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12.必修1.2.3复习提纲(专题23222324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让时间见证历史,让历史见证辉煌!2009届高考历史复习二轮提纲湛江师院附属中学李平编写61专题2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点7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原则与3个表现;4大活动与各自意义(49中苏同盟、53提出原则、54日内瓦、55万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5点内容与3点意义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背景: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社会主义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形成世界体系。(2)亚非拉许多国家赢得民族独立。(3)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2.表现:(1)“另起炉灶”:承认国民党政府旧的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3.成就及意义(1)49中苏同盟:建国第1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53提出原则)1.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原则”2.不断完善:(1)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发表两国总理联合声明,将之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2)后来,周恩来又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从内容到表达都更加完整准确3.意义(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2)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3)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54日内瓦、55万隆)考点7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条件;时间与方式;3点意义(中国、美国、世界)1.背景:1945年4月,草拟了《联合国宪章》.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2.原因:①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帮助;②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③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3.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4.意义:①美国: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②中国: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③世界:改变了联合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日内瓦会议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参加国:中、苏、美、英、法时间、地点: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未能就政治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第二阶段: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达成协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历史意义万隆会议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间、地点:1955年4月在印尼的万隆参加国: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主要议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会议概况:面对帝国主义的干扰破坏,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会议通过宣言,提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历史意义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对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让时间见证历史,让历史见证辉煌!2009届高考历史复习二轮提纲湛江师院附属中学李平编写62考点7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的3个条件;正常化和建交的标志;三个联合公报名称时间一、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因:(1)从美国方面看: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失败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2)从中国方面看: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2、过程:①“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民间交往推动政府外交。②1971年,基辛格访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告尼克松将访问中国。宣读公告只用三分半钟,“但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尼克松)。③1972尼克松访华,签定上海《联合公报》,双方关系开始正常化④1978中美《建交公报》,1979、1、正式建交。3、意义: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西方国家对中国长达20多年的封锁被打破②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的发展,许多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③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二、中日关系邦交化1、原因: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美国谋求同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种“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2、结果: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关系邦交化。考点7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一、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①谋求国际热点地区问题的公正解决;②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③推动裁军;④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的席位;⑤2001年加入WTO2.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二、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1.1991年加入APEO2.2002年加强与东盟的合作3.加强与欧盟的关系4.2001年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同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方面做出了贡献专题2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76、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国近代民众服饰、饮食、住宅等社会生活的变化;断发与不缠足、礼仪、婚丧等社会风俗变化的表现;一、近代:1840年至1949年1.变化原因:①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同时,把西方的文明和生活方式也移植过来;②历届政府政策的影响,③仁人志士的推动;④民主思潮的促进;⑤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的影响2.变化表现:①服饰变化: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②饮食变化:丰富的传统饮食;西餐;葡萄酒、白兰地咖啡馆、西式茶室、音乐茶座、公园露天茶室成为上流社会和青年男女乐于光顾的场所。③居住:最普遍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里弄;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别墅,独院式花园洋房④风俗变化:A.主张“断发易服”(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B.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C.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D.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3.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让时间见证历史,让历史见证辉煌!2009届高考历史复习二轮提纲湛江师院附属中学李平编写63二、现代:1949年至今(主要表现在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1.变化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②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③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①吃:A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B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讲究营养。②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③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居民住房得到改善,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④风俗习惯:A.1950年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B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C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考点77、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铁路、水运、航空、邮政、电讯发展中标志性的事件;影响;一、交通(一)表现1.轮船航运业: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②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垄断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也是洋务派的第一个民用企业。2.铁路运输业①1881年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②1905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③到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民国建立后,铁路事业发展总体缓慢。3.汽车和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4.航空业:①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航空救国”的主张③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但发展缓慢。(二)影响:①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通讯工具的发展㈠表现1.邮政:1866年,中国试办邮政,附属于当时的海关;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邮政正式脱离海关2.电报:①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始;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用于军舰之间的通讯。3.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㈡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考点78、大众传媒的发展中国近代报纸、刊物、电影、网络的开端、重大成果、历史影响一.报刊:1.发展概况①19世纪中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②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③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的《民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在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方面起着重大启蒙作用。④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国民党创办了《中央日报》⑤建国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2.特点:①有强烈的政治性;②机关报成为新闻传媒的主体;③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③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3.影响: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让时间见证历史,让历史见证辉煌!2009届高考历史复习二轮提纲湛江师院附属中学李平编写64二.电影:①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②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③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④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渔光曲》在国际电影节上首次获奖。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
本文标题:12.必修1.2.3复习提纲(专题23222324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97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