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72生理-感觉器官题库
101604课堂笔记1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一、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一)感受器的结构形式感觉神经末梢裸露的神经末梢周围包绕一些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样结构:环层小体,触觉小体,肌梭高度分化: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毛细胞1.感受器的分类内感受器本体感受器:肌梭按分布部位内脏感受器外感受器远距离感受器:视、听、嗅接触感受器:触、压、味、温按刺激性质:光,机械,温度,化学,伤害性(二)【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简答】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适宜刺激感觉阈值感觉辨别阈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a.所有感觉神经末梢或感受器细胞出现的电位变化,都是通过跨膜信号转导,把不同能量形式的外界刺激转换成电位变化的结果b.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都为局部慢电位,需总和后才转为AP3.感受器的编码功能a.刺激性质编码:①感受器种类;②特定传导通路;③大脑皮层特定部位。b.刺激的量(强度)编码::①感受器电位的幅度、持续时间、波动方向等;②单一神经纤维AP频率;③参与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数目。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快适应感受器:如环层小体;有利于探索新异刺激,有利于感受器和中枢再接受新的刺激慢适应感受器:如颈动脉窦,肌梭,关节囊感受器;有利于对机体功能状态进行长时间持续的监测,并随时调整。二、躯体感觉(未讲)三、眼的视觉功能适宜刺激:380~760nm换能: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掌握】简化眼: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和简化眼参数可计算出正常眼能看清物体的最小视像(ab)大小为5μm。(以AB=1.5mm,Bn=5m计)(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1.折光系统a.4种折射率不同的介质: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b.4个屈光度不同的折射面:角膜的前、后表面,晶状体的前、后表面c.折射主要发生在角膜前表面d.6m以远平行光线成像在后主焦点即视网膜上2.【掌握】眼的调节a.晶状体反射:眼视近物→成像在视网膜后→视像模糊→视皮层→中脑【正中核】→101604课堂笔记2动眼N缩瞳核→动眼N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睫状N节→睫状短N→睫状肌环行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靠弹性变凸(前面为主)→折射力增加→焦距缩短→物象前移→回到视网膜调节力(Accommodationforce):眼作最大调节所能增加的折光力。可用近点表示。近点(nearpoint):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远点(farpoint):人眼不作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的物体的最远距离称为~。b.瞳孔近反射(瞳孔调节反射):视近物→瞳孔缩小→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增加清晰度球面像差:透镜边缘折射焦点比中央区更靠近透镜。色像差:红光焦点最远,紫光最近,其它光位于二者之间c.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lightreflex):光照瞳孔→视网膜→视神经→【中脑顶盖前区】换元→双侧动眼N缩瞳核→动眼N副交感F→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生理意义:调节入眼光量,不因过强而损伤,不因过弱而影响视觉。临床意义:判断麻醉深度;病危程度。d.辐辏反射(convergencereflex):眼视近物→成像在视网膜后→视像模糊→视皮层→中脑【正中核】→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双眼【内直肌】收缩→双眼球会聚两眼成像在对称点形成单视;若成像在非对称点(如眼外肌麻痹)则出现复视(diplopia)3.【掌握】折光异常前后径折光力远点近点调节近视过长过强近移近移凹透镜远视过短过弱消失远移凸透镜老视晶体弹性弱,调节力降低正常远移散光在不同方向上曲率半径不同(二)眼的感光换能系统1.视网膜的结构特点a.由外向内:色素上皮层,光感受器细胞层,外界膜,外颗粒层,外网状层,内颗粒层,内网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b.外段(含视色素):视杆细胞为圆柱状,含膜盘。视锥细胞为圆锥状c.【掌握】在中央凹的中央只有视锥细胞,且在该处它的密度最高;中央凹以外的周边部分则主要是视杆细胞,由外向内依次为外段、内段和终足d.生理盲点:视神经乳头,黄斑鼻侧3mm,视N始端2.【掌握】视网膜中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系统视锥系统晚(暗)光觉系统昼(明)光觉系统分辨细节差强辨别颜色×√对光敏感性高差视色素视紫红质视锥色素(红、绿、蓝)3.【掌握】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a.人在暗处视物时,实际是既有视紫红质的分解,又有它的合成,这是人在暗处能不断视物的基础,此时的合成过程超过分解过程。b.未光照时:RP=-30mV~-40mV;此时外段膜【Na+通道】开放,Na+内流入细胞(去101604课堂笔记3极化);而内段【Na+泵】不断把胞内Na+泵出胞外,维持膜内外Na+的平衡。形成了从内段流向外段的【暗电流(darkcurrent)】。c.光照时:视紫红质吸收光量子→构象改变→变视紫红质Ⅱ中介→激活转导蛋白(G蛋白)→激活cGMP磷酸二酯酶→外段胞内cGMP分解→cGMP浓度下降→Na+通道关闭→暗电流减弱或消失→【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d.视杆细胞没有产生AP的能力,但外段膜上的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能以电紧张的形式扩布到细胞的终足部分,影响终足处的递质释放。4.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a.红564nm;绿534nm;蓝420nmb.色盲与色弱光→两种感光细胞→超级化型感受器电位→以电紧张形式扩散到终足→释放递质Glutamate→双极细胞(促离子受体、促代谢受体)→部分双极细胞产生去极化慢电位、部分双极细胞产生超极化慢电位(提供了对比机制)→神经节细胞→两种慢电位总和→神经节细胞去极化→阈电位→神经节细胞产生AP.(三)【掌握】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视敏度,视角暗适应:人眼感知光线的阈值出现一次明显的下降,第一次下降与视锥细胞视色素的合成增加有关,第二次下降与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强有关明适应:视杆细胞在暗处积累了大量的视紫红质,进入亮处遇到强光时迅速分解。视后像,融合现象,临界融合频率双眼视觉,立体视觉四、耳的听觉功能1.【重点】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20~20kHz】(【1k~3kHz最敏感】);声强:0.0002~1000dyn/cm22.人耳的适宜刺激是空气振动的【疏密波】(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传音功能1.【耳廓】:①集音;②判断声源;2.【外耳道】:①传音作用;②共鸣作用:与波长4倍于其长度(2.5cm×4=10cm)的声波发生共振,据此计算,最佳共振频率约为【3800Hz】,强度增强10dB————中耳由鼓膜,听骨链,鼓室,咽鼓管组成————3.【鼓膜】特性:频率响应好,不失真,复制外加振动频率,与其同始同终。4.【听骨链】增压作用:交角杠杆(【重点】总增压24.2倍);长臂(锤骨柄):短臂(砧骨长突)=1.3:1(增压1.3倍);鼓膜面积:卵圆窗=59.4mm2:3.2mm2=18.6:1(增压18.6倍)5.【鼓膜张肌与镫骨肌】作用:减小听骨链振幅,保护感音装置6.【咽鼓管】的作用:调节鼓室内压力,使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101604课堂笔记47.声音传导的途径声波正常:气导骨导↓传导(音)性耳聋:气导骨导颅骨感音(神经)性耳聋:气导、骨导均减弱↓【掌握】声波→外耳→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耳蜗→淋巴液→基底膜→听毛细胞→微音器电位→听神经Ap→颞叶→产生听觉(二)内耳的功能—感音功能,由耳蜗和前庭器官组成1.耳蜗的构成:由一条骨质管腔绕一锥形骨轴旋转21/2到23/4周所构成,一为斜行的前庭膜,二为横行的基底膜,将管道分为前庭阶(外淋巴)、蜗管(内淋巴)、鼓阶(外淋巴)Corti器由内、外毛细胞及支持细胞构成,在蜗管近蜗轴侧有一行纵向排列的内毛细胞,靠外侧有3~5行外毛细胞,每一个毛细胞顶部表面有听毛。盖膜在内侧连耳蜗轴,外侧则游离于内淋巴中。毛细胞顶部接触内淋巴,底部接触外淋巴,底部有丰富的听神经末梢。2.【掌握】基底膜振动的【行波理论】:a.以行波方式从底部开始,向蜗顶传播;b.声波频率不同,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振幅出现部位不同:声波频率【愈高】→行波传播【愈近】→最大振幅→靠近卵圆窗即蜗底;声波频率【愈低】→行波传播【愈远】→最大振幅→靠近蜗顶。∴蜗底受损影响高频音听力;蜗顶受损影响低频音听力;c.对声音频率(音调)的分析:每一频率声波都有一个【基底膜最大振幅区】→此区毛细胞受刺激最强→该处的听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最多。来自基底膜不同部位的听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达【听皮层】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音调感觉。外毛细胞与基底膜的谐振频率相同。声波达基底膜谐振区时,该区外毛细胞发生伸缩活动可:①增强基底膜振动,抵消基底膜本身阻尼→增强了基底膜对声波反应灵敏度和频率分析能力;②同时亦提高了内毛细胞的频率选择性。3.毛细胞兴奋与感受器电位a.毛细胞兴奋过程:外毛细胞顶部纤毛受盖膜与基底膜振动剪切力作用,内毛细胞顶部纤毛受内淋巴冲击作用而发生弯曲和偏转→引起了毛细胞兴奋→将机械能转变为生物电;b.感受器电位变化方向与纤毛受力方向有关:纤毛向动纤毛侧弯曲,出现去极化电位;向相反方向弯曲,出现超极化电位4.耳蜗的生物电现象a.SP(总和电位)(未讲):声刺激强度低时,正SP明显,随着声刺激强度的增大,负SP占优势。声音刺激持续时间长,SP的幅度大。b.RP:毛细胞RP=-80mv,外淋巴电位=0mv;耳蜗内电位(EP)即内淋巴电位=+80mV因此毛细胞顶部膜内外电位差=160mV(浸浴于内淋巴中);底部膜内外电位差=80mV(浸浴于外淋巴中)c.EP产生机制:血管纹边缘细胞的细胞膜上含有大量活性很高的钠泵,将K+转入内淋巴,将内淋巴中的Na+摄回血浆。临床上,依他尼酸和呋塞米可抑制钠泵,导致听力障碍。d.【掌握】耳蜗微音器电位(CMP)特性:(见定义)①具有交流性质;②无真正阈值;101604课堂笔记5③无潜伏期和不应期;④不易疲劳,不发生适应;⑤在听域范围内,CMP能复制声波频率;⑥在低频范围内,振幅随声压增大而增大;⑦对缺氧和深麻醉相对不敏感。(三)听神经动作电位1.单一纤维:a.具有“allornone”性质;b.安静时有自发放电;声音刺激时放电频率增加;c.每条纤维有自己感受的特征(声音)频率(最佳频率):用此频率声音刺激只需最小强度即能使该神经兴奋;characteristicfrequencyd.特征频率的高低取决于该纤维在基底膜起源部位:该部位正是该频率声音引起行波最大振幅的部位,即特征频率高的纤维起源于蜗底,特征频率低的纤维起源于蜗顶。e.当声音强度较弱时,神经信息由少数对该频率敏感的纤维向中枢传递;当某一频率声音强度↑时,能使更多的纤维兴奋,由这些纤维的传入冲动共同向中枢传递该声音的频率和强度信息。f.对于人耳所感受声音的频率和强度的复杂变化,人耳可通过复杂的【基底膜振动形式】和【听神经兴奋】及其组合来区分不同音色2.复合动作电位:反映听神经的兴奋状态。其振幅取决于声音强度、兴奋的纤维数目、各纤维放电同步化程度五、前庭器官的功能(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1.由三个半规管、椭圆囊、球囊组成,是人体对自身的姿势和运动状态以及头部在空间的位置的感受器,在保持身体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2.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都是毛细胞,其中最长的一条纤毛位于顶端一侧边缘处,称为动纤毛,其余的纤毛较短,数量较多,每个细胞有60~100条,呈阶梯状排列,称为静纤毛。3.(未讲)外半规管称为水平半规管,在外半规管中,内淋巴由管腔向壶腹的方向移动时,能使静纤毛向动纤毛一侧弯曲,引起毛细胞兴奋。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相反。4.【掌握】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正、负角加速度】,感受阈值为1~3°/s25.【掌握】椭圆囊和球囊的适宜刺激是【直线加速度运动】。6.静止不动时,椭圆囊囊班平面与地面平行,位砂膜在毛细胞纤毛上方,适宜刺激为【水平方向】直线变速运动,如汽车启动及急刹车时,对人体平衡的调节7.球囊囊班平面与地面垂直,位砂膜在毛细胞纤毛外侧,适宜刺激为【垂直方向】直线变速运动,如电梯突然升降时,对人体平衡的调节(二)前庭反应目的:前庭功能检查方法:受试者坐在转椅上,头前倾30°,,以每两秒一周旋转10周后,立即检查眼震颤持续时间。结果判定:正常:15~40秒过长:40秒前庭功
本文标题:72生理-感觉器官题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993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