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第一讲缘起与理论城市设计的缘起传统城市设计古代: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古印度、中国中世纪: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近现代城市设计(1917年始为现代)传统城市设计缘起传统的城市设计与理论西方传统城市设计理论历史回顾:古希腊——古罗马——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理论:网格城市、理想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带形城市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理论营国体系、城市营建思想、风水理论西方传统城市设计——格网城市古希腊.希波丹姆Hippdamus,公元前5世纪内涵:棋盘式路网、整体秩序和形式美、几何和数的和谐、城市中心是城市广场、城市分三区:胜地神庙、公共区、居住区西方传统城市设计——理想城市古罗马.维特鲁威Vitruvius公元前1世纪《建筑十书》,倡导者意大利阿尔伯蒂Atberti.影响到文艺复兴时期。内涵:八角形几何布局,市中心神庙和广场,放射路+环路,城门与路不直对,每边长是公建的服务射程。西方传统城市设计——开放空间体系美.奥姆斯特德Olmsted《公园与城市扩建》1870年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城市里建田园风光,提供大量开放室外活动空间,城市设计从整体出发。西方传统城市设计——带形城市西班牙.马塔Mate1882年提出,1894年实践,1912年西班牙马德里内涵:交通干线为布局基础,城市沿干线保持一定宽度纵向延伸,市区接近自然,防止城市过于集中。中国传统城市设计——营国体系《周礼.考工记》公元前5世纪内涵:营-建造三级城市(国-都-邑),内容为城邑建设体制、礼制营建制度、城邑规划制度。规定型制与规模井田式格局,方正布局;布局结构城廓清晰,择中立宫、轴线对称。中国传统城市设计——城市营建思想管仲春秋时期公元前7世纪《管子.乘马》内涵;型制不求规整、规模不受限制、宫城为中心规则与不规则相结合、按经济职业划分城区、城市选址、城以盛民。中国传统城市设计——风水理论郭璞晋朝公元300年《葬经》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城市生态环境和局部气候,选址关键确定风水地——寻龙认脉、察砂、观水、点穴、定向。西方近现代城市设计缘起近现代城市设计缘起——19世纪末艺术原则论——1898年田园城市论——19世纪末城市美化论——1922年现代城市论——1943年有机疏散论——1956年美建筑师协会《城市设计》——1960年城市意象论近现代城市设计缘起——60年代雅各布《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70年代乔纳森.巴奈特《城市设计概论》——80年代哈德.雪瓦尼《城市设计过程》——80年代末城市触媒论艺术原则论奥地利.卡米罗.西特CamilloSitte1889年《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内涵:城市空间设计、提出人体尺度的设计技术原则,城市建设自由灵活、建筑间和谐一致、广场街道构成有机围护空间。田园城市论英.霍华德E.Howard1896年《明日:走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内涵:”花园城市”同心圆模式的基本空间,中心中央公园围合的公共建筑中心,放射性林荫道想外延伸,划分的各个分区以环形道联系,针对新城建设。田园城市论城市美化论美.丹尼尔.伯纳姆DanielBurnham19世纪末”城市美化运动”内涵:不仅建设中心公园、街道广场、城市景观,注重整体性城市设计观,整个城市交通系统、公园与公共开放系统,社区建筑群布局等综合规划、通盘考虑,呼吁对城市美化运动立法。1916年纽约第一个美国区划法产生。现代城市论法.勒.柯布西埃1922年《明日城市》,提出300万人口现代城市;1933年《雅典宪章》。现代城市论内涵:城市布局严谨、几何构图、追求秩序,大尺度元素界定城市空间,功能分区,多层面立体交通、高层低密度、城市风貌反映时代。有机疏散论伊利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1943《城市—其发展.衰败与未来》内涵:城市形体环境应放入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和自然条件中考虑,提出表现原则、相互协调原则、有机秩序原则。城市触媒论美.韦恩.奥图WayneAttoe和唐.洛干DownLogan,1988《美国的城市建筑》。内涵:提出“城市催化”、“可用元素”概念,一项独立建筑、城市设计项目、一个计划、政策都会带来相关影响,影响城市开发和城市形式改变。促进城市设计与城市开发、管理联系起来,开发建设与城市结构、经济的影响联系起来。西方近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城市设计理论分类功能主义——雅典宪章的居住、工作、游憩、交通体系主义——路易斯.康的费城中心区交通分析和丹下健三“带形城市”形式主义——卡米罗.西特空间设计观点和丹尼尔.伯纳姆的城市美化运动人文主义——Team10提出人类和谐阶层理性主义——雷昂.克莱尔公共空间、城市肌理城市设计理论分类英.迈斯.卡蒙那提出的八角形城市设计理论分类方法,强调八个城市设计观点及代表人物三种理论研究方法美.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的空间》提出城市设计三种研究方法——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联系理论Linkage——场所理论Place图底关系理论倡导者:诺利Nolli1748年绘制罗马地图——时空分析;1915年鲁宾Rubin绘的杯,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引用图形和空间关系;鲁原义信引用中国传统的“阴阳互易”双鱼图。源于心理学视知觉研究,以知觉选择性为基础,选择的是知觉对象,模糊是是背景图底关系理论——研究城市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明确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确定城市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分析城市发展动向。图底关系理论——图底反转图形特点:明确、集中、规则、事物性质强;背景特点:模糊、松散、不规则、事物性质弱;图底关系图:建筑——图空间——底图底关系反转图:空间——图建筑——底联系理论——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交通线、线性公共空间和视线作用:空间秩序化、标志建筑层次化、建筑与公共空间联系走廊,提高城市效率。联系理论培根Bacon《城市设计》运动系统论,提出“城市结构”,以活动中枢构成城市功能及视觉骨架,形成城市主要空间走廊,建立和谐有续的城市结构。空间的四维性、运动空间和谐秩序、空间感受连续性、运动系统连接点、运动速度对运动系统的影响场所理论50年代初“10次小组”提出了“以人为核心”和“人际结合”的思想雷昂.克莱尔提出城市空间应统一、和谐、有秩序;G.库仑的空间序列分析;80年代克里斯丁.诺伯休兹《场所精神》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场所理论——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为满足使用者要求而设计,城市环境不再是种视觉艺术空间,而是综合的社会场所,城市设计进入人情与心理领域。——场所是为人的行为活动、情感体验而提供的,具有社会文化内涵、人性特征或有生活呈现的特定环境。场所理论场所要求——指认、认同识别、群聚、归属、交往、满足特征——独特性、连续性、层次性、领域性任务——场所精神、人性化空间、塑造有特色、有吸引力和文化内涵的场所城市形象理论美.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Lynch1960年在《城市意象》中提出城市形象理论。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新泽西、和洛山矶的“城市形象性”进行调查分析,通过人的心里形象、主观感受来分析城市。提出一套市民对城市形态、结构的认知系统,以人对环境的认同和识别为依据的价值感,已超出客体的形式,在研究主客体关系上具有开创性。城市形象理论——概念形象性——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生高效率的强烈心理形象的性能;公众印象——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即单个的物质实体、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达成一致的领域。城市设计目的——建立有强烈印象性的城市或城市环境。城市形象理论-环境形象性环境形象性:个性、结构和意义个性:主要指物体的外形或特征,即可区别性和可识别性;结构:主要指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和视觉条件;意义:主要指与观察者在使用和功能上的重要性。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城市印象是多种元素的综合,是感知、感受和实际当中的综合。路径——Path区域——District边界——Edge节点——Node标志——Landmark1976年林奇在《地区感的经营》强调城市的活动元素——人及其活动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路径路径——交通联系的道路和视觉联系的视廊,包括主次干道和步行路、水路、铁路等。特征——连续性、方向性作用——影响城市整体秩序的空间骨架系统,在城市形象建立上占主导控制地位的“线状”空间。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区域区域——应该有共同的形态特征和使用功能,并与其他区域有明显区别。其规模变化较大,如历史区、居住区、工业区等。特征:文化社会性、共同使用者、一致使用功能、一致空间特征,具有地方性、特色活动、领域感。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边界边界——区域与区域间的界线,通过自然、人工形态的变化表现出来的线性要素,标志区域的范围和形状。如绿化带、水岸线、建筑群体界面、围墙、道路边界、各种空间分割手段。分类:清晰、模糊、渗透作用:侧向参照物,区分与限定区域及联系不同区域,具有连续性。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节点节点——指观察者可以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焦点和人们生活往来的聚集点。多是道路交叉口、方向转换处和空间结构的变换处,功能和特征的集中点,即区域的中心,城市的核。如广场、交通枢纽、市中心等。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标志标志——认知环境的参照点,观察者不进入其内,只是在外部认知,通过它来辨别方向,是城市印象中的突出形象。包括形象突出地形地貌、突出建筑物和环境设施、奇特植物等特征:单一性、外在性和地域性作用:方位感的导向、城市结构的暗示,形成城市形象和认识城市结构的重要因素。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的关系各元素不是孤立的,区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缘的限定,路径贯穿其中,标志分布于内。各元素有规律地穿插和叠合,构成城市形体环境的认知意向和城市形象。加强城市印象性的原则与方法路径特色鲜明:用途、活动、空间形式、建筑立面、细部装饰等保持连续性:重复特征、空间开口、沿街建筑有节奏,方向明确,交叉口形象生动、路网有规律等加强城市印象性的原则与方法边界:开放边界,增加开发程度视觉明确,形成连续最强的边界是不可穿透的区域:主题连续强化,重复出现,有连续感加强城市印象性的原则与方法节点界面特色与街道关系明确活动支持尺度合宜、人情味以标志为核心组织节点加强城市印象性的原则与方法标志强化与背景对比——色彩、质感、形状、细部必要时做标志群,形成序列加强参照增加联想性印象性的质量标准识别性——引人注意简明性——形式清晰、几何性单纯连续性——形式、主题连续支配性——对比突出、印象深刻方向性——以其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运动性——动态感意义性——归属感、认同感、满足感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山水城市论钱学森1990年首次提出的,1983年“让园林包围建筑而不是建筑群中有几块绿地,应用园林提高城市质量,体现中国城市特色”——21世纪中国城市模式。实质:生态学角度出发,以系统工程的方法,使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和城市环境艺术的理想在中国变成可实现操作的事实。涉及学科:生态美学、园林、山水美学、生态保护、文脉建筑、文化保护等——山水城市论山水城市桂林一、山水城市的模式研究1.山水城市的背景理念2.桂林山水城市模式1)历史与现状分析四朝古城、山水城市、水系环城2)桂林城市模式的表现山水城一体化、建筑风格独特3)“山—水—城”的模式二、山水城市建设的生态内容1.宏观生态体系的建构2.城市、山水环境同构3.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4.城市特色创造5.建筑文化与风格延续三、桂林山水城市建设构想1.从区域上引导——建立宏观生态体系2.利用自然山水美化城市——建构合理的城市绿化系统3.由历史脉络把握城市生态发展——做好历史名城保护规划4.开发城市风景旅游,提高城市生态活力5.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营造城市总体形象6.城市设计——建筑特色和城
本文标题:城市设计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945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