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解析语文课标卷(余闻)
【转贴】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试题解析(《语文月刊》)高考,月刊,语文课,试题,解析传统与创新兼备——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试题解析余闻三年前,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第一批进入新课改实验;今年,第一批新课改实验省区的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高考语文,海南和宁夏两省区采用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广东、山东两省分省命题。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根据《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命题,也符合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它既保持了恢复高考30年以来全国高考语文的优良传统,也吸取了近三年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精神新成果。今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有什么新的特色呢?一、试卷结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由两卷构成,第Ⅰ卷阅读题(70分,占全卷的47%),包括“古代诗文阅读”(36分,占全卷24%)和“现代文本阅读”(34分,占全卷23%)两个板块;“古代诗文阅读”板块包括“文言文阅读”(4题19分)、“古代诗歌阅读”(2题11分)和“名篇名句默写”(1题6分)三个分题;“现代文本阅读”板块包括“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4题25分)三个分题。第Ⅱ卷表达题(80分,占全卷的53%),包括“语言文字运用”(20分,占全卷13%)和“写作”(60分,占全卷40%)两个板块。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的这个结构框架,既继承了原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模式,又根据新课改的新理念以及新的教学实际对部分考点内容以及位置进行了调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设计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就是包括“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学科的知识体系也与现在的试卷结构大致相同。这样的试卷结构,从学科内容安排来说,是合理的;从教与考的关系来说,是和谐的;这样的分数比例也保证了阅读是语文的基础、表达是语文的提高这一认识的落实。二、根据教学内容调整部分考点内容这方面的调整主要在阅读题。“名篇名句默写”,原高考语文有课内有课外。现在调整为默写课程标准推荐的64篇诵读篇目(其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的14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的50篇)。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要求默写的名句都在这些诵读篇目之内。现代文本阅读板块,原高考第一个阅读文段常考科技说明文,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改考论述性文章。论述性文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内容、课时与地位,是科技说明文无法相比的,改考论述文就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一致起来,也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一致起来。三、文学与实用两类文本题组等值选考新课改的选择性促使高考课标试卷设置选考题。对于选考题,近年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和方案,《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选考内容。今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以小说、传记为阅读材料,分别命制同类同分同难度的四道题,即一道选择题(5分)、两道简答题(各6分)、一道探究题(8分),作为选考。这个设计在选择内容,采用题型、试题等值等方面下了工夫,采用题组等值的方法,显然要比单题等值的方法好得多。四,增添自主探究能力的考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在原来五个能力层级的基础上,增添了探究能力层级考查。因此,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题中,各编制了一道探究题。探究题是新题型。在写作题中选用新材料作文,也是为了使高考作文有更大的自主性、选择性和探究性。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还有其他一些新的特色,这里不再细说,下面对全卷试题逐一作简要分析。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文段节选自当代文学理论方面的文章,文章虽然是探讨性的,但讨论的主题应该是考生所熟悉的,内容表述也比较平易,并不深奥。尤其是考虑到现代文阅读是本试卷的第一部分,所以在选取文段和命制题目时,都注意做到尽可能让考生容易上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至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出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与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趣味分散的时代。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参考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应该选D。从原文第一段看,“当代中国缺少传大的作家”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原因。A、B、C三项都是外在原因,不应该是选项。原文又说:“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显然,D项并不属于外在原因,而是作家自身的问题,应该是内在的原因.所以是选项。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参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应该选C。原文第二段围绕正面精神价值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现状,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A项是对民族精神资源和当代文学创作的关系的理解,原文是说这些资源“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运用到创作中去”,因此“保持原貌并移植”是错误的理解。B项是对“去资源化”倾向的分析,实际上,作品“有批判和暴露”不等于“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批判和暴露也需要利用甚至充分利用社会生活资源;原文只是说这一种倾向“不知如何利用资源”,并没有说他们“没有充分利用”,所以B项也是不正确的。D项是把概念扩大化了,作品中往往会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的描写,但不能说凡是有这种描写,就是“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关键在于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的同时,有没有“一种人文关怀”,有没有“把叙事从趣事推向存在”,因此D项也是错误的。C项的说法是正确的,原文说“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这正说明“充斥暴力和血腥的”,并且“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的文学作品是缺少了“正面价值”。因此C是正确的。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C.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参考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应该选B。A项是对当代文学创作症结的一种概括,原文第一段说“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原文后来主要也是围绕着正面精神价值这一点展开论述的,因此A项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C项的内容对应原文的“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因此C项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D项是对原文第三段内容的概括,原文第三段说:“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我们仍然可以对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满怀期望。”这里所谓“这种苦功”,就是指“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这样的苦功,可见D项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B项是把概念扩大化了,决定“作家作品的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的因素很多,从原文看,除了“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一因素以外,至少还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等因素,由此可见,单独把是否善于利用“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一因素的作用提高到决定“作家作品的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的高度,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所以B项应该是选项。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关于韦丹的这段文字,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韦丹是唐代的著名循吏,史称他任江西观察使时,政事卓然,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韦丹传》原文约800字,根据命题的需要,删节成500余字的文段。删除的主要内容为某些职官方面的叙述,以及一些需要较多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情节。经过这样处理的文段,已经没有生僻难懂的内容,情节也比较清晰,适合高中毕业生阅读并据以解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
本文标题: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解析语文课标卷(余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811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