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一课第二课时(终稿)
第2课时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出现与形成的?秦朝时,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请用史实说明。儒学的境遇:春秋时期:战国后期:秦朝时候: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期:应运而生蔚然大宗遭到打击逐渐复苏成为正统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异彩纷呈——法家思想,严刑峻法——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儒家思想,正统独尊春秋战国秦朝西汉初汉武帝时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含义原因目的表现成效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原因措施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董仲舒思想主张特点影响三、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3.独尊儒术的结果:正统思想文化主流第2课时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孔子要求恢复周礼和“仁”的思想,不符合统治者的要求。但儒家学说本身就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学,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因此汉代儒学儒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根本原因)2、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1、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3、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A.“春秋大一统”思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4、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A.儒家主张B.墨家主张C.道家主张D.法家主张5、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6、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A.董仲舒、朱熹等对儒家学说的发扬继承B.儒家思想是历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C.历代帝王重用信奉儒学的人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什么是“无为而治”?(1)含义:“无为”就是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2)原因:客观原因:社会贫困,国力不强。主观原因: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3)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4)表现: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田租;释免奴婢;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减免赋役。(5)成效: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请结合材料分析汉初为什么提倡“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汉书·食货志》根据材料分析汉初“无为而治”收到了怎样的成效?(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问题③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2)措施:颁布推恩令北击匈奴独尊儒术等分析汉武帝从“无为”向“有为”转变的原因,并举例说明汉武帝是怎样实行“有为而治”的。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人,西汉思想家,政治家,著名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即位后,诏令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董仲舒连上三篇奏章,称“天人三策”,此后受到重用。晚年辞职回家,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策”是一个长沙方言词,但在古代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如有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贾谊的《治安策》、苏轼的《教战守策》等。在此对“策”的正确解释是A.古代回答命题者问题的一种文体B.陈述某种意见和事情的一种文体C.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D.用委婉方式规劝上级的一种文体【解析】答案A。B、C、D项对应的分别是“表”、“疏”和“谏”三种文体。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3)“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特点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外儒内法)思考: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摒弃的?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儒家学派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三纲是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项品德标准,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品德规范。4、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影响(1)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并付诸实行。(2)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不单纯是为尊儒,其真正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于是所有其他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他也都会吸取。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并说明理由。有道理。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大量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上:儒家垄断中央、地方教育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1)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规定“五经”,设立五经博士(2)中央设立太学,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矩,提高了儒学的地位(3)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五经书影讲经图太学大礼堂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朝第六帝。在位五十四年。他加强中央集权,最终解决王国问题;广设学校,推行儒学;兴修水利,治理黄河;用兵匈奴,打通西域,开发西南和华南,把西汉疆域扩大了一倍以上。使西汉达到了鼎盛。但其频繁用兵,又喜欢巡游,行程达9000公里,致使“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司马光认为他“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
本文标题:第一课第二课时(终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925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