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京剧白脸曹操赵云大战长坂坡曹操望而叹之曹操建安文学代表作家本文又名《述志令》,是反映曹操思想和经历的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重要文章。写于建安十五年(210),曹操五十六岁。他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政权逐渐巩固,继而想统一全国。但是孙权、刘备两大军事势力仍然是他的巨大威胁。他们除在军事上联盟抗曹外,在政治上则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曹操发布了这篇令文,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自己的本志,反击了朝野谤议。文中概述了曹操统一中国北部的过程,表达了作者以平定天下、恢复统一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写得坦白直率,气势磅礴,充满豪气,表现出政治家的气度和见识。文学常识鲁迅评赞说“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得很少。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曹操今传文赋中,此文最具这种特色,值得后人借鉴。曹操写这篇令时,正值北方广大地区刚刚安定下来,但人心并不稳定,内外政敌攻击他想谋为篡逆。为了安稳人心,反击政敌,才写了这篇文章。本文中主要叙述了他起初的志愿只是要作好一个郡守,以建立自己的名誉。后来感到世道太乱,于是想隐居读书射猎来等待天下的治理。后来又被征为典军校尉后,愿为国建立功业,得到封侯,做了征西将军。他在董卓之乱后兴举义兵,初举兵时并不打算多招募士兵。这说明他自己的“志”本不广。后来消灭了袁术、袁绍、刘表,平定了北方。由于屡建功业,身为宰相,已经是过于所望。他列举了齐桓、晋文、文王、乐毅、蒙恬等古人行事后,又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并无代汉自立之心。他之所以不肯释兵权,完全是为了自卫,亦是为了卫国,为此目的,不妨受恩封,借此为外援,作为万全之计。最后申明了让县的原因,在于不贪天之功,并以损谤。全文结构为四个部分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三个自然段第二部分是第五自然段第三部分是第六自然段第四部分是第七、八两个自然段第一部分以自己起初只想作好郡守来建立名誉,后隐居以待天下清,初举兵时不欲多之,三个方面写出自己原本就是志有限。第二部分写自己在董卓之乱后屡建功业,身为宰相,已经大大超过了自己的本意和愿望。第三部分举出齐桓、晋文、文王、乐毅、蒙恬等古人行事的例子,并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却无代汉自立之心。第四部分,申明不能放弃兵权是自卫,也是卫国,万全计受恩封以自固。天下未平,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让出,也可以减少诽谤。本文用典故及其含义(1)齐恒、晋文之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2)《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3)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矣,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4)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5)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滕》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6)孤闻介推之避晋封。(7)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1)齐桓、晋文能奉事周室。此典故是说:齐桓、晋文之所以垂名至今日,是因为他们兵势广大,还能拥戴周王朝。其含义是:自己也同齐桓、晋文一样奉事汉室,而无二心。(2)《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此典故是说:《论语》说:“虽然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文王足以取商而代之,可他仍旧服事商纣,可以说是达到了德的极点”。此典故引自《论语•秦伯》,其含义是:称道周文王能以大服事小。他虽然三分天下有其二,足以取商而代之,可是他仍旧服事商纣,可以说是达到了德的极点。“可谓至德矣”,《论语》原作“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曹操用来说明虽然自己足以能够取代汉室,但仍然奉事汉室,并无称王的野心。本文用典故及其含义•(3)乐毅走赵。此典故是说:乐毅事燕,曾率燕、赵、韩、魏、楚五国破齐,下齐七十余城。昭王死,惠王立,中了齐将田单的反间计,使骑劫(人名)代乐毅为将。乐毅恐惧,不敢回燕,逃往赵国。文中接着说乐毅逃到赵国后的故事。赵王打算与他一起谋取燕国。乐毅伏地落泪,回答说:“臣子乐毅服事昭王,就如同服事大王您一样,我如果获罪,流放在他国,到死为止,不忍谋取赵国贱役,何况我是燕国的后人呢!”此典故的含义是推崇乐毅“以德报怨”。曹操用这典故仍然是在说虽然自己功劳很大,但对汉室始终忠心不二。•(4)胡亥杀蒙恬。此典故出自《史记•蒙恬列传》。胡亥是秦始皇嬴政的小儿子,始皇死后,立为皇帝,称二世。蒙恬是始皇时的名将。秦统一六国后,他率兵三十万北逐匈奴,修长城,始皇死后,被二世赐死。蒙恬死前说:“从我的先人至子孙,累计三代得到秦国的信任了。今天我率兵三十余万,其势力足以背叛,然而自知必死而守义的人,是不敢有辱先人的教诲而忘掉先王的。”此典故的含义是赞叹蒙恬“以德报怨”的高尚人格,宁死而信守君臣大义,绝不以势背主。曹操用以自比。•(5)《金滕》之书。此典故出自《尚书•周书》,是说周武王有病,周公作策书告神,请求代替武王死。事后把策书放置金滕(用金属封固)的柜子里。成王即位,有人造谣说周公要篡夺王位,周公得知后便离开国都去了洛阳。后来成王开柜见到祷词,才得知周公的忠诚,把周公接了回来。其含义为:臣子对君王的忠诚也要书写出来,加以表白,否则无人相信。这也正是曹操写此令的用意之一。•(6)介推之避晋封。此典故是说:春秋时人介推(即介之推,也作介子推),跟从晋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重耳回晋国为君(晋文公),介之推不谈禄位,重尔也不曾授给他禄位。介之推和母亲隐居绵山。后来重耳请他出山,他不肯。重耳焚山逼他出来,介之推抱木而死。其含义是赞赏介推有功亦不受封的高尚品格。•(7)申胥之逃楚赏。此典故是说:春秋时楚大夫申胥(即包申胥)。伍员引吴兵代楚,攻入郢都,申包胥求救于秦,在秦廷哭了七个日夜,秦王感动,出兵救楚。吴兵退,楚昭王回到郢都,赏赐功臣,申包胥逃而不受。连同上面的典故,其含义都是赞赏有功亦不受禄高尚品格。曹操在这里也是用来自比。•这些典故分别用在全文的以下几个部分中。一是第三部分,也就是第六自然段,举出齐桓、晋文、文王、乐毅、蒙恬等典故:齐恒、晋文之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矣,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接下来还以周公自况,作者用这些典故旨在申明自己功业虽大,却无代汉自立之心,如同这些先贤所为啊。二是文章第四部分又举出“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的典故。这两个典故说的都是不受禄不受赏,只为忠君事国。再一次强调自己并无个人所图,只怕辱没了主上的使命。而现在兼有四县,享用三万户的租税,怎么承受得了呢!虽说天下尚未平静,不能交出兵权,但可让出封地。这样就可以“分损谤议”了。文中所用典故,不仅服务于主旨的表达——每一个典故都紧紧围绕着虽无代汉自立之心,却又不能“离兵为人所祸”,而导致“国家倾危”,还要分损谤议,这样的中心,而且处处强化了全文的中心。此外,所用典故事例典型,所引人物都是历史上的名君、名相、名将,也由此映射出曹操深谋远虑的城府和凌厉群雄的气势。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我对他们说:“想我死后,你们都应该出嫁,要让你们宣扬我的想法,让别人都知道。
本文标题:让县自明本志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853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