态势,而第三产业将获得长足的发展。简单地说,当前,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值比重在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在上升),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产值比重仍在上升。(4)工业生产对原料、劳动力的投入发生了变化。工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在不断减弱,而对于劳动力,尤其是劳动力的知识和技术的依赖性逐渐加强。(5)工业生产方式有了新的发展。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驱动,工业由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向中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转变。(6)世界工业布局类型在新的燃料、原料产地出现新的工业中心:英国阿伯丁、美国休斯敦、中国大庆贵阳金昌煤铁复合体型:布局在丰富资源和能源地区,如英国中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区、中国辽中南基地临海型: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出现,在沿海地区布局,如日本福山、意大利塔兰托、中国宝山临空型:新技术革命和高速运输的发展,在飞机场和高速公路沿线布局,如美国“硅谷”、日本“硅岛”、英国苏格兰、德国慕尼黑。2、工业的分类(1)根据产品的性质分类重工业主要生产生产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工业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导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如采矿、冶金、机械、电力、建材、化学等工业。轻工业主要生产生活资料(或消费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生产投资少,见效快,能为国家迅速积累资金,如纺织、食品、造纸、皮革、钟表、家电等工业。(2)按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分类原料指向型工业原料不宜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的成本较高,区位选择的主要原则是接近原料产地,如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工业。市场指向型工业产品不宜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区位选择的主要原则是接近消费市场,如印刷工业、家具制造工业。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区位选择的主要原则是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工业选择的主要原则是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如电子装配厂、普通服装制造厂。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工业选择的主要原则是接近高等教育或科技发达的地区,如电子工业、航天工业。(3)按形成时间分类第一、二次技术革命时形成生产中耗资源、耗能源,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收效慢,产品重、厚、长、大,如钢铁、纺织、石油化工工业。新兴工业新技术革命时形成,生产省资、省能源、省空间、省劳动力,产品轻、薄、短、小,如电子工业、高分子合成、核工业、航天工业。(4)按生产过程分类采掘工业采取自然资源制造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加工工业(制造业)对农产品及半成品进行加工的生产部门。(5)三类产业分类第一产业农业(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分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部门。链接·思考如何判断某种工业属于哪一种发展类型?链接·提示:判断某种工业属于哪一种发展类型主要看其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或者看其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如甘蔗制糖工业,其生产过程主要依赖于甘蔗这种原料,而这种原料长距离运输成本太高,工业区位应靠近原料产地,属于原料指向型。3、工业的区位选择(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土地、水源、地形、气候等社会条件:信息、政府、国防、工业惯性、就业、厂商个人偏好经济因素:原料、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农业经济基础科技因素: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和区位的影响环境因素: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包括主导风向(工业区布局在常年盛行风向下风向或冬夏季风垂直的郊外或居民区布局最小风频的下风向)、河流流向(工业区的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和河流上游,即布局在城区河流下游,而自来水厂和饮料厂应布局水源地或城区河流上游)、距市区远近、地形特点、适当集中综合利用、设置防护带、适当分散、减轻污染、作无害处理等。(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原料的影响减弱,市场影响逐渐加强。交通运输对工业吸引力增强:沿海和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等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信息通讯网络的通达性是工业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新因素。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增强。(3)工厂厂址选择与布局原则a.工厂选址的原则:从经济利益看,厂址应选择花费生产成本最低而获得利润最高的地方,同时注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b.具体而言,工厂区位选择主要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环境因素等几方面考虑,主要原则是成本最低,利润最高。①在自然条件方面,要考虑是否有修建工厂所需的良好的地质、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是否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②在社会经济条件方面,需要考虑能否尽可能地接近具有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和交通运输等优势的地区,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是否有良好的社会协作条件。理想的区位应具备的条件是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价廉质优,市场前景广阔。③从环境的角度考虑,应根据不同工厂的污染特点,尽量减少对城区或居民区的污染。④城区工业布局局遵循工业区位选择的原则是: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有组织地布置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置在城市过缘或近郊区;严重污染的大型企业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4、工业地域的形成(1)工业联系生产的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空间上的联系:共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信息上的联系:如计算机联网——非物质联系(2)工业的集聚和分散作用: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提高规模效益。传统工业: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且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较大的协作工厂,相互靠近集聚在专业化工厂附近,形成专业化生产集聚区域新兴工业:协作工厂地理上靠近,并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或利于扩大自身影响,形成新兴工业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传统工业区的分散: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用地、用水紧张,能源不足,环境状况差,及许多社会问题等,使得新建企业迁移出老工业区。新兴工业区的分散: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较小,甚至可以空运如电子元器件供应厂与装配厂;复杂产品原料零部件由许多工厂供应,每一种零部件销售到许多地区,为减少市场上交易费用,或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形成跨国或跨地区的企业。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区等。汽车生产的全球化最为典型具体表现形式:工业由老工业区向新工业区分散;向大城市周围的卫星城分散;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分散(投资建厂);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分散。5、工业区位分析1、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思路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2.传统工业区典型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意大利西北部、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鲁尔区区位分析: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较近;充沛的水源;便利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衰落: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整治措施:(鲁尔区)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消除污染,美化环境。3、新兴工业区典型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德国南部、美国“硅谷”等a.轻工业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区位分析: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相同点:主要条件相似:①大批廉价劳动力;②经济高度开放;③资本集中程度低生产特点相似:①企业规模小;②以轻工业为主;③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④工业多分散在城镇不同点:(我国)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调整措施;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生产;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b.高技术工业地区“硅谷”典型地区:美国硅谷、德国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区位分析: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军事定货(美国硅谷特有)。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5、城市工业布局区位因素: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交通-沿交通线分布;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工业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等。6、工业集聚和分散集聚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分散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7、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五个工业区)区位条件:有利:岛国,多优良港口;工业基础好;不利: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促进发展的原因:深刻的历史原因;重视科技;发展教育。8、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
本文标题:2009高三地理专题复习工业生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48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