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0年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北师大]
12010年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答题方式采用闭卷,中国古代史在本次中考中分值约25%,其知识点在考查目标中有了解、理解和探究三类。重点:统一国家的建立、民族关系的发展等第一章先秦(七上1—10课)一、阶段总体特征:中华文明的基础初步奠定,即祖国历史的开篇。二、考点梳理:1、人文始祖(1)生活地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2)炎帝和黄帝的历史贡献: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传说他教农具,教农耕,尝百草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集市。黄帝(轩辕氏):造宫室、车船、兵器、衣裳等,他的妻子缧祖发明养蚕抽丝的技术。(3)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后,二部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不断繁衍形成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我们都是炎黄子孙。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西周疆域广大,为了加强对周边的巩固。(2)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授民授疆土”),诸侯服从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室。(3)影响:①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②密切了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③巩固了国家的统治。(4)缺点:从长远看,又会形成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不利于国家的统一。3、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改革最彻底的改革(时间:公元前356年)(2)内容:主要内容:富国措施—--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强兵措施----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3)影响:经过变法,秦国强大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性质: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5)对改革的认识:①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②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才能实现价值。③改革是强国之路,是除旧布新的良药。4、甲骨文(1)出土地点: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原商朝的都城))(2)特征: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骨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它是一种象形文字,比较成熟,与今天汉字有渊源的关系。(3)作用: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5、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春秋末年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主要在《论语》(孔子弟子把他的言论整理而成的书)。思想上:“仁”和“礼”两部分。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成为了以后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教育上:创办私学是民间办学的开始;主张“有教无类”,当仁不让,因材施教。三人行,2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6、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代表及主张)最有用:韩非子提出的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治”等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秦统一前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与发展。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七上13—18课)一、阶段总体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二、考点梳理:1、秦的统一(1)建立:(建立者:秦始皇嬴政;都城:咸阳;时间:公元前221年)(2)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2、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及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A、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b、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c、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各级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官职世袭;郡县制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意义: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而不是诸侯国)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此后历代王朝基本引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B、经济上:a、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b、统一度量衡(长度、体积、重量);c、车同轨(六尺)(目的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调动军队,加强中央和地方的联系。)C、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隶书[程邈发明])D、思想上: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李斯的建议)(除医药、种树、占卜,秦国史书)E、民族关系上:北御匈奴修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提出:董仲舒;(2)含义: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3)影响:从此,儒家学说被定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4、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1)原因: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威胁;(2)提出:主父偃;内容略;(3)巧妙之处: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国,实力大大减弱,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5、张骞通西域学派代表人物时期代表作或言论主要思想儒家孔子春秋《论语》“仁”和“礼”孟子战国《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墨家墨子战国《墨子》“兼爱”、“非攻”道家老子春秋《道德经》顺应自然、事物对立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庄子战国《庄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法家韩非子战国《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严刑苛法3(1)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分别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2)第一次出使目的:为了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3)作用: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4)我们应向张骞学习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6、西域都护的设置汉朝在西域设立的机构: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意义: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7、“丝绸之路”①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②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术等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东来。③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8、纸的发明与改进①发明:西汉前期②改造:东汉前期蔡伦改进,史称“蔡侯纸”③公元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④影响: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9、《史记》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间:传说中的黄帝——汉武帝约3000年历史。特点: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司马迁的精神:有远大理想;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注意史料真实,不避君主隐讳;不以成败论英雄;注意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有顽强的坚忍不拔的毅力。第三章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两晋、南北朝(七上20—24课)一、阶段总体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二、考点梳理1、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用火攻以少胜多曹操。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背景:顺应历史潮流,加快民族融合的步伐。目的: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内容:(1)迁都洛阳(494年,平城→洛阳)(2)实行汉化政策:将洛阳看作自己家乡;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趋同,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与发展。3、祖冲之南朝宋、齐之际的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4、王羲之:东晋书法家,被尊为“书圣”成就:《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特点:(1)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风格,有创新;(2)对隶、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3)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4相关故事:“坦腹东床”;“羲之墨池”;“入木三分”;“书成换白鹅”;“题扇济贫”;“教子有方”。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开放――隋唐(七下1—8课)一、阶段总体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二、考点梳理1、隋的统一隋朝建立:时间:581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南北统一:589年,隋灭陈,南北重新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隋朝类似于我国历史上的秦朝。2、大运河的开通的影响(1)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2)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3、贞观之治(1)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A虚心纳谏。魏征经常提醒唐太宗要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B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兼收并蓄。(2)贞观新政:政治上,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职能分工: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管具体政务);经济上,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法律上,颁布《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在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文化上,完善科举制度;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3)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4、开元盛世原因:(1)历代皇帝发展生产,改革政治为其奠定了基础(2)重用贤能,整顿吏治;(3)改革军事、财政、漕运制度。结果: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5、科举制度背景:魏晋南北朝时,官员选拔主要看家世背景。形成:隋朝完善:唐朝武则天:开创殿试特点: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内容: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影响1.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2.士子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3.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4.推动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崭新局面的出现,赋予了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6、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民族:汉与吐蕃(吐蕃是藏族的祖先,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时间:唐太宗时期事件: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5影响:①奠定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②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7、遣唐使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影响:学习了中国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等,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鉴真东渡日本时间:唐玄宗时影响:鉴真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等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唐招提寺还安放着他的坐像)9、玄奘西行时间:唐贞观初年(唐太宗时)目的: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西行佛教圣地天竺;贡献: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作品:《大唐西域记》。(神话小说《西游记》素材)10、唐朝的诗歌千古吟咏的唐诗: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李白(盛唐时期):人称“诗仙”。杜甫(唐由盛转衰):人称“诗圣”,作品为“诗史”;充满现实主义,作品选:“三吏”“三别”。11、“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地点: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内容:内有众多的泥塑造像和壁画,以佛教故事为主,飞天图案是敦煌壁画的象征。第五章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辽、宋、夏、金、元(七下13—16课)一、阶段总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二、考点梳理1、辽、宋、夏、金政权的建立政权时间建立者都城民族灭亡于北宋960年赵匡胤汴京汉族金辽906年阿保机上京契丹金西夏1038年元昊兴庆党项蒙古金1115年阿骨打会宁女真蒙古南宋1127年赵构临安汉族元特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南与宋金南北对峙。2、交子背景:城市商业的繁荣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
本文标题:2010年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北师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82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