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142012年中考题分类专题十四诗词鉴赏(彭长盛)
专题十四诗词鉴赏1.(2012·浙江省丽水市)过湖俞桂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18.诗中有画。(2分)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抬头望去,19.景中有情。(2分)古人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诗中所绘之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8.远处群山若隐若现,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忽有白鸥翩翩飞来,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词已经的理解和感悟。这里要求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诗句的内容,它不等同于简单的翻译,它需要考生对诗歌的意象、意境、作者思想感情的正确解读,还要加入合理的联想、想象,再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19.愉悦、快乐。(大意写出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领悟,解题时就可以结合18题对此诗内容的描述,揣摩出诗歌的思想感情。【答案】18、(2分)远处群山若隐若现,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忽有白鸥翩翩飞来,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19、(2分)愉悦、快乐。(大意写出即可)2.(2012·浙江省衢州市)城东早春(唐)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注释】上林:即上林苑,汉代宫苑,这里代指长安。1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2分)16.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2分)1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2分)【答案】早春的城东,景色清新,柳枝还未泛青,枝条上只是长出了几颗嫩黄的叶芽。(写出早春柳树的特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该题做到六点:①运用描写。②适当想象和联想。③体现原作风格。④吻合原作感情基调。⑤不可机械翻译。⑥语言畅达,无内容、标点错误。16.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2分)【答案】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清新景色的喜爱和清高脱俗的情趣。【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能否领悟古诗文内涵、准确概括诗文中描写的人的特点的能力。①整体感悟,注意迁移。②以景悟情。前两句写春景,不但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后两句用繁花似锦,游人如织的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新”,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表现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再者,诗人偏爱早春时节之景,人少独享,不肯凑热闹。自见志趣不俗。【答案】15.(2分)早春的城东,景色清新,柳枝还未泛青,枝条上只是长出了几颗嫩黄的叶芽。(写出早春柳树的特点即可)16.(Z分)突出玻现了诗人对早春清新景色的喜爱和清高脱俗的情趣。3.(2012·四川省南充市)诗词鉴赏(3分)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⑴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1分)⑵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答案】⑴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1分)⑵象征手法(1分)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意近即可)⑴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1分)答:【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一何”是“多么”的意思,联系具体诗句来看,第一个“一何”突出风的“盛”;第二个“一何”突出松枝的“劲”。答案: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⑵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答:【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本诗借松柏来表达情感,是一种象征的手法。结合松柏不畏严寒,高洁坚贞的本性和诗歌的题目回答第二问。答案: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意近即可)4.(2012·山东省聊城市)下面《我爱你,中国》这段歌词中加点词语对表达爱国之情的作用是什么?(2分)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坞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答案】选取祖国的“南海”“北国”“森林”“群山”“小河”这些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歌颂,使抽象的爱国之情变得具体、形象,避免了空洞。说明:本题2分。5.(2012·山东省临沂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9题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9.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答案】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景物2分,答对两处1分,答对三处2分,意境2分)【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意境。所描写景物包含在诗句中,从“闲”“落”“静”“空”“春涧”等词思考本诗的意境。答案: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6.(2012·浙江省嘉兴市)野池(4分)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15.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植物的景象。(2分)16.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答案】15.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意思符合即可)16.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意思符合即可)7.(2012·山东省滨州市)古诗词鉴赏。(3分)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到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闲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7.诗的前两句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的特点。(1分)8.“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2分)【答案】7.湍急评分:共1分。意思对即可。8.“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评分:共2分。答案含“船的轻快”“内心的轻松、喜悦”两点内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7.诗的前两句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的特点。(1分)【答案】湍急【解析】本题考查句意把握能力,细读两组句子,找出两者共同点,抓住关键词语“千里”“一日还”“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明确时间之短,正是因为水流湍急。8.“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2分)【答案】“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品析能力,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要结合整首诗分析,从船行情况和诗人心情两方面分析解答。“轻”足见船行轻快,诗人是被赦免还家的,内心自然是轻松、喜悦的。8.(2012·成都市B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1.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2分)2.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2分)【答案】1.(2分)不畏严寒,傲然独立(清丽脱俗,素雅高洁)。(一点1分,共2分。语意相近即可)2.(2分)将“数枝”改为“一枝”,照应题目,突出其开放之“早”(1分),显示出“早梅”的不同寻常,更突出它傲然独立的个性(1分)。(语意相近即可)9.(2012·浙江省台州市)秋夜山居(4分)唐·施肩吾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注释】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14.诗歌首句“▲”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2分)15.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2分)【答案】14.(2分)去雁(仅答“雁”不给分)15.(2分)示例:一个“衔”字把空中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意对即可)14.诗歌首句“”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分析。分析诗歌首句,紧扣题干——点明了时令属‘秋’”的提示,找出体现秋天时令的事物即可。【答案】去雁。15.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2分)答:【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想象老松衔半月的情形,这里把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状写活了。【答案】示例:一个“衔”字把空中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意对即可)10.(2012·浙江省温州市)田家郑獬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15.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2分)16.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5.(2分)明16.(2分)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之情。11.(2012·贵州省铜仁市)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按要求答题。(6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诗歌首联“”和“”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2分)(2)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4分)【答案】(1)凄凉地,弃置身(4分)(2)①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②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答“包含事物的新陈代谢的哲理”也对)【答案】(1)凄凉地,弃置身(2)①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②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答“包含事物的新陈代谢的哲理”也对)【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对古诗文欣赏的题。第(1)题先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然后结合题干“被贬谪、遭弃置”和“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对号。第(2)题对名句的理解要突破诗本身的意义,可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考虑,当然就本题来说后面已有提示,根据题示角度答即可。12.(2012·江西省)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第7—8题。(4分)玉楼春戏赋云山辛弃疾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7、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政区的一项是()(2分)A、词的上片是写青山为浮云所遮盖,下片写重睹青山。[来源:Z+xx+k.Com]B、上片后两句式写执着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C、下片的前两句写浮云散尽青山重见的自然景观。D、这首词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过程。8、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词的前两句使用拟人手法,很容易使人想到词人喃喃自语的情态。B、词的上片透露出了词人遗憾的心情,而下片则反映了词人喜悦之情。C、词的最后两句式以老僧之喜衬托词人之喜。D、这首词格调雄浑粗犷,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一面。【答案】7.B8.D13.(2012·四川省眉山市A卷)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回答下列问题。(4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一个是。(2分)(2)指出
本文标题:142012年中考题分类专题十四诗词鉴赏(彭长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990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