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170-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绿色畅想欣赏《森林狂想曲》一、教学内容:欣赏《森林狂想曲》二、教学内容分析《森林狂想曲》是台湾留美制作人吴金黛及其团队深入台湾山林实地录音,耗时5年,共收集台湾鸟类、蛙类、蝉类、虫类、猕猴、飞鼠、溪流…等近100种自然声音,与音乐巧妙地结合,使乐曲中的自然音源与音乐的节奏、调性相互吻合,奏出了一首优美的森林狂想曲,同时也表现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景象。是自然声音与音乐融合的一部佳作。乐曲由A、B、C三段旋律组成,在乐曲的开始、中间、结尾处插入了真实的“音效”。第一乐段,羽调式。在一片森林鸟声的背景中,笛子奏出了轻快的主题,旋律清新、跳跃,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个主题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旋律基本相同,只是在最后一小节的结束音上不同,第一句结束在mi上,第二句结束在la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前半句的节奏基本相同,由于旋律向上进行到了sol,所以比第一乐句的情绪略加高涨。第三乐段的节奏有了很大的变化,较为舒展,特别是连续两拍的最高音la,并加进了丰富又热闹的鸟鸣,把情绪推向了高潮。整首乐曲就是由这三段旋律的反复构成的,其间插入音效,使乐曲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全曲的结构为:音效AABABCA音效ABABCA音效三、技术准备钢琴、视频、课件、CD、卡片、音响、博士帽、鸟哨、蛙鸣筒等四、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乐曲轻松欢快的情绪。2、在音乐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为画面配音乐,获得美的情感体验。2、通过听、唱、动结合记忆主题,分辨乐曲的结构,并演唱第一主题。3、通过音乐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三)“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为画面配乐。2、能分辨乐曲的结构。3、能听辨乐曲的音色,感受乐曲的情绪。五、教学过程一、初听乐曲[阶段目标:初步感受乐曲,了解乐曲的背景。]1、为情景影片片段配乐[阶段目标:通过为情景配乐记忆主题,并感受乐曲主题欢快的情绪]教师:同学们,音乐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要素可以表现出一种情绪,根据这种情绪可以联想到一定的情景。反过来,某种情境也可以用适当的音乐音乐来表现。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们当一次导演,为一段影片配乐。教师:我们先来听两段音乐。(A段是《森林狂想曲》第一主题;B段是《命运》主题)学生活动:听音乐并感受音乐的情绪。教师:我们再来看一看这段影片。(播放无声的大森林的情景影片)。想一想用哪段音乐为影片配乐呢?要说出你们的理由。学生:(用A段配乐,因为其中有鸟叫的声音,音乐的情绪很很轻快,适合表现森林优美的景色。)教师:为什么B段音乐不适合呢?学生:(B段音乐太沉重了,和影片画面的情绪不相配等。)教师总结:你们回答的都很好,那你们能为这段音乐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吗?学生:小溪边的故事、山谷交响曲、美丽的大森林、森林的早晨、森林交响曲、森林的夜晚、大自然交响曲,林间漫步。教师:你们起的名字都很好,很适合音乐的表现,有的还很有诗意。这段音乐就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森林狂想曲》的第一主题。关于这段音乐还有个故事呢?2、介绍乐曲创作背景完整欣赏乐曲[阶段目标:完整的欣赏乐曲,了解乐曲的背景。]教师:台湾有位音乐制作人,他非常热爱大森林。于是就组织了一个团队,深入到台湾的大森林中,用了5年的时间录制了100种森林里的声音,有鸟类、蛙类、蝉类、虫类、山羌、猕猴、飞鼠…等。更奇妙的是他把这种自然的声音与音乐巧妙的结合起来,这些自然的音源与音乐的节奏、调性非常吻合,奏出了一首优美的森林狂想曲。现在我们完整的来听一听这首乐曲,特别要注意其中的“音效”。听一听都有哪些声音?(播放CD)学生活动:完整欣赏乐曲学生回答:流水声、鸟叫声、青蛙叫等。二、欣赏第一乐段主题[阶段目标:听辨主题的乐句,演唱并记忆第一主题。]1、听辨乐句[阶段目标:通过聆听,分辨第一主题的两个乐句。]教师:你们听得真准,这首乐曲中第一乐段主题轻快、活泼,使人心情舒畅,在旋律上很有特点。我给你们弹奏一下这个主题,请你们仔细听听这段旋律有几个乐句?有什么特点?用了哪种创作方法?教师操作:慢速弹奏主题。学生:这个主题有两个乐句。这两个乐句的旋律很相似。教师:请你们再听一遍,听一听结尾处分别是什么音?(教师弹奏)学生:这两个乐句的结尾有所不同。第一个乐句的结尾是mi,第二个乐句的结尾是la。教师:哪一个有结束感呢?学生:第二个乐句的结尾la有结束感。教师:作曲家用了什么样的创作方法呢?学生:使用了基本重复的方法。教师:对,这段旋律非常流畅,作曲家用了基本重复的创作方法,所以很容易就记住了。轻快、活泼的情绪好像表现了早晨森林里百鸟争鸣的生动景象。2、演唱第一主题[阶段目标:通过演唱,记忆第一主题。]教师:那我们跟着琴用啦轻轻地演唱一下。(出示谱例)学生:轻声演唱主题。(教师进行指导)教师:要表现轻快的情绪,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学生:可以用跳跃一些的声音演唱。教师:在演唱时还要注意每句结尾时四拍的时值要唱满。学生活动:演唱第一主题。3、听辨音色[阶段目标:听辨主题的音色,使学生懂得音乐的音色影响情绪。]教师:音色在音乐的表现中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乐器音色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现在我们再来欣赏这个主题,你们仔细听一听,这个主题分别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播放笛子主题和小提琴主题。)学生:有笛子、小提琴。教师:对了,这些乐器的音色清澈明亮。很适合表现森林中优美欢快的形象。可不可以用其它的乐器呢?比如用大号适合表现这个情景吗?学生:大号的音色浑厚,音区比较低,不适合表现欢快的情绪。教师总结:你们回答的很好,根据刚才的听辨,我们就能够知道,音色也是决定音乐情绪的一个重要音素。三、听辨乐曲结构。[阶段目标:听辨乐曲的结构,数出第一主题出现的次数。]教师:这首乐曲是由三个主题旋律构成的。其中的第一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多次,用到了不同的音色,现在咱们就把这首乐曲完整的欣赏一遍,每听到一次你就在老师发给你的卡片上一个“√”,最后说说这个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卡片音效BBC音效BBC音效学生:完整的欣赏乐曲,并分辨乐曲的结构。教师:对了,乐曲的第一主题共出现了7次。这首乐曲的结构是:音效AABABCA音效ABABCA音效四、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阶段目标:用语言描述出对乐曲的感受。(自然与音乐,人与自然的和谐。)]教师:这首乐曲的特点是在音乐中加进了大自然的鸟叫声、流水声,这些声音跟乐曲旋律的音高、调性基本相同,所以给人非常和谐的感觉,使音乐显得更加亲切,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我们再完整地欣赏一遍,听一听音乐与那些自然的音响可以使你联想到什么情景,有什么感受?(播放《森林狂想曲》视频)学生:(学生可能说:我从来没有在音乐里听到过这么多大自然的声音,我觉得森林特别的美妙。听完这首乐曲我觉得心旷神怡,好像自己就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那些小动物就在我的身边等。)教师:你们的感受和我一样,每当我听到这首乐曲的时候就会觉得心情非常舒畅,音乐与大自然的声响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心灵就像被泉水洗过一样,特别的清新、纯净。五、音乐活动[阶段目标:通过音乐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总结]1、课堂小博士教师过渡语:同学们,听完这首乐曲小博士有几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我们来看看今天小博士问的是什么问题?教师操作:出示课件。教师:请一位同学替小博士提问。小博士1:同学们,你们好,我是音乐小博士,第一个问题,请你仔细聆听第一主题,分辨一下它们各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请你用相应的动作来表示?教师提示:模仿的动作要跟上音乐的节奏。学生活动:分别聆听小提琴和笛子演奏的第一主题,用演奏的动作来表示。小博士评价:刚才你们的表现真不错,你们能把第一主题的旋律背唱下来吗?学生活动:先请一名同学演唱,教师指导。全班一起唱。教师指导:乐曲表现的是大自然,表现的是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用什么样的演唱方法能够表现大自然的和谐?学生回答:轻快、活泼、有弹性。小博士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教师小结:你们唱得真不错,我这有三个主题的旋律,哪位同学能够扮演小博士,根据其中的一个主题进行提问吗?(学生可能问的问题1:我想请同学们听一听乐曲中的第一主题,并说说为什么加入了音效使乐曲听起来更加的生动了?)教师总结:这些声音听起来和谐还因为这些旋律都是来自于大自然的声音,都源于鸟叫虫鸣声,所以,音乐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一切的音乐都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学生可能问的问题2:聆听音效和主题,说说作曲家为什么会为了写一首乐曲,用五年的时间在森林里采集声音?)教师:因为音乐家热爱音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他们想创作出好的音乐作品。我想,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体会出作曲家为了创作付出了艰辛,我想,你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六、为主题配音效[阶段目标:为《森林狂想曲》加配音效,感受音乐与自然的和谐。]教师过渡语:现在我这就有三件乐器,咱们也试着用这三件乐器来为第一主题配上音效怎么样?(蛙鸣筒、鸟哨、沙锤)学生活动:分别选择乐器,说出选择的理由,用什么乐器模仿什么声音?教师:今天有几位同学带来了乐器,咱们请他们来演奏乐曲的旋律。(长笛A,小提琴B,钢琴C)。我这有一个结构图,第一主题我们固定了,现在请一位同学在空格的位置标注出主题,这样就成了我们自己的乐曲了。音效(点击)A□□□A□□A学生活动:师生演奏,全班同学在A主题处唱La。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熟悉了《森林狂想曲》这首乐曲的主题,感受了乐曲轻松、欢快的情绪。我们也感受到了人与自然、音乐与自然的和谐,希望你们今后能够更加的热爱音乐热爱大自然。
本文标题:170-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002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