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十八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单元大盘点
一、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时期背景侧重点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前(1)美国敌视新中国,想要扼杀新生政权(2)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3)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提高国防实力(1)巩固并维护了中国的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时期背景侧重点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3)改革开放日益深化(1)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等(2)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1.(2010·苏州调研)有人说:在屈辱的近代,我国因为落后没能赶上第一、二次科技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能证明此观点的是()①“两弹一星”②“万能蒸汽机”③杂交水稻“南优2号”④有轨电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新中国成立后”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的限定可以排除近代已经出现的“万能蒸汽机”和有轨电车,故答案为①③。答案:D二、新中国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走上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前夕这段时间,新中国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也经历了曲折。2.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整个国家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其中教育领域是“重灾区”。教育事业所遭受的破坏,在教育史上是罕见的。“文革”初期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开展“革命大批判”成为中心任务,冲击党政机关、军事部门;所谓的“教育改革”实际上是依附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文化大革命”使我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了大批冤假错案,广大教育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教育体制也迈上了改革的步伐。“三个面向”方针的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酝酿、提出及其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2.2010年是邓小平逝世13周年,他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某机构对3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心中曾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选择邓小平的占89%,究其原因有()①“文革”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恢复高考②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④邓小平提出“教育大跃进”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文革”结束后,邓小平主抓教育,恢复高考,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并于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①②③正确。④不符合史实。答案:D开放型材料题开放型题目提供材料相对新颖、灵活,有时有大量图片和原始史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作答,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一般让学生从材料中概括归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试谈谈……”“你的体会是……”等。开放型材料题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情境开放型:这类试题一般是给出一段文字或图片、表格,让同学们通过识图或分析表格、材料完成相关问题。角色体验型: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充当历史当事人,进行角色体验。这种类型较能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创新意识和情感体验品质等。1.开放型材料题的解答有很大灵活性,解答时要选取自己最熟悉的角度回答。2.开放型材料题往往通过创设新情境给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要求学生自己选定论证的切入点,解答开放型材料题要注意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结合材料谈出自己的看法。[示例](2010·镇江模拟)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世界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材料2:二战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社会从以体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时代,过渡到以脑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时代。……人类从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转变为控制生产过程。劳动者的素质逐步从体力型、文化型发展为科技智能型。材料3: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遨游108分钟,绕地球一周后安全返回地面。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的第一串脚印,7月25日平安返回地球。材料4:“神七”太空行走一小步,中国科技发展一大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大步。图五2008年9月27日,中国宇航员翟志刚完成太空舱外活动请回答:(1)有人认为:从生产力角度看,材料1的两位科学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代的发展。这种观点对不对?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2,概括二战以来高科技是如何改变人类的劳动方式?(3)根据材料3,说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呈现的新特点。(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4“中国科技发展一大步”的历史条件及其重大意义。[解析]本题属于情境开放型材料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注意材料中的情境。第(1)问从两位科学家的理论贡献角度来思考。第(2)问根据材料进行概括。第(3)问从材料3可以看出人类探索扩展到太空。第(4)问历史条件从党的政策、综合国力等角度思考,意义从对经济、科技、国家地位等角度思考。[答案](1)正确。理由:瓦特改良蒸汽机及其广泛使用,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人类逐渐进入“电气时代”。(2)表现:从体力劳动到脑力劳动;从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到控制生产过程;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转变为科技智能型。(3)特点:人类科研和探索的领域扩展到太空;空间(航天)技术突飞猛进。(4)历史条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研队伍;党的正确方针政策(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意义: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人类空间技术的发展。用上述方法尝试做以下两题。(2010·临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注重教育和科技……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材料2:教育对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胡锦涛请回答:(1)“文革”后初期,最牵动人心、最能说明“把教育问题解决好”的事件是什么?起了怎样的作用?(2)邓小平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哪些?试简述之。(3)材料2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你知道在其领导下本届政府主要有哪些发展教育的具体措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探究能力。第(1)问注意“最牵动人心”信息。第(2)问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第(3)问关键在于读懂材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归纳要点。答案:(1)事件: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作用: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恢复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和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我国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主要贡献:①“文革”后对教育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②主张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④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3)具体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具体措施:①逐步实行并自2007年开始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②自2007年夏天开始,教育部所属的6所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免费上大学,③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大量增加教育投资。
本文标题:第十八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单元大盘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953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