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长城》教案(陈颖)教学目标:1.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及观察中展开联想。2.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教具准备:课件和中国地图。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及观察中展开联想。2.学习本课生字词。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长城是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和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你们当中都有谁去过长城?能给大家谈谈感受吗?其他同学想不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一下长城的建筑艺术呢?(二)观察课文插图,初步感知课文1.观察图画:(1)让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到长城东起山海关和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跨越了哪几个省份。(2)书上的两幅画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明确:第一幅是远看;第二幅是近看。(3)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明确: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说长城的样子。如像一条彩带,在群山飘舞;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等。(4)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明确:结合图画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5)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为什么不同?明确:一是远看的景象;二是近看的景象,角度不同,景象就不同。2.欣赏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课文边思考所描写的内容。3.练习朗读。分节练读,思考:(1)第一节,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从文中找出来。结合课文插图加深印象,并体会这一比喻句的好处(突出其“长”)(2)第二节,长城的近景又怎样?围墙这样建造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说出垛口、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作用。并知道这段城墙在八达岭上,已成为游览景区。)(3)第三节,作者站在长城上联想到了什么?明确: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和智慧。(4)最后一节写什么?明确:长城在世界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4.视频欣赏:(播放长城风光片,让学生再次思考图文描写的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三)课堂练习1.指读生字,重点指导“蜿蜒”的写法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崇山峻岭:崇,高。峻,陡。山高而陡。形容长城所处的地理位置险要。蜿蜒盘旋:蜿蜒,像蛇爬行的样子。盘旋,回绕曲折。长而曲折地延伸。形容远望长城的样子。气魄:魄,精神。气魄,精神,气势。课文指长城表现出来的雄伟、壮观的气势。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3.熟读课文。4.在田字格内正确书写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2、进一步预习本课内容。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步骤:(一)复习引入,指读课文。(二)图文对照,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精读课文,深思问题(1)结合课文内容,对照图画,说一说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方形城台的位置、构造及作用。(2)作者为什么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明确: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联想是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不易,以及付出的代价和非凡的创造。(3)为什么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明确:结合插图,抓住文中重点词语体会:我国劳动人民凭着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慧、想方设法战胜困难,修筑起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4)指导感情朗读第三段,想象当时修筑长城的劳动场面。(5)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明确:①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②这样雄伟的工程世界少有;③这样艰巨的任务靠人力完成,历史罕见;④创造这样的奇迹,劳动人民表现出来的智慧,绝无仅有。(6)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为长城这一世界历史奇迹感到激动、自豪,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表达了赞扬和敬佩之情。2.讨论构思,品味妙法。回顾课文,讨论作者怎样构思,为什么能在这不足四百字的课文里,把一个闻名世界的古代宏伟工程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呢?(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有顺序、记叙有条理、联想丰富、巧用比喻等写作特色。)(三)延伸拓展1.讲述故事,训练语言:要求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讲给大家听。第三课时(一)听写所学生字词。(二)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略)1.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明确:作者由“站”“踏”“扶”,很自然地过渡到“想”,说明作者的联想是在观察到长城的雄伟坚固之后产生的,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是作者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明确:“多少”一词说明修筑万里长城,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是无法估计的;“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更直观地让人们感受到万里长城的工程之浩大;“才”字,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2.当一次小导游,向别人介绍万里长城。介绍时,要突出长城是“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四)布置作业:指导完成练习册17课。(五)板书设计:形态像长龙城墙顶上气魄雄伟17、长城构造高大坚固城墙外沿伟大奇迹方形城台联想血汗、智慧凝成《颐和园》教案(陈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4、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2.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1.学习生字: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①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i)。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2.解释下列词语: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远眺:往远处看。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葱郁:青翠茂密。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六、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1.齐读课文。2.提问:(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分层的结果: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四、讲读,学习第三段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五、作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第三课时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二、学习课文第四段。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教师
本文标题:17.长城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002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