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2007年度全国担保行业发展报告
2007年度全国担保行业发展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巡视员狄娜(2008年9月11日新疆乌鲁木齐)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间接融资仍占中小企业资金供应的90%以上。因此,寻保难、担保难依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瓶颈。为此,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提升其信用能力,是缓解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十年风雨,一路兼程”,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为主体的担保业开拓进取,摸索前行,“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已初步成为一个新兴行业,在繁荣经济,活跃地方,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指导、扶持与监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国办发【2006】90号),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会同财政、人行、银监、税务、工商等部门加强了对担保机构运营状况的统计监测与监督管理,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断完善,取得了明显进展,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为主体的担保业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一、担保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近两年来,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主体的担保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担保资金增加,业务能力增强,服务领域拓展,运行质量提高,企业和社会效益显著,为增加中小企业融资、促进地方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调查统计,截止2007年底,全国信用担保机构已达3729家,其中,省级544家,占14.59%;地市级以下(含地市级)3185家,占85.41%;政府完全出资的703家,占18.85%,参与出资682家,占14.16%,合计1385家,占34.14%;民间出资1761家,占62.86%。3729家担保机构从业人员共计37454人,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24158人,占64.50%;3729户担保机构共筹集担保资金总额1774.08亿元,其中政府出资425.02亿元,占23.96%;累计担保企业70万户;累计担保总额1.35万亿元,其中当年担保5049.05亿元,受保企业21.65万户;实现收入118.85亿元,其中保费收入72.54亿元。以上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有以下三大特点:(一)全行业机构发展增幅持续,在地市级担保机构显著增加的同时,规模上(指亿元以上)担保机构做大做强趋势明显。10年来,担保机构发展势头不减。1999年开始发展试点,2000年全国担保机构数为203家,2001年为582家,2002年为848家,2003年为966家,2004年为2136家,2005年为3500家,2006年3366家,2007年为3729家。07年与06年相比,同比增加363家,增幅为10.78%。需要强调的是,07年的这一增幅,既反映了面上基层担保机构的市场需求,同时,更体现出担保业10年拼搏所追求的质的飞跃。在3729家担保机构中,地市级以下(含地市级)3185家,占85.41%,而2006年此比例仅为49.47%。在基层担保机构大力发展的同时,一些担保机构迅速做大做强。2006年省级担保机构359家,2007年为544家,一年净增185家,增幅51.53%,占全年新增机构的一半以上。此外,2007年首次将亿元以上机构单独统计,资料显示:到07年底一亿元以上规上担保机构已达528家,户数占比14.16%,而本金占比已达53.99%。(二)受政策推动与市场拉动双重影响,担保业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以担保为主业、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定位更加明确。2007年底,3729家担保机构资本金总额为1774.08亿元。其中,非政府出资1349.06亿元,占76.04%,同比增幅54.16%;3729家担保机构共有员工37454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编制4084人,仅占10.90%,即公司制担保机构员工已占总人数的89.10%。担保从业人员中,大学及以上学历24158人,占比64.50%。与试点初期相比,担保机构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2007年的数据表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并未影响担保机构的定位取向。从资金运作看,2007年1774.08亿元资本金中,用于担保业务的1427.08亿,占比80.44%;再从收入结构上看,2007年总收入118.85亿元中,其中保费收入72.54亿元,占比61.03%。这两组数据充分说明,目前,广大担保机构秉承设立初衷,努力把握营销结构,均以担保为主业。另据数据统计,10年来,担保业累计担保笔数145万笔,其中≤800万元的136万笔,占比93.80%;≤100万元的97.5万笔,占比67.24%。10年来,累计担保总数1.35万亿,其中,≤800万元的8775.39亿元,占比65.01%。受此规模控制,2007年21.6万户受保企业户均担保额仅为233万元,全行业服务社会目标,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特征十分明显。(三)担保机构在实现社会目标的同时,自身实力与风控能力也日益增强。实践证明,担保机构努力适应市场需求,在提升自身信用能力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水平,通过自身的放大效益与杠杆功能,直接服务企业、间接服务社会的效益十分明显。2007年3729家担保机构为近21.6万户中小企业提供了5049亿元担保服务,由此受保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55万亿元;新增利税883亿元;新增就业480万人。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担保机构自身实力也得到增强。2007年底担保机构资本金总额1774.08亿元,同比增加541亿元,增幅高达43.90%;同期,2007年担保机构户均资本金总额4758万元,同比增加1096万元,增幅29.93%;当年担保贷款总额新增2043亿元,增幅67.96%;累计担保总额1.35万亿,同比新增5449亿元,增幅67.7%。上述数据表明,当今担保业在资本金总额、户均金额、新增贷款总额及累计担保总额方面,均是近年来增幅较高的,体现出其发展潜质。担保机构自身实力的增强,特别是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扶持推动,为提升担保机构的风控能力奠定了重要基础。截至2007年底,3729家担保机构注册资金总额为1730.26亿元,实收资本总额为1692.11亿元,实收资本占比高达97.80%;在实收资本总额中,货币出资1512亿元,占比高达89%。2007年当年准备金新增80.67亿元,比06年将近翻了一番。上述三组数据表明,担保机构资本金实力的真实性、流动性和良好的即时代偿能力。据统计数据计算,2007年担保机构平均代偿率为1.07%;损失率为0.075%。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上述数据的得来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引导。自2003年《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以来,中央财政即依法加大了扶持力度,连续三年专项拨付。2006年中央财政扶持中小企业担保业专项资金总额为5000万元,07年一年即增至1.88亿元,增幅近三倍,今年及今后的力度还会逐年增强。二、扶持推动担保业健康发展所做主要工作近年来为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有关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担保行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形成。2003年施行的《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中央财政预算设立“中小企业科目”,并将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列为重要内容,使担保业的政府扶持引导有了稳定的渠道;2005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进一步明确,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担保机构,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等;2006年国办转发发改委等五部委《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国办发【2006】90号)作为专门文件,则从财政扶持、税收减免、银保合作、抵质押登记、信息共享及组织领导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明确,发改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相继转发,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贯彻落实意见,担保业的政策环境初步形成。二是财税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加大税收支持。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税务总局自2001年起至今已先后对符合条件的5批计912户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给予担保收入免征三年营业税政策,同时取消了59家不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免税待遇,实现了择优扶强、动态监管。去年底,财政总局、税务总局又下发了《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关准备金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27号),允许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税前提取,从政策层面切实扶持担保机构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加大财政扶持。随着从试点到行业的形成,政府扶持的方式也由资金注入到风险防控、损失补偿和激励机制建立。自去年始,中央财政已先后对266家符合扶持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项目给予资金资助与补贴,扶持力度一年激增近三倍。各地政府也将担保作为财政扶持的重点。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担保机构的公信力。三是制度建设不断深化。逐步完善准入制度。依照国务院412号令,为做好跨省区或规模过亿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与变更行政许可工作,国家发改委相继下发两个文件从条件、程序、要件上予以细化,从严规范了准入条件。截至目前,共受理申请90多件,从源头入手把好担保业准入门槛。建立风险内控制度。为引导试点,规范运作,早在1999年6月,原国家经贸委即下发了有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第一个文件《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国经委【1999】540号),对担保机构试点的基本条件、运作、内控等作出明确规定。为强化担保机构风险管理和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政部先后下发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和《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促进了担保行业稳健经营、有序发展。四是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按照国家关于担保体系建设的总体安排部署和有关文件要求,国家发改委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区域性再担保机构,以探索完善其增信、分险、导向和整合的功能,从而为市、县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增强担保业整体能力。去年8月召开了部分省市部门和担保机构参加的再担保专题会议研究试点工作。今年,国家发改委又选择东北地区率先开展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试点,并于2月25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迈出了再担保体系建设第一步。当前,各具备有条件的地区现正结合自身实际,分步有序推进再担保试点,在模式、机制、定位上均取得一定成效。五是银保合作关系不断改善。为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环境,推进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的互利合作,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与银监会在京西宾馆联合召开了“全国小企业融资工作高层研讨会”,引导和推进银保间的务实合作,力争小企业贷款和担保贷占比双提高。会议期间,双方就小企业划型标准、五级分类、拨备与核呆、激励约束机制、风险补偿制度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会后银监会形成了小企业贷款方面有关“授信指引”、“问责免责”、“违约通报”等三个文件,使“六项机制”进一步细化,从而加大了小企业贷款力度。同时,对于运作规范、信用良好、资本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担保机构,协作银行也加大了合作力度。囿于地方财力,国家发改委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中小企业贷款与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企业【2007】581号),通过“软贷款”支持担保机构发展壮大,并推出了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平台”、“承贷平台”、“担保平台”和“企业信用促进会”等“三台一会”的操作模式,实现了企业、银行、担保、信用与政府的效应叠加,实现了多赢局面。六是加强能力建设与行业自律。近年来,我们逐步形成了对担保机构的多层培训体系,受训人员达1000多人。从2005年起,即选择深圳、北京和山西等地建立了立体培训孵化基地,主要针对初创型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全流程培训和见习制度,每年受训机构数百家。同时,开展担保国际化交流,将先进的国际担保理论和实践与中国担保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培训,担保机构的整体水平和执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为加强担保业的维权与自律,业内人士创新出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从04年开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已连续召开了八届,本次会议是第九届。第六届曾通过了《行业自律公约》,对行业规范发展和整体能力提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联席会议内
本文标题:2007年度全国担保行业发展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80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