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0届高三语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高考专题辅导专题五十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第六模块:现代文阅读•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3、理解某些段落的内容与作用。•4、理解与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1、内容上•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主旨句;•位置:往往处于文首或文末。•2、结构上•能够彰显出文章脉络层次的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承上启下)、脉络句。•3、表达上•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尤其是比喻)或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变式句)。一、感知·重要句子的一般性特点重要语句是就其在文中的作用而言•1.文眼句:它既可揭示中心,又能提挈全文;不仅可使文章在外部结构形式上交织融合在一块,而且能使文章内部意义贯通流畅。•2.主旨句:标明作者的写作目的,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全文的核心和灵魂,有极强的概括力。•3.衔接句(过度句):既可起结构上的起转承合作用,又归结和提示上下文内容。•4.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作用,位置多在段末,多为议论性句子。•5.警策句:文字十分简练,内容异常丰富,含义尤为深刻。“沉默啊,沉默。。。”•6.精彩句:绘景写人、抒情说理时,有独到功力,它浸透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包含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用意。•7.含蓄句:由于某种原因、目的的需要,故意不直说,而运用双关、暗示等方法把含义隐藏于句中,它多是比喻、象征等修辞的语句含蓄的表达含意。•8.难懂句:由于句子结构复杂或内容深奥隐晦而不容易理解的句子。但却是理解文章的难点,抓住它可为突破难点,理解全文带来方便。•9.引用句:其内容往往是文段内容的概括。•10.总结句:是文章内容或情感的收束。二、分析·【典型考题一】壶口的黄河……⑦……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⑨路德维希[注]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注:①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Ludwig,1881~1948年),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20.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解题要点】1、就句子析语法,抓关键词•复句先分层,单句找主干2、就有效信息区,找解读点•信息先分类,明确其联系3、联系全文主旨,发掘深意•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4、分层对点答题,紧扣原文【考场答案例析】•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养育了无数华夏儿女,所以每一个炎黄子孙有义务为她写传记。1’•黄河是母亲河,她的传记应由她哺育的炎黄子孙来写,且传记本身也应能体现中国人自己的精神。2’•语句: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参考答案】•1、“该有人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2、“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3、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二、分析·【典型考题一】★★★春从心出……⑤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⑥冬去春来,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南来雁群,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意,多年不曾写诗的他,一时竟挥就了五首新作!放下电话,我也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中的青春也只有一回。我们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一段。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绣出万紫千红,却又会匆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经落红满地。现代人里,谁还会像林黛玉那样哀伤地葬花?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情地在你跟前践着落花去追名逐利,于是你惆怅,你喟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别人,像我那朋友一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19.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4分)二、分析·【典型考题二】•语句: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参考答案】•1、人生如书,书如人生。•2、人生诡谲,犹如书林杂芜。•3、人生要追求活着的真谛,犹如从书林中淘出善本精品。【解题要点】1、就句子析语法,抓关键词•复句先分层,单句找主干2、就有效信息区,找解读点•信息先分类,明确其联系3、联系全文主旨,有何深意•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4、分层对点答题,紧扣原文+就句子析表达,看修辞比喻,找本体、喻体、相似点+就句子特殊性,过渡句(尽量用原文语句概括上下文)二、分析·【典型考题二】课桌椅学生课桌椅枟痋爿根的神韵……①村头老榆树的根深深懂得,自己千丝万缕的血肉之躯正养育着一个古老的村庄。②于是,你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远的传奇。③你的依恋也是黄土地的依恋。而默默无闻的土地又有何等情怀。你将气管点化成血管,把黄土地的爱恋倾诉给那些盼归的心,那些顽皮的孩子便是你的第一个听众。④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⑤乡亲们在你哺养的大树下欢歌狂舞,祭祖祈祷,或私定终身,寻情约会,你无私地奉献出自己裸露的躯体,显示出博大的胸怀。……16.如何理解第二部分中划线句子“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的含义?(4分)【答案】1、村头的老榆树养育了古老的村庄,是村庄悠久历史的见证,因此是旗帜;2、树根默默地支持着老榆树的成长,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远的传奇,正如长埋地下的历经漫长岁月的化石一般有价值。二、分析·【典型考题三】•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5题)二、分析·【典型考题三】相关段落:•(1)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解题分析:•(1)语句所在的段落是作者在描写了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后的一段议论,分两个层次,一是大西北充满悲壮,一是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坚强,学会坚强。分析“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一句,所谓“长不大”是指没有成熟、没有大西北的精神品格,“长大”指有了这些品格。其答案: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2)语句选自倒数第二段,这段通过大西北、南方的对比,表现北方有高阔天空、茁壮的生命绿洲等。由此推断作者认为南方没有北方的这种粗犷。答案: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1、关于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一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2008年高考全国卷一)相关段落•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答题思路•抓住戈壁滩中的“绿色海洋”,这是一个比喻句,比喻句的功能是把话说得更形象生动,更具体可感。海洋给人的感觉宽广深邃,绿色给人以生机,而我从平沙千里、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一下子走进林带,自然会感觉反差巨大,眼前以亮,格外惊喜。参考答案•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隔壁的反差巨大,使“我”产生了惊喜之感。•“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2、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1)联系本句的含义。•(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例如:•比喻的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感情,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对比,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如余秋雨《都江堰》一文,第一段为:“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点明主旨,领起下文•如鲁迅的《祝福》一文,先写祥林嫂死了,然后追忆祥林嫂生前的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例如杨朔《荔枝蜜》从“被蜜蜂蜇了一下,从小怕蜜蜂”到对蜜蜂“有好感”到“作者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蜜蜂”(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主旨升华
本文标题:2010届高三语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6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