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06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及详解
Borntowi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学考研交流群点击加入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资料,经济学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解答。2006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及详解政治经济学部分一、辨析题(15分)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原因如下:(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与劳动者身体之内并在劳动过程中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在任何社会里,人的这种劳动能力都是存在的,都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但劳动力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劳动力的所有者有着完全的人身自由。这样他才能够像任何商品所有者那样,自由地出卖劳动力商品,并且在买卖中仅仅让渡这种商品的使用权,而保留着它的所有权,否则就是卖身为奴了。②劳动力所有者除了劳动力商品以外,一无所有,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现存的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因此,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现象便可出现。(2)人类社会的历史证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小商品生产者日益两级分化,最终沦落为无产者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力商品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劳动力商品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存在,这主要是由于: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为劳动力的自由支配和流动创造了条件;②在公有制经济的具体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况。因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并不能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及意义。答:(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实现的。这种转移,是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部门间的企业竞争是资本寻求更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其表现形式则是资本从发展缓慢、利润率较低的部门向成长性强、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由此可见,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Borntowi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学考研交流群点击加入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意义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而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所得到的平均利润,就不一定恰好等于本部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但是,从全社会所有的部门来看,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相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还是一致的。而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许多部门的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就不一致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和资本量有关,这样,利润的本质、源泉以及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便进一步被掩盖和歪曲了。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学说的重大意义就是揭示了平均利润的实质。一方面,它揭露了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实质是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被重新分配了,工人阶级不仅受本企业资本家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剥削;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无产阶级要改变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要从资本主义制度下彻底解放出来,就不仅要同直接剥削他们的资本家进行斗争,而且要与整个资本家阶级进行斗争。2.简要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条件。答:限于篇幅原因,想要获得完整版真题及解析请加入经济学考研备战群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试述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答: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因而商品也就具有二重形式: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使用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体本身的物质形式,即商品的自然形式。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形式。以货币来表现价值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研究价值形式及其发展,是为了说明价值以及价值量如何通过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也是为了揭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形式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它经历了四个阶段:(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用公式表示:1只绵羊=2把斧子,这种价值形式包含了一切价值形式的本质规定。等号左边的商品绵羊主动地要表现价值,并通过商品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等号右边的商品斧子作为价值的表现材料,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的作用。通过这种价值关系,商品斧子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绵羊的价值形式。由于商品交换是偶然的,等价物是个别的,这种简单价值形式既不完全,也不充分。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的种类和范围都得到了发展,简单价值形式便发展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分工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发展,使剩余产品增多了。这样,交换的范围扩大了,交换已经不是偶然的行为,而是经常的行为了;简单价值形式发展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取得了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这样,商品的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虽然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的商品价值的表现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加充分,但是,就商品全体来说,其价值仍然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Borntowi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学考研交流群点击加入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3)一般价值形式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公认的一般等价物逐渐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直接的物物交换,就为以一般等价物作媒介的商品交换所代替,从而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曾有不同的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在历史上,牲畜、贝壳、盐、布帛等都起过一般等价物的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般价值形式发展为货币形式。(4)货币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之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交换的范围更加扩大,参加交换的品种日益增多,客观上就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于是产生了货币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贵金属商品如黄金或白银上。货币形式和一般的价值形式的区别只是黄金处于固定地充当其他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地位,它排除了一切其他商品而取得了单独表现价值和抽象劳动以及直接代表社会劳动的独占权。综上所述,货币的产生过程就是兼职形式发展的过程,也是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2.试析我国改革新阶段如何进一步培育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答:限于篇幅原因,想要获得完整版真题及解析请加入经济学考研备战群西方经济学部分四、说明规模报酬递减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异同。(15分)答:(1)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规模报酬递减是指在所有要素同时等量变动时,产量的变动幅度小于要素变动幅度。比如说劳动、资本等都同时增加1倍,总产量增加小于1倍。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在产量达到某点以后,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会引起该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2)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相同点二者都是随着投入的增加,产量增加小于投入量的增加,呈现递减规律。规模报酬和边际收益均是考察厂商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时产量变动的情况,厂商在短期内应该按照边际收益规律来安排生产要素投入及产出量,而在长期规划时需要参照规模报酬规律对生产规模进行规划。所以二者均是厂商生产决策时应遵循的规律。(3)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不同点从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可以看出,边际收益递减是一个短期的概念,而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即研究的是长期。边际收益递减不是规模收益递减的原因,而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规模收益递减却不是必然的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规模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五、分析说明劳动供给曲线背弯的原因。(15分)答:劳动供给曲线是人们提供的劳动和对劳动所支付的报酬之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劳动供给曲线先有正斜率,后为负斜率,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如图1-1所示。Borntowi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学考研交流群点击加入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图1-1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之所以背弯,是因为劳动供给不仅是工资的函数,也是闲暇愿望的函数。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为较高的工资吸引将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量。在这个阶段,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工资上涨对劳动供给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当工资涨到1W时,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达到最大。此时如果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非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劳动供给曲线背弯的原因可以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分析。消费者的总效用由收入和闲暇两者组成。事实上,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可以表述为:在既定的时间约束下,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一般而论,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也就越大,劳动者宁愿放弃闲暇而提供劳动的数量也就越多。换言之,工资率提高,闲暇的机会成本相应也就越大,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也就越短。因此,工资率的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同时,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这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的闲暇时间。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以后,劳动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这说明,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减少。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率上升的两个方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率提高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反之,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工资率的提高会使劳动数量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相应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闲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结果劳动供给数量减少。基于以上原因,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背弯的形状。六、分析说明
本文标题:2006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及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772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