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
第二章社会化与自我心理学考研大纲(社会心理)社会化1.社会化的含义2.社会化的影响因素3.社会化的理论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概述早在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简单地说,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或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的学习过程。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社会视角和个体视角。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例如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二、社会化的内容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3.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4.培养社会角色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91、人类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A)人类能使用工具(B)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C)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D)人类能使用语言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一、社会教化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大众传播媒体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和侧面。1.家庭的社会教化功能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逐渐社会化。父母对人、对已、对物的态度,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则。关于家庭影响的研究父母态度家庭气氛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西蒙兹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这两种基本要素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于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用中,可以组成二维坐标系统。父母态度支配残忍溺爱拒绝接受O无视放任服从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父母态度坐标上的O点是最理想的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既不特别娇惯孩子,也不过于严厉,既不随心所欲支配孩子,也不完全听凭孩子的支配。西蒙兹比较了被父母喜欢和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结果发现,前者大都表现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理想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后者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冷淡,有反社会倾向。西蒙兹还比较了被父母支配的孩子和支配父母的孩子,结果发现,前者比较顺从被动,缺乏自信心;后者则是反抗的、独立的,具有攻击性。鲍姆林德(BAUMRIND)把父母态度分为三类专断型这些父母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并要孩子遵守规定很死的行动准则。他们要求绝对服从,惩罚严厉。这种父母不太容易被孩子接近,孩子常觉不满、畏缩不前和不信任人,智商低、易怒。随意型这些父母对孩子无要求,让孩子尽可能自己管理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孩子可依赖的源泉,但不是标准的传授者和榜样。做决定与孩子商量,从不惩罚,不控制,较温暖,但对未成熟的孩子缺乏控制。权威型这些父母试图合理指导孩子的行动,注意启发儿童,有必要时坚决控制。但他们会解释这样做的理由,鼓励孩子同他们交换意见,多鼓励、少惩罚。这些孩子能自立、自控,很自信,有探索精神并且对生活心满意足,易于合作。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父母态度父母态度控制点指人们认为自己对周围环境和个人行为结果的控制程度。外控者认为,自己行为结果由外部力量控制,这种人缺乏自信心。内控者有强烈的自我信念,相信自己的力量,认为活动的结果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研究表明,内控者比外控者学习更好。戈登(1981)认为,父母态度与儿童的控制点密切相关,娇宠儿童常具有外控特征;内控倾向的儿童,其父母更为和蔼、有教养,允许孩子的独立性,更为民主和讲道理。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关于家庭气氛与幼儿心理活动特点的关系,赖德克从六个方面进行的相关研究,发现:专制家庭和民主家庭:前者的儿童爱吵架,缺乏合作精神,没有人缘,不会体谅人,情绪不稳定,放肆,没有上进心,对奖罚漠不关心。后者的儿童有人缘,体谅人,天真活泼,情绪稳定,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上进心,不爱吵架。自由度:自由度小的家庭,儿童缺乏上进心,畏缩,人缘不好。惩罚严厉程度:严厉的家庭,儿童缺乏上进心,对别人意见麻木不仁,不会体谅别人,优柔寡断。父母与孩子亲密程度:行为无显著差异。父母对孩子教育各自分担的责任:无显著差异。兄弟姐妹间亲密程度:其间很少嫉妒和吵架的孩子更安静,少竞争心,合作,不撒野,老实,听父母的话,情绪稳定,不调皮捣蛋。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家庭气氛“家庭暴力的社会遗传”现象•史特劳斯等人(1980)系统地研究了家庭暴力的社会影响,发现惩罚能使受惩罚者更具侵犯性,不论是因模仿还是由于受惩罚者愤怒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家庭中,这种侵犯性可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夫妻关系与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指人从小成长的家庭,也就是有父母照顾的家。•原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培养管理情绪的能力,为个人成长后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人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和思维模式叫做“原生情结”。•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例如:家中排行、成长背景、内在誓言(也可以说是成长经验中的“座右铭”,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种理念,成为我们人生的最高指导原则。成长背景无形中灌输我们很多信念,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断影响着我们。)可以说,原生家庭也是影响我们最早,持续力最久的环境及系统。•据调查显示,个性、价值观不同,是导致离婚第一大原因,其次才是第三者介入和性生活不和谐。•所谓价值观不同,就是与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人的个性、价值观是在原生家庭形成的,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婚姻不是男女双方两个人的事,一桩婚姻背负着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利益的沉重包袱。对“婚姻”这两字的解释,婚就是指男方家庭,姻则是指女方家庭。•王海瓴最新小说《新结婚时代》在这方面就有生动的描写,顾小西和何建国“城乡结合”的婚姻冲突就是在两个家庭的影响下升级,成功地演绎了原生家庭对婚姻的巨大影响。•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们是在与自己的配偶相处,其实是不断重新经历自己过去与父母的关系。婚姻关系,可以说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互动模式的重现。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对其社会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同学、校规校纪以及责任、义务等因素的影响下,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2.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教师期望的作用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现者。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ROSEHTHAL,R&TACOBSON,L,1968)以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诉各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具有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学年末测试,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这一现象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布洛菲和古德(BROPHY,J,E&GOOD,S;1974)对此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认为,对每个学生的成绩,教师分别抱有不同的期望。基于期望,教师以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则以不同的方法对教师做出回应。同时,学生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为。其结果就使学生的成绩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改变。教师的作用身体的特征学生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测验成绩教师对其兄弟姐妹的了解教师的作用R.布朗(BROWN,R;1976)对决定教师期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归结为:教师的作用布朗进一步指出了教师是如何将期望传递给学生的:分组与学生相互作用的量赞赏与支持发言的量给予学生课题的水平激励和暗示教师威信的作用•a学生信任教师;•b学生乐于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主观需要;•c教师的表扬与批评能打动学生的思想,并引起一定的情绪体验;•d学生把有威信的教师看作自己心目中的模范与理想人物,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行动中加以仿效。教育方式的作用•开放性的教育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师生之间能无拘无束地进行相互沟通,学生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获得学习能力,也增强了学习兴趣、自我评价、好奇心、独立性以及个人的自控力。儿童的学校生活,是在同龄群体中进行的,群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群体风气、纪律、要求使儿童意识到自身在群体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群体的舆论和评价,诱发儿童的自我意识并明确其在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3.同辈集体的影响作用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4.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书网络等二、个体内化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内化。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1.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又称模仿学习。儿童从别的儿童和成人的行为中观察到这些模式。并根据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模仿和反模仿,以此产生模仿效应和反模仿效应。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2.认知加工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加工,把现实世界内化的过程,并从中建立自身的认知体系。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3.角色扮演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想的角色;暂充当某一角色。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4.主观认同它是个体主观上把自己属于某一个体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的过程。第二节社会化的途径5.自我奖赏自我奖赏是指当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到自定的标准而给自己以报酬。三、社会化的心理机制•角色引导机制•社会比较机制•社会学习机制•亚社会认同机制四、社会化的类型1.语言社会化及认知能力发展个体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2.有关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A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B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C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D信息加工观点取向2.性别角色社会化三个核心概念:性、性别、性别角色•理解与性别角色相符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按照社会的性别期望和要求行事。•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的机制实现的。•67、表现男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概念是()。(A)性别(B)性别角色(C)性(D)性别认同•34、性别表示男女在()(A)生物学方面的差异(B)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C)社会学方面的差异(D)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30、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a)通过父母对孩子的口头教授(b)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的机制实现(c)靠道德培养来实现(d)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性别发展的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生物学取向3.道德社会化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它有三个方面: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2.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亦可能是深层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是指爱国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正义感等。3.道德行为: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高水平的道德行为来自道德习惯的养成。道德社会化的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取向(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社会心理学热点课题之二:家庭教育缺失与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抢劫罪排名第一•(一)残缺家庭•(二)家庭暴力•(三)不正当的家庭教育方式1.过分溺爱子女。2.对子女放任不管3.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4.互相矛盾的教育5.期望过高•(四)有缺陷的父母父母智力或身体有缺陷,如精神病、盲人;父母素质低下的家庭,父母如果本身道德败坏,吃喝嫖赌,作奸犯科。•(五)经济贫困的家庭•4.政治社会化(略)女性的节日•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感叹: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753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