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2010年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发布日期:2011-01-30信息来源:字体:【大中小】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21日在烟台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烟台市市长张江汀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十一五”时期的政府工作“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全市上下在中共烟台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全市生产总值2008年迈上3000亿元台阶,2010年迈上4000亿元台阶,达到4358.5亿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9%;人均生产总值9396美元。境内税收收入完成515.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7.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2.2%和2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05.9亿元,年均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78.4亿元,年均增长19.2%。到2010年末,全市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081.2亿元和2644.5亿元,比2005年底分别增加2398.2亿元和1496.5亿元。———过去的五年,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学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9.8:59.5:30.7调整为7.7:58.9:33.4。工业经济迅猛发展。机械、电子、食品、黄金等传统支柱产业持续扩张,汽车、手机、电脑、船舶、葡萄酒等产品集群快速膨胀,鸿富泰电子、南山集团、通用东岳汽车等一批骨干企业不断壮大。2010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967亿元,年均增长24.7%,利润、利税年均分别增长26.5%和24.9%。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由2005年的1家增加到12家,利税过亿元企业由60家增加到133家。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分别由12个和7件增加到28个和41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8.6%提高到44.1%。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引进了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和中科院烟台综合技术转化中心,新增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重点实验室1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创新型企业5家。五年累计申请专利26800件,取得科技成果965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7项、省科学技术奖214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节能减排“十一五”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五年分别下降13.2%和19.4%,万元GDP能耗下降22%。服务业快速崛起。旅游会展、商贸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良好,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等高端服务业蓬勃兴起。“十一五”时期,全市旅游总收入累计达到116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成功举办了国际葡萄酒节和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等一系列重要节会。2010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4.1万标箱,年均分别增长19.8%和17.3%。航空客运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249.6万人次和4.3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5.5%和19%。莱山国际机场开通至台北客运航线,至荷兰阿姆斯特丹和美国芝加哥、洛杉矶等国际货运航班。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457.5亿元,年均增长16.9%。现代农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粮食连续八年丰收,果品、蔬菜、畜牧、水产等优势行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步伐加快,新增7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五年累计发放各类涉农补贴20.5亿元。———过去的五年,是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完善,完成了冰轮、氨纶等171户企业改革改制,全市国有资产总量由2005年的138亿元增加到423亿元。新增私营企业1.5万家、个体工商户6.8万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上缴税金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国地税收入的80%和60%以上。新增上市公司14家,总数达到26家,五年累计募集资金184亿元。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进行,财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2010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37.8亿美元,年均增长30.7%,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14.9%提高到23.2%。其中出口254.8亿美元、进口183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31.5%和29.6%。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由2005年的35%和15.9%提高到71.7%和43.3%。五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51亿美元,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30多家。“走出去”战略深入实施,五年累计实施境外投资项目112个,外派劳务2.2万人次。———过去的五年,是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编制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海岸带规划和覆盖城乡的相关专项规划。中心城市五年累计完成城建投入600亿元以上,新建和改扩建红旗路、北马路、科技大道等30余条主次干道,打通魁星楼、黄金顶等4条隧道,高标准建设了体育公园、文化中心、火车站等标志性建筑,启动了大南山、夹河、辛安河“一山两河”和沿海一线生态景区建设,实施了迎春大街、幸福区片、毓璜顶医院周边等915万平方米旧城旧村改造项目。大力推进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洁绿亮美”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面貌明显改观。新增公交线路33条。城区融合和镇村建设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72平方公里扩展到240平方公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06平方公里,建成新型农村社区1204处。全面启动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农房16万户,改造危房2.2万户。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6.5%,比2005年提高3.9个百分点。努力突破交通瓶颈,烟大铁路轮渡建成运营,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莱山国际机场改造等工程全面完成,烟台港西港区、潮水国际机场、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龙烟铁路、烟台至海阳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五年累计改修建干线公路1765公里,完成农村公路硬化里程4852公里。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场9座,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1座,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870万平方米、天然气用户21万户。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完成胶东引黄调水工程进度目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1%。全面完成“三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三年大造林”任务,实施了16座大中型水库和621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增造林绿化面积6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过去的五年,是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2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16元,年均分别增长13.3%和13.1%。每年实施为民服务十件实事工程,解决了一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74.2万人,“十一五”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5%。企业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老年农民养老待遇、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240万人。五年累计提供经济适用房12632套,3900余户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廉租房待遇。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由2005年的18.7平方米和27.7平方米增加到29.4平方米和35.4平方米。新建了烟台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儿童福利院和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深入开展“爱心捐助”活动,累计接收爱心捐款7.8亿元,救助困难群众和困难学生105万人次。提高中小学生公用经费标准,全面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211”工程及图书馆(室)建设。在全省、全国率先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和课本费,全市初中和高中段入学率均达到100%。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7%,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新建1个国家级、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市乡镇、街道全部建成国家规定标准的综合文化站。成功承办了第21届省运会、第7届省残运会和第11届全运会部分赛事,烟台籍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全民健身工程覆盖全市80%以上社区和90%以上规划布点村。帮扶栖霞、支持长岛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新成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保持先进水平,气象地震工作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老龄、妇女、儿童、红十字、残疾人和慈善事业得到加强,外事侨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史志档案、双拥共建、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过去的五年,是民主法制日益加强、和谐稳定局面更加巩固的五年。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逐步完善,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五年累计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市政协提案5600件次,办结率达到100%。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落实政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制度,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扎实开展“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活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加强信访稳定工作,高度重视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信箱建设,广泛听取民意,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全面加强廉政建设,维护了政府机关和公务员队伍的良好形象。广泛开展创先争优、“读唱讲做”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明显提高。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力度逐步加大,应急管理水平得到巩固提升。积极创建和谐稳定模范城市,认真做好群众工作,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4.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5.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8%;实际使用外资增长6.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7.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8%;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均完成省下达目标。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我们走过了非同寻常的发展历程。全市上下牢牢把握“昂扬精神迎挑战,科学务实谋发展”的工作主基调,直面挑战,加压奋进,经受了严峻考验,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全市长远发展赢得了主动、抢占了先机。面对国家新一轮区域战略调整,高起点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大战略”,龙口湾、丁字湾、莱州湾等集中集约用海聚集区进入国家重点开发范围,总投资1320亿元的66个海洋重点产业项目启动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实力在国家级园区中跃居第6位,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港区获批设立并开关运作,一批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新板块、新亮点正在形成。面对扩内需、保增长的重大政策机遇,迅速制定配套措施,积极对接项目和政策,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和“消费推动年”活动,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541个,落实扩内需资金35.7亿元。新机场、新港口、“三条铁路干线”等多年期盼的重大项目先后上马,化学工业园、张裕工业园、高端铝合金产业园和通用东岳汽车新增30万辆轿车、宝钢精密钢管等战略性产业项目陆续启动,海阳核电、华电国际莱州电厂等能源项目相继开工,实现了重大项目建设的历史性跨越。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不畏艰难险阻,提振发展信心,破解发展难题,在行政审批、融资担保、鼓励出口、刺激消费、税费改革等方面先后出台了40多项帮扶政策,减轻企业负担48亿元。积极协调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保障,助推企业渡过难关。全市经济不仅率先企稳回升,而且在抵御危机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积蓄了能量,迈出了突破发展的新步伐。面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重重困难,保持清醒头脑,坚定必胜
本文标题:2010年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719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