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2010年高考地理中国地理复习课件20
2010高考中国地理复习系列课件福建省长泰一中姚秀元ctyzyxy@126.com20《西北地区的人文区域特征》1、面积和人口:全区面积约占全国30%,人口只占全国4%,属于地广人稀之区。2、民族:以汉族为主,占到2/3,内蒙古、宁夏、新疆分别是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的聚居区,新疆北部有哈萨克族居住。3、农业-重要牧业区和灌溉农业区(1)农业生产条件:•Ⅰ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运量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②牧场广大,宜农荒地多。③新疆、河西走廊有冰川融水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有黄河水灌溉。•Ⅱ不利条件:①冬长夏短,寒潮影响大,春季沙尘暴频发。②降水少,蒸发强,农业需灌溉,灌溉水源不足。③地表植被差,沙漠化严重,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盐碱化严重。(2)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牧业区。种植业以旱作为主,灌溉农业突出(新疆为绿洲农业)。一年一熟,南疆(暖温带)两年三熟。(3)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内蒙古牧区和新疆牧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防止沙漠化扩大和草场退化,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是本区的主要任务。①主要畜产品:三河马、伊犁马、三河牛、骆驼、内蒙古细毛羊、新疆细毛羊、阿尔泰大尾羊、宁夏滩羊。西北地区草场广布、草质优良,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本区出产的肉、奶、毛、皮及其加工产品,不仅满足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还大量输送到国内其他地区或出口到国外。②内蒙古的牧区:主要集中在贺兰山以东,这里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草场质量较好,优良的畜种有内蒙古的三河马、三河牛等。贺兰山以西气候渐趋干旱,草原产草量减少,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③新疆山地牧场:新疆主要形成山地牧场,集中在天山、阿尔泰山,夏季牧场在林带以上,冬季牧场在山麓地带。优良畜种有伊犁马、新疆细毛羊等。•(4)灌溉农业•①灌溉水源: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②主要分布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绿洲•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本区天然降水少,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但由于夏季气温高,在有河水、高山融雪、地下水灌溉的平原地区,小麦、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长良好。内蒙古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自古以来被誉为“塞外江南”,有“千里黄河富宁夏”之说。•河西走廊:利用祁连山雪水灌溉,是西北重要的粮、棉、瓜果之乡。新疆有大小数千个绿洲,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这里夏季高温,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适合多种农作物种植。在水源丰富的地区,人们发展种植业,修建灌渠、坎儿井等水利设施。坎儿井•新疆绿洲地区:•基于特有的光照条件,长绒棉、甜菜和多种瓜果是新疆的特色农产品。绿洲地区,人们集聚形成了城镇,绿洲不仅是交通的支撑点,同时交通也促进了绿洲的发展和繁荣。•③主要农产品:小麦、甜菜、瓜果、棉花、胡麻(内蒙古)。最著名农产:吐鲁番葡萄、哈密瓜、新疆长绒棉④瓜果特别甜的原因: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⑤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新疆、内蒙古),最大的长绒棉基地,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新疆、宁夏、河套),重要的温带水果产地(新疆),重要的糖料作物基地(内蒙古、新疆)4、工矿业(1)工业发展条件:①农业基础:我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新疆的绿洲地区通过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是我国重要的甜菜产区,新疆是著名的优质棉花产地。②交通运输:陆地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主要干线有兰新-北疆铁路、南疆铁路。③资源配置-矿产资源丰富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天然气储量丰富为代表的能源资源和以稀土和镍为代表的有色金属极其丰富,进一步开发潜力很大,内陆湖泊盛产多种盐类。著名的矿产地:油田:克拉玛依、玉门、南疆。稀土:白云鄂博。有色金属:镍(金昌)。在东天山又发现了超大型铜矿。新疆塔里木盆地蕴藏丰富的油(塔中和塔北的石油)气(轮南天然气)资源,是西气东输工程的主要气源。水能资源丰富,仅次于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居第三位——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但是水资源不足。地名主要矿产地名主要矿产霍林河(煤)白云鄂博(稀土、铁)石嘴山(煤)金昌(镍)玉门(石油)和田(玉石)克拉玛依(石油)阿勒泰(金)西北地区主要矿产分布表西北地区主要矿产和城市的分布(2)工业部门:•包头的钢铁工业,伊敏河、霍林河、准格尔、元宝山、东胜的采煤工业,白云鄂博的稀土工业,克拉玛依的石油工业,金昌的有色金属工业,这些都是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酒泉的航天工业。西北地区主要矿产和城市的分布如下图。(3)主要工业中心:包头——钢铁工业玉门----石油工业克拉玛依----石油工业金昌——有色金属工业5、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交通:古代丝绸之路,现代的公路和兰新、包兰铁路干线,南疆铁路。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以来非常落后,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善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促进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国家大力建设了西北地区的交通通信、水利电力设施,根本改变了该区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为该区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目前,本区的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发展迅速(下图);通信、广播、电视网络初具规模;蒙中西和新疆火电网初步形成。但总体来说,西北地区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还远未形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计划建设一大批交通通信、水利电力工程,并通过实施“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促进西部的经济发展和加快西部资源的开发。西北地区铁路、公路的分布生态环境脆弱:最主要是缺水-沙漠化与风蚀。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草,沙漠化,流域内调水。6、生态环境问题:(1)荒漠化成因与表现:西北大部分地区于旱缺水,植被覆盖率低,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目前,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经营管理粗放,超载放牧和盲目开垦,导致内蒙古草原已严重退化,沙化和沙漠面积不断扩大。从东到西,产草量下降了40%~60%,载畜量随之下降,昔日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已不多见。新疆草场的退化面积和虫、鼠害面积也在逐年扩大。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26%,沙化面积占总面积的49%,沙漠面积逐年扩大(见下图)。西北地区不同发展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据统计,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由此可见,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导致了荒漠化的加剧(见下图)。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以风力作用为例)①过度樵采。在缺乏能源的地区,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主要来源。在鄂尔多斯沙区,每年每户大约要挖67平方米的沙蒿作为烧柴。在内蒙古东部库伦旗北部的额勒顺乡,1000多户居民每年需要的薪柴相当于破坏近100平方千米的灌木林。②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载放牧,导致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过牧,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③过度开垦。草原是干旱、半干旱水热条件下形成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20世纪60、70年代,牧区草原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农垦活动,出现了“垦草一亩,沙化三亩”的现象。•(2)荒漠化危害:•荒漠化的发展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进而影响到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甚至严重影响了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京津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暴就是典型例证。因此,重建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成为加速西部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3)荒漠化治理措施:•目前,西北地区的人民正在通过•①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林,•②大力发展人工草场、推广栏养和封沙育草等措施和技术,重建西部的生态环境。西北地区的人民在长期与荒漠化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沙、治沙经验。如宁夏中卫市沙坡头,滔滔黄河在这里横穿腾格里沙漠南缘(如图)。为了防御流沙侵袭包兰铁路,科研人员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铁路沿线•③扎设方格状的沙障。•这种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程度消减风力;另一方面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草方格腐烂后成为有机质增加肥力,这样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沙障固沙成本高、费用大,但用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4)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技术与模式•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7.9%,并且以每年3436平方千米的速度递增,造成的沙化年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我国荒漠化治理总体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几十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实践中研究总结出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技术模式,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Ⅰ有效遏制沙漠的五项技术•①植物固沙:这是控制流沙最根本且经济有效的措施。固沙植物能为沙区人畜提供燃料和饲料,同时,又可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立人工植被或恢复天然植被;营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带,以阻截流沙对绿洲、交通线、城镇居民点的侵袭;营造防护林网,控制耕地风蚀和牧场退化;保护封育天然植被,防止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质的沙漠化危害。•②工程治沙:治理流沙时,采用柴草、粘土、卵石、网板等材料设置障碍物或铺压遮蔽,借以阻沙固沙;利用地形地物设置屏障,改变大风方向,输导流沙定向吹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机械地进行干扰控制,以固定阻挡、输导搬运流沙,定向塑造风沙地貌,改变沙地条件,转害为利。•③化学固沙:在流动沙地上通过喷洒化学胶结物质,使其在沙地表面形成有一定强度的保护壳,隔开气流对沙面的直接作用,提高沙面抗风蚀性能,达到固定流沙的目的。④旱地节水:水资源匾乏,是制约荒漠化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与开发的主要难题,因此,引进和开发节水技术,发展灌溉农业就显得至关重要。一般采取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田间节水等技术。⑤退化地开发:我国在防止荒漠化的同时,适度进行了开发利用,形成和完善了不少农牧业开发技术。在农业上,主要有引水拉沙造田、老绿洲农田改造、沙地衬膜水稻栽培、盐碱化土地改良,以及日光温室栽培与养殖、地膜覆盖栽培和无土栽培等技术;在牧业上,主要有合理轮牧、以草定畜、草场改良和温室养殖技术;农牧综合技术主要有“小生物经济圈”建设,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Ⅱ我国四种治沙推广模式•①赤峰模式(半湿润区模式):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历史上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荒漠化土地达7万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77%,251万公顷草场退化,全市70%的人口、12个旗(县)的148个乡镇受沙漠化危害。后采用固沙造林育草技术、沙地衬膜水稻栽培技术和“小生物经济圈”整治技术进行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不足5%,提高到21.2%,区域性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赤峰模式适用于半湿润区的荒漠地区推广。•②榆林模式(半干旱地区模式):榆林地区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沙化面积达2.44万平方千米,有6座县城陷于重重沙漠之中,412个村庄受风沙的侵袭压埋;100年间,已吞没农田、牧场14万公顷。人们针对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建立了以“带、片、网”相结合的防风沙体系,使年沙尘日由20世纪50年代的70多天减少到现在的20多天,呈现出人进沙退、林茂粮丰的“塞上江南”景象。榆林模式适用于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治理。•③临泽模式(干旱地区模式):临泽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两岸,由于过度樵采、放牧,植被破坏,沙化严重,原来的绿洲向南退缩了近500米。后来,采用以绿洲为中心、自边缘到外围的“阻、固、封”相结合的防护体系,使流沙面积从54.6%减少到9.4%。临泽模式适用于干旱地区沙质荒漠化危害的绿洲地区推广。•④和国模式(极端干旱区模式):和田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以绿洲为中心建立防护体系,兴修水利,节水灌溉,并采取固定流动沙丘的办法,治沙效果明显,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称号。和田模式适用于极端干旱区的荒漠化防治。7、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1)食:牛、羊肉和乳制品最常见食品广袤的大西北地区居住着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由于本区畜牧业比较发达,牛、羊肉、乳制品是人们主要的食品,蒙古民族的手把
本文标题:2010年高考地理中国地理复习课件2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728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