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2010年语文中考质量分析报告
2010年语文中考质量分析报告中学语文学科一、考试情况简介平均分优秀分及格分难度值2008年92.28100860.7692009年95.06103880.79222010年88.2598820.73541.今年中招情况:(全市最高分,119分)科目考试人数平均分难度值优秀分优秀率良好分良好率及格分及格率总分32416452.80.680953830.01%47750.01%39470.16%语文3227688.250.73549830.32%9151.30%8271.81%2.2008年、2009年、2010年考试情况对比:2008年2009年2010年平均分92.2895.0688.25优秀分10010398优秀率32.26%30.62%30.32%良好分979691良好率43.88%56.38%51.30%及格分868882及格率76.57%77.81%71.81%人数304243128532276二、中招命题主要特点1.试题命制依标扣本,强调基础和能力。河南省试题命制依据的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与检测》。凡涉及到教材的知识点,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命题。如:2010年的积累与运用中的字音字形、古诗文默写、名著阅读,古诗文阅读的大部分,在选材和试题命制上都是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的,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容易被全省所有考生所接受。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务实的指向。2.试题结构相对稳定,知识点的考查稳中有变。2010年的试题整体结构简约合理,整体长度适中,试题数量适当。结构上仍然保持四大部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和作文。分值上进行了微调,分别是28分、27分、15分、50分。题型设置上,有少量选择题、填空题,仍以简答题为主。题目数量上,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比2009年多了1道题,所以今年总题量比去年多1道为23道。同时部分知识点的考查略有调整,增加了考查语文基本素养的文学常识题和考查语言连贯性的排序题;现代文阅读中,考查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而替换了去年对说明文相关知识的考查。相对稳定的试卷结构对考生来说,会有利于稳定考生心理,见卷不惊,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同时,知识点的考查稳中有变,避免猜题押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复习所学知识。3.试题选材关注时代精神,充满理性思索和人文关怀。河南省中考语文命题选材,一直都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生活实际,但又不刻意追逐时代热点。今年命题选材呈现出一种理性思索,内容涉及第5题的环境保护问题、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的《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匠人与大师》倡导创新进取精神等,在全面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体现出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价值观以及健康的个性心理的指向。在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对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进行了考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4.试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难度加大。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是2010年试题的又一个追求。如第7题概括两个博物馆在“造型上的共同点”考查学生分析语言、概括语言的能力,要求学生既要有很强的提取信息的能力,又要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写一段串联词则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以检验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重视“过程与方法”的一种尝试。全卷23个小题中,只有3个客观性选择题,绝大多数都是语言表达题,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听说读写的综合素养,才能答好这套注重灵活运用能力的试题。5.综合性学习展现河南博大精深的的历史文化,富有地方特色和语文特色。综合性学习一直是河南中考试题的一个亮点,命题人在此题上总是颇费苦心,既追求综合性和文化内涵,又要尽力突出时代特色和河南地域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河南、热爱家乡。第7题虽没有直接标出是综合性学习,但是其综合性、时代性的特点非常鲜明。以“字”为设计原形在2010年是个热点,上海世博会的会标和河南馆的馆标中均有所体现。然而命题人有意取材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既回避了热点,防止猜题压题,又彰显了语文的特色,更展现了河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极富地域文化特色,可谓一石三鸟,用心良苦,是今年河南中考试题的一大亮点。6.文言文考查坚持课内外比较阅读,考查学生把课内知识运用到课外的实际运用能力。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想学好文言文,必须打好课内文言文学习这个基础;要学活文言文,又必须向课外延伸。如果没有一定的课内学习基础,向课外延伸是非常困难的。课改以来的河南省中考试题,一直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考查文言文,命题人的这个导向是非常明确的,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既重视基础也不放弃运用。在没有更新更有实效性的题型出现前,河南省这种课内外相结合考查文言文的方法还会继续延续。7.作文开放有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以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题目的设计上,命题人总是尽量考虑到不同层次的考生情况,多年来,河南省中考试题都是采用二选一的作文题,给学生选择的空间,以便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真实的写作水平。而且“二选一”的作文题中一直都少不了“我”字:2007年半命题作文《那一次,我很(快乐、内疚、受启发)》,命题作文《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鸟》;2008年命题作文《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2009年命题作文《逆耳忠言助我行》;2010年半命题作文《我身边的》,总的指向都是“我”、是学生的少年生活。以“我”为命题着眼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写学生最熟悉的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说真话、抒真情。从2008年开始,2009年、2010年已经连续3年“二选一”的作文题又增加一个不变量就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有一定的审题难度,却能够有效避免宿构、抄袭等不良现象,2008年命题人是尝试着采用材料作文这一形式,效果很好,就有了后面的延续。2010年的材料是“雏菊靠自己的力量茁壮成长”,关注学生成长“自立”,对于正处在少年向青年过渡,自我意识正在觉醒、强化的九年级学生,能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不论作文形式如何变化,积极向上、抒写真我应是河南省作文命题不变的选择。三、试题分析2008、2009、2010年考试情况对比:分值平均分得分率2008年2009年2010年2008年2009年2010年一、28分21.57420.1717.8177.05%72.04%63.61%二、(一)10.32413.0410.4264.53%81.50%69.47%(二)12分7.6958.146.2164.13%67.83%51.75%三、14-15分8.5539.278.8761.09%66.21%59.13%四、50分41.08841.6242.1682.18%83.24%84.32%总分92.2895.0688.25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满分28分,平均得分17.81,得分率63.61%。共7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文学常识、名著、古诗文默写等基础知识的把握,以及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掌握。1-4题共14分,平均得分9.6,得分率68.57%字音字形的考查延续往年惯例,重点考查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常错的字音、字形。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命题人选用字音字形的标准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3500个常用汉字,而不是以某一教材中出现的汉字为标准的。例如人教社的教材里有“惊皇失措”一词,今年第2题出现了“惊慌失措”学生误以为与教材不符就是错误的,而影响正确的选择。2007年至2009年的试题中,省里命题一直淡化文学常识而突出名著阅读的考查,而且是尽量涉及多部名著阅读的考查,对人物、情节的要求却比较宽泛。如2009年是把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两者结合在一道题里考查,有较强的综合性,出现了4部名著但难度却不大。2010年把两者分开考,文学常识不算太难,但给了我们一个信号,即命题人不再回避单纯的语文素养的识记题。古诗文默写是每年的必考点,分值一直是8分。2007年、2008年都是有4个题给出上句来填写下句,难度中等;2009年和2010年则是1个给出上句来填写下句,其余7分是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不只是积累,还需把识记内容分类,尤其是2010年的第4小题,要求写出杜甫《春望》中“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的句子,写出李煜《相见欢》中“化无形之情为有形,写出了亡国的哀思”的句子,就不仅考查默写,还同时考查了学生对修辞的把握能力,考查难度在增加。答案中易写错的字:(1)“何当共剪西窗烛”的“烛”写成“竹”;(2)“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皆”写成“偕”;(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润、酥”写成“闰”“苏”;(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溅”写成“渐”与之对应的策略就是,抓住《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16篇文言文和34首诗歌,逐篇落实过关。5-7题共14分,平均得分8.21,得分率58.64%排序题考查学生把握语言连贯性的能力,2007年考查过这个考点,2008、2009连续两年未考过,所以2010年的排序题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其实,省里命题是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设定考点的,采取每年不确定的轮考,比如修改病句、书写今年就没考查,并不意味它们不重要,复习时还应全面才行。今年的排序题,选取的是一则议论性文字,解答此类题,要求思路明晰,尤其是逻辑分析能力要强。比起2007年为奥运奖牌的说明文字排序,2010年的难度相对大一些。有许多学生连题意也看不懂(20人中有6人选1个句子),是失分率较高的一道题,暴露出教学和复习中的漏洞。当然题目的设置有不当之处,123分句都没有给最后的标点,这其实是很不妥。排序题,考虑语义连贯,逻辑性强,标点即是逻辑性的一个体现。名著阅读题也给了我们一个信号,考查要求提高了。第6题不仅要求学生明确知道林冲、鲁达在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而且要能“按情节的先后顺序依次填写”。对故事情节不了解,就会导致人物和情节混淆,对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不清楚,又会导致排序错误。这确实难住了相当多的学生,毕竟目前学生真正进行名著阅读的时间和效果是打着折扣的,大部分是应景式的“快餐式阅读”。(20人中有6人得0分,4分题)考查更细致这个趋势在2009年已透出一些改变的苗头,尽管是与文学常识结合在一起,已经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情节,今年更是明确要求学生对情节的准确把握。省里命题对名著阅读要求提高,这提醒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完成对名著的阅读,不能走马观花。第7题是综合性极强的语言运用题。此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口语交际的表达能力,体现着语文的综合运用特点,加上选材上可与现实生活关联,颇受命题人青睐。要注意这类题,表面看是很开放的题,但作为学业水平评价和招生选拔的中考,客观公正是其原则,所以答案肯定是有范围的。这个范围命题人会在题干上有明确的要求,不能随意发挥。如第(2)题题干要求很清晰:写串联词要“注意两个博物馆之间的联系”,注意“过渡自然”。“两馆之间的联系”就是提示从原材料中去概括,这样也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概括语言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失分原因:①对字形、文学常识的掌握不牢固,古诗文默写有错别字,对古诗文的理解不到位,导致理解性默写失分。②审题不细致,对题干的要求理解不到位,如排序题审题不清,导致只写一个句子的序号,忽略了其它两个句子。③考生对语言运用题掌握不好,不仅审题能力很差,而且答题针对性差,不知如何根据题意写串联词(或串联词写得太简单),像这种答题点比较多的语言运用类题目(此题要照顾到三四个点),不少考生不知所措,或照顾不过来,考生能力高下一目了然。对今后教学的启示: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还有漏洞,古诗文默写需要加强理解性默写,做到会背会写。名著阅读应真正落实,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各种形式或活动加深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实效。针
本文标题:2010年语文中考质量分析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724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