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
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学院:建立数据集-1-一、实验范式1.Stroop效应范式概述Stroop效应(Stroopeffect)在1935年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RiddlyStroop发现,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本身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颜色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的反应时长。比如,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比命名中性的刺激词所花的时间长。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是Stroop效应。从广泛意义来说,Stroop效应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能引发stroop效应的实验就叫Stroop任务。2.Stroop效应范式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成为实证心理学的主流,Stroop效应范式已经扩展到众多的实验研究中。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经典Stroop范式已演变为各种各样的变式,主要包括:2.1昼夜Stroop(Day-NightStroop)Cerstadt,Hong和Diamond等修订了Stroop任务,使之适用于3.5岁至7岁的学前儿童,形成昼夜Stroop任务。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看见太阳说“夜晚”,而看见月亮或者星星说“白天”。目前,昼夜Stroop范式大多被应用于研究儿童的执行功能,作为测量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2.2图-词干扰范式图—词干扰任务是经典Stroop范式的一个简单推广。在图-词干扰范式中,向被试呈现图与干扰词,二者同时呈现,或者先呈现图,然后呈现干扰词,要求被试命名干扰词。例如向被试呈现圆形中的汉字“方”,正方形中“圆”字等,任务是要求被试忽略图形,命名图形里面的汉字。2.3双语Stroop范式双语Stroop范式指利用两种语言的色词,要求被试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两种语言的色词进行颜色命名,然后根据语言间(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两种语言)和语言内(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干扰效果推论出双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结构。2.4Stroop效应的反转范式Stroop效应的反转范式是由Logan提出的,后由Merikle等人对其改进,并把它用于研究无意识知觉。这种范式只涉及红、绿两种颜色。色词和色块的一致概率是25%,不一致概率是75%。当在意识状态下,被试对不一致色块的命名要快于对一致色块的命名,出现了典型的Stroop效应的反转;而在无意识状态下,出现了典型的Stroop效应。该范式也适用在集中注意和分散注意的任务中。在集中注意下出现Stroop效应的反转;而分散注意下,出现典型Stroop效应。2.5情绪Stroop效应范式情绪Stroop效应主要是指刺激中的情绪信息对非情绪信息的影响。用表示情绪信息的图(表情图)或情绪词作为启动刺激,颜色块作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对色块进行颜色命名。该范式在实验研究中应用甚广,是当前Stroop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二、最新研究《面孔-词Stroop范式中的情绪冲突效应研究》——程春波&黄宇霞.心理科学:2013,36(4):822-8261.概述经典Stroop效应实验中,词义信息会对颜色加工产生干扰(Stroop,1935),但被试对-2-词义信息的判断却几乎不受字体颜色的影响,这种效应在经典色-词Stroop范式研究中被称为Stroop不对称效应(Stroopasymmetry)。面孔-词Stroop范式是应用于情绪冲突研究的一个较新的实验范式,它使用的刺激是由情绪面孔和情绪词组成,情绪面孔和情绪词所携带的不同情绪信息组成了一致、不一致和无关等条件。在面孔表情判断任务(面孔任务)中,情绪面孔为目标刺激从而需要忽略情绪词,而在情绪词判断任务(词任务)中则相反。Egner等人(2008);Zhu等人(2010)的研究发现面孔任务和词任务中都出现了Stroop效应,这似乎意味着在面孔-词Stroop范式中可能并不存在传统色-词Stroop范式中的Stroop不对称效应。情绪面孔与情绪词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情绪刺激,其信息加工的时间也存在差异,所以目标刺激呈现时长可能会对面孔-词的冲突产生影响,即呈现时间有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但先前的研究均未对呈现时间这一重要因素加以关注,在先前使用面孔-词Stroop范式的研究中,目标刺激的呈现时间不尽一致。之前的面孔-词Stroop范式研究中的“面孔任务”的研究中,当呈现时间或最长呈现时间为250ms,或者一直呈现直至被试按键反应后消失(Osinskyetal.,2009)时都出现显著的Stroop效应;而研究中使用“词任务”的较少且结果不尽一致。如在Zhu等人(2010)的研究中最长呈现时间为1000ms时,在“词任务”中发现了Stroop效应;而在Ovaysikia等人(2011)的研究中目标刺激的呈现时间为250ms时在“词任务”中未发现Stroop效应。基于前述内容,研究者推测在面孔-词Stroop实验范式中可能存在Stroop不对称效应,即Stroop效应可能只出现在“面孔任务”中;另外,即使在“面孔任务”中,刺激呈现时间也可能是影响Stroop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该研究中的刺激分别采用150ms或1500ms随机呈现,并要求所有被试都完成“面孔任务”和“词任务”,以探究在面孔-词Stroop范式中是否存在Stroop不对称效应及呈现时间这一因素对Stroop效应的影响。2.实验内容2.1被试实验被试为来自某所大学的26名正常大学生(10名男生,16名女生)。2.2材料实验使用的情绪面孔图片选自中国面孔表情图片刺激库(王妍,罗跃嘉,2005),包括10张恐惧面孔图片和10张愉快面孔图片,每种情绪图片中男性面孔和女性面孔各半。使用图片处理软件将情绪词“愉快”和“恐惧”用红色字体置于面孔中央,构成复合图片(如图1),从而使情绪面孔和情绪词在情绪效价上一致或不一致。图片的大小为5cm×7cm,情绪字的大小约为1.5cm×1.5cm。图1实验流程图-3-2.3程序实验包括四个block,其中两个“词任务”和两个“面孔任务”。在“词任务”中要求排除面孔的干扰对词进行判断,当词为积极词和消极词时分别对应“F”和“J”键,被试按键进行反应;在“面孔任务”中则排除情绪词的影响对面孔的效价进行判断,分别按“F”和“J”键进行反应。四个block的呈现顺序使用ABBA和BAAB的方式在被试间进行平衡。每个block共80个随机的试次,其中40个为一致,40个为不一致,每张复合图片在每个block中分别以150ms和1500ms的呈现时间各呈现一次。每完成一个block,被试可以作简短的休息。在每个block开始之前,会有一个简短的指导语,要求被试对面孔表情进行判断或对情绪词进行判断。在实验开始时,会呈现一个注视点,呈现时间为400ms,然后会呈现空屏,呈现时间为400-600ms。在空屏之后,会在屏幕中央呈现目标刺激,呈现时间为150ms或1500ms。之后会在屏幕中央呈现“?”,此时被试需迅速做出相应的按键反应(如图1),之后1800-2300ms后开始下一个试次。3.研究结果3.1结果本实验为三因素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对正确率和反应时采用ANOVAs分析:2(任务:“词任务”vs.“面孔任务”)×2(一致性:一致vs.不一致)×2(呈现时间:150msvs.1500ms)。在正确率上,三个因素各自的主效应均十分显著(p<0.01);任务和一致性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1.25)=22.805,p<0.01);呈现时间与一致性的交互作用也显著(F(1.25)=7.755,p<0.05);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25)=2.399,p=.134)。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在“面孔任务”中,一致性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F(1,25)=19.302,p<0.01),即出现Stroop效应;但在“词任务”中,一致条件下与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无显著差异(F(1.25)=2.69,p=0.113)。在反应时上,三个因素的主效应均显著(p<0.01);任务和呈现时间这两个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F(1,25)=21.075,p<0.01);任务和一致性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十分显著(F(1,25)=9.902,p<0.01);三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也达到显著水平(F(1,25)=4.259,p=0.05)。进行简单效应分析:150ms时,与“面孔任务”相比,“词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更小(F(1,25)=23.09,p<0.01);1500ms时,“面孔任务”与“词任务”之间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F(1,25)=0.02,p=0.903)。另外,在“面孔任务”中,一致性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的低于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F(1,25)=20.69,p<0.01),出现显著的Stroop效应;而在“词任务”中,却未出现Stroop效应(F(1,25)=0.50,p=0.487)。进行简单的效应分析:当目标刺激呈现时间为150ms时(如图2),在“面孔任务”中观测到一个显著的Stroop效应,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地小于不一致条件(F(1,25)=41.32,p<0.001);然而呈现时间为150ms时在“词任务”中却未发现Stroop效应,在“词任务”中一致条件下与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F(1,25)=0.11,p=0.741)。表明在呈现时间为150ms时,情绪词加工能够显著的影响到情绪面孔加工,而情绪词的加工受到情绪面孔的影响却极小。当目标刺激呈现时间为1500ms时,在“词任务”中同样没有观测到显著的Stroop效应,一致条件下与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相近(F(1,25)=0.72,p=0.403);与150ms呈现时间条件下不同的是,在“面孔任务”中的Stroop效应在1500ms条件下时并未显现,一致条件与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F(1,25)=0.75,p=0.395)。-4-图2不同条件下被试的正确率3.2结论在“面孔任务”中,当呈现时间为150ms的条件下,出现显著的Stroop效应,情绪词显著地影响情绪面孔加工;而在“词任务”中,无论是在较长的呈现时间(1500ms),还是在较短的呈现时间(150ms),均未发现Stroop效应,即情绪面孔不会对情绪词的加工产生影响。原因解释:面孔任务中,被试需将情绪信息转换成相应的言语信息,该过程比简单地知觉到情绪信息的过程复杂得多,而且很容易受到言语信息的影响。在词任务中,言语信息(情绪词)进行判断较为直接,同时由于被试对视觉的面孔信息的抑制,情绪信息转换为言语信息非常困难,很难对词语加工产生影响。虽然在“面孔任务”中目标刺激呈现时长为150ms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了显著的Stroop效应,但当目标刺激呈现时长为1500ms时并未发现情绪冲突效应。原因解释:刺激呈现时间足够长,在刺激消失之前被试已经对目标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对冲突进行有效的调整并做好反应准备,观察到的冲突效应就会较小;但如果刺激呈现时间较短,被试来不及进行调整,则冲突效应将会出现。这也提示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考虑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准确地应用Stroop实验范式。研究者认为其研究结果还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情绪冲突。面孔-词Stroop任务中目标刺激即使在极短的时间内呈现,词义加工也会影响到情绪面孔加工,这表明个体能非常迅速地对情绪信息进行加工,这种能力将有利于个体在冲突和威胁的情景中更有效地适应和生存(Kanske&Kotz,2010)。另外,虽然在呈现时间为1500ms的条件下并未在被试的行为表现中观测到这种冲突效应,但并不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冲突不会出现,而有可能是因为冲突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产生并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得到快速有效的调整,从而未能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三、个人设计应用情绪Stroop范式验证、考察个体的焦虑特质1.设计思想:将经典Stroop范式中所用颜色词换成用不同颜色书写的情绪词和非情绪词,被试的任务仍是对颜色
本文标题: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69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