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日照一中2011级历史导学案班级:姓名共同体:使用日期:2013年3月3日1【定标自学】一、西汉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背景:七国之乱1.原因:汉初,刘邦在推行,逐一铲除和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但和之间矛盾激化。2.经过:前年,吴王借口“清君侧”,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3.结果:汉景帝平定七国叛乱,诸侯王的和权力被收归中央。(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目的: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2.措施:在中央建立;地方上实行,设置。3.意义: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集中导致了外戚和宦官专权,政局动荡。二、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一)藩镇割据1.成因:平定后,唐代宗将及封为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膨胀。2.后果: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导致分裂局面的出现和延续。(二)五代十国1.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2.特点:①政权:更迭频繁。②政局:南方相对稳定。③经济: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一)目的: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问题(二)措施1.军事上:统兵权归,调兵权归,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2.政治上:①中央:削夺宰相的权力,设和;②地方:削夺、和的权力,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下设,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目录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学案序号4课题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型复习课时1编写人崔长松审核人庄王崔学科联系人签字李维忠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定标自学】相关内容。2.共同体成员在共同体体长的分工下认真准备【合作探究】相关内容;并将探究结果整理到【展示分享】栏目中,然后争取在课堂上积极展示。3.根据教师精讲点拨构建知识网络、解决疑难问题、提升学科素养。学习目标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重难点七国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日照一中2011级历史导学案班级:姓名共同体:使用日期:2013年3月3日23.经济上:中央掌握地方上大部分财赋,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维护了和。(三)影响:1.积极:改变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2.消极:造成了“”、“”、“”的国家财政危机。四、皇权的不断加强(一)丞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元朝后期,丞相位高权重,引起政局动荡。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2.废除:1380年,裁撤,废除丞相,皇帝亲掌,直接管理国家政事,皇权、相权合二为一。3.影响:在中国实行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发展到新高度。(二)内阁的设置1.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事务繁多。2.设立:明太祖时设,明成祖时正式设立。3.职责:明太祖时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明成祖时开始参与的商讨,后来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三)军机处的设置1.背景:清初设立处理日常事务。负责军国大事。2.目的:处理。3.职权:处理军务,后来可参与处理、制定、审理等机要政务。4.影响: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高度发展。【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雍正)八年(1730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嗣改称办理军机处。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票事用摺,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硃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于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清史稿》卷288《张廷玉传》材料二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赵翼《檐曝杂记》卷1《廷寄》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请回答:(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参考答案:①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并保证皇帝直接决策前方的战事,提高决策的执行力度。②职能: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决策机构。③特点: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充当皇帝的传声筒。【精讲点拨】试比较明朝内阁和英国内阁制的不同点日照一中2011级历史导学案班级:姓名共同体:使用日期:2013年3月3日3①性质上,英国为资本主义性质,中国为封建性质。②产生过程上,英国内阁首相选举产生,中国内阁首辅由皇帝任命。③地位上,英国为法定必设机构,国王无权解散;中国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皇帝可以随时解散。④权力上,英国行使国家决策和管理权力;中国主要是备皇帝顾问。⑤作用上,英国进一步削弱了国王的权力,推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完善,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是君主专制的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目标达成练习】一、单选题:1.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上(汉高祖)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镇)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二城。”又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亡教训,封王拱卫中央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2.《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B.反映了“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C.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3、.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A.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4.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枢密院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5.以下是中国古代皇帝对丞相的看法:“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其故在擅专威福…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这样的言论只能产生于A.隋唐时期B.宋元时期C.明清时期D.汉代6、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A.社会经济的繁荣B.科举制度的推行C.学校体系的完备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7.(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3题)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8.(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9.(2009年广东高考)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日照一中2011级历史导学案班级:姓名共同体:使用日期:2013年3月3日4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10.(2011年海南高考8题)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A.节度使B.枢密使C.三司使D.布政使11.(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12.(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13.(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材料二以天下广之、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三至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材料四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此止可就彼时朝政阘冗者而言。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及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之已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十二朝东华录》引清高宗语材料五关于明朝废除宰相的原因,当代学者有这样的看法: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个关键时代。宋代宰相不仅失去了兵权和财权,而且连用人之权也被剥夺了。故宋代的中央集权已可谓是集于帝王之一身。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见,宋太宗确是有意要削掉宰相的用人与司法之权。从这种发展的趋势看,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废相之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之至材料四,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有何区别?又无本质区别?结合史实说明。(12分)日照一中2011级历史导学案班级:姓名共同体:使用日期:2013年3月3日5材料一、二认为有宰相帮助可以治理好天下。材料三、四认为设宰相威胁君主的权威。两种态度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唐太宗设三省六部制,降低三省长官的级别,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际上也加强了皇权。(12分)(2)材料五对明朝废除丞相追溯到宋朝,你同意吗?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11分)宋代为了吸取历史上地方割据的教训,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已经使宰相不能处于总领的地位。从发展趋势上看,明代废除宰相之举是必然的。(11分)
本文标题:1—4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017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