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闻理论十讲(详细版)
新闻理论十讲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宣传1.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2.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所以宣传行为的中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3.宣传分为两类:A.政治宣传: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会积极接受这种宣传,而观点相左者,则会回避或地址这种宣传。B.商业宣传:需要某些商品的人会积极响应,但这样的人不太多,多数人因为与某个商品的宣传没有关系,很少会主动接受这种宣传。4.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说呢?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5.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B.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C.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D.新闻重实效,宣传重时机E.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F.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二.新闻≠舆论1.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2.舆论和新闻的关系:A.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应了舆论,这是新闻和舆论的一个关系。B.理论上可以说媒体是舆论的载体。但是传媒是否真地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新闻反应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是新闻也可能没有反应舆论,两者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是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三.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1.西方最早的“新闻”概念——对于受传者来说,他们理解的“新闻”是指新鲜的事情或观念。但对于传播者来说,有一定的宣传目的,是传教活动。2.欧洲有一种新闻传播的传统: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传播者可能有宣传的密度,但是接受者是把它作为一个新鲜的事来打听的,这是很早就有的一种信息传播现象,我们现在可以把它定性为:新闻的传播。3.中西方对新闻事件记载和传播的差异:A.中国:在记载历史的时候往往有作者的评价(特别是道德评价)隐含在里面B.西方:在记载事实的时候,这种评价不多。即客观性更强。4.在西方文化意义上,“新闻”一词是“新”的含义,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且这个事实要新鲜、有趣。5.西方世界中“宣传”起源于宗教传播。6.19世纪中叶后期,大众传播业兴起,主要工业国家完成了从党报时期向商报时期的转变,新闻传媒与政治宣传、宗教宣传开始分家,转变为一种职业的新闻传播行业,形成职业道德。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职业道德理念。7.总之,西方社会中新闻与宣传在多数时期是在两条线上各自活动,没有形成牢固的新闻、宣传合一的传统。四.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五.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的内涵传播体系可以分为历史的,社会的和生活(生命)的三部分:1.生活(生命)的传播结构:中国人传统的生活(生命)传播结构像一个同心圆,这个同心圆以个人的自身传播—修身为核心(A).《大学》里面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要学习儒家的经典;修好了身,才能进入家族层面—齐家(B),按照修身的标准在家族内生活;再从家族层面走向社会—治国(C),进入国家层面;最后是一个想象的层面—平天下(D),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全球。这些人们生活层面的活动,无时无刻地不需要信息的传播(修身是一种自身传播的形式)。我们主要讲ABC三个层面。中国古代生活(生命)传播结构有以下几个特征:A.信息内敛的矢量,文化内凝聚力是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依托。B.这种文化形式,造成对外的文化封闭,在认知上趋向于童话对象,对外部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内部协调比应对外部更有现实价值。C.内圈往往是进入外圈的必要精神基础,个人的人格可以无限放大为社会的情操,赋予兴国安邦,平治天下的意义。D.圈层间具有内在的彼此渗透性和灵活的伸缩关系。在现代社会传播结构中,“身”(个人修养)、家庭或者家族、国家、世界,是不同的活动圈,这个四个方面虽然互相有交叉,有联系,但是相对独立的传播领域,各有相对独立的行为准则,不能完全影响其他领域。现代生活(生命)传播结构的特点归纳为如下几点:A.在这个结构中,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发散的,不均匀的活动事态。B.打破了生存的封闭性,人们比较容易顺应外界的变化C.人们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呈现出结构性的张力,交流频率高,变化大,方向不确定,表现为一种法理化的平衡社会,而非礼仪化的内聚超稳定社会。D.处于这种传播结构的人,不具有彼此相像的群体化共同人格,趋向于个体精神的开放,人格特异,独立。2.社会传播结构古代社会的传播方式。进入到社会层面,呈现出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式的传播。社会传播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层级传播。这个金字塔可以有很多层级,我们只分了ABC三级。中国的社会传播受控于最高权力者皇帝,信息高度集中与上一级,一下每一集、每一领域的结构相同。B是下个层级,B对A负责,C是B下的一个层级,对B负责。ABC可以落实到具体的层级,可以是各级行政主管,可以是家族里的组长,也可以是小家里的父亲,还可以是教学单位的师长等。只要存在上下两级要素,就存在下对上的绝对责任。注意:B与B之间,C和C之间都是虚线,横向传播是不被允许的,处于被防范、监视、堵塞的境地。不允许横向传递信息,是害怕权利的不稳定。中国古代社会传播结构的特征:A.它造成社会组织高度统一,但社会是分散的。B.这一结构保证上一层次比下一层次获得较多的信息。C.由于人的主管因素较多地渗透其中,信息的真实性收到主观臆想的这笔,任何层级获得的信息都不可能是完整真实的。D.一旦外部真实的信息扩算,社会顷刻瓦解。现代社会传播结构变化是B与B之间,C和C之间是实线,允许横向沟通,这是一种网状传播结构。现代社会传播结构的特点:A.是集中,它也有一个最高领导A,这样社会才稳定,一级对一级负责,但统计之间是可以互相制衡的,存在对它的监督机制。对于每一个层级来说,都有横向水平的多种传播渠道,使信息得以沟通B.是每一个层级都可以对上下左右产生监察制约的作用,比如说B可以对A,同时B可以对B,C也可以对B同时产生一种互相的监察作用C.是如果某一个环节发生信息阻塞,只要其他部分正常运转,信息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并可以得到及时修补。3.历史传播结构我们中国是一种偏心圆的历史传播结构,古代文化观念(遗产)A在传承中始终是核心,一直处于主导、先决的地位。后代的穿心,比如B对A的创新,是在A的基础上创新的,C对B的创新又是在B的基础上,B的基础则是A。这样就造成后代的创新总是依附在原来的基础上,必须在几乎全部全盘继承遗产基础上的衍生。现代性的历史传播结构应该是这样的:A是历史文化传统,B继承A的一部分,但是B本身完全是创新;C继承了B的一部分,它和A已经没有直接联系了,它是通过B接受了A的基因,C本身又是穿心,它是连续的圆环。六、陆定一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七.我国现代语言文字中“新闻”的内涵过宽“新闻”这个词的含义有10种:(我们常用129)1.是指新闻体裁中最常见的一种:消息。2.是指各种新闻报道的总和,包括各种各样报道形式,体裁。3.指各种大众传媒(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电影、网络的新闻网站等等)的总称4.新闻行业的总称5.各种新闻业务工作及其延伸,统统被称作“新闻”,包括采访、写作或制作、编播、实况转播、新闻传媒组织的社会活动等等。6.指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7.等同于“宣传”。泛指各种与传媒祥光的政治性宣传活动或宣传工作。8.等同于“舆论”。其实是指出传媒的意见、观点,或者是领导传媒的党政机关的意见观点。9.指刚发生的事实。10.特指通讯社或通讯社的新闻稿。八.新闻学界关于新闻的定义1.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2.王中(复旦大学教授):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3.甘惜分教授: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4.李大钊:新闻是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九.新闻的特性1.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2.强烈的实效要求3.新闻是能够公开传播的一类信息。4.现代新闻业造就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第二讲新闻价值一.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1.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第一个前提。2.任何传播的发生,产生与传播双方或多方的信息势能的位差(信息的不对称),有了位差才会产生信息的流动。所有,有组织的主动传播者在新闻传播中居于主导地位,他掌握的信息通常比接受者多。3.传播者往往是出于利益、情感或是寻找信息的需要而发出的信息,一旦对方接受了或产生了回应,发出的那个信息便有了价值。如果这种信息是新闻,那么发出者和接受者共同认可的那些新闻,便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4.确认新闻价值的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双方都要认可。5.接受者的“不知”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6.新闻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要看接受方面的情况(对该新闻知或不知)7.无论如何不能重复接受者已知的东西,有新鲜内容是新闻的基本特点之一。8.事实能够具备新闻价值,要有以下诸项(不知)的情形:A.不知道的刚发生的事实(一般是偶然、突发的)B.不知道的最新的变动(常规发生的事实不可能是新闻,在常规的实施中忽然发生了异常变化,这样的事实应该是新闻)。C.不知道的最新发现(事实可能发生在过去,但刚才发现)D.不知道的最新发表的观点(被解释的隐秘观点,更可能引起关注)E.不知道的最新的知识。9.“不知”还有另一种情形:已知的事实中出现了异常情况——异常情况是新闻,已知不分不是新闻。10.除了“不知”这个前提,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也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11.“不知”是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必要条件。但“新”的事实,只是为新闻价值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还要有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二.为什么人能有判断事实的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是对新进发生的事实(包括观点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2.事实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价值判断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同一事实的新闻价值判断会有所不同。但是在重大问题上,在共同不知的情况下,人们对相当多的事实具有较为相同的价值判断。由于有这样的共同判断的基础,所以便存在一些新闻传播从业人员认同的、比较一致的新闻价值标准。这种对新闻的共同认识,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成立的基础。3.我国的新闻从业人员发出信息,会有这几个方面的考虑:A.新闻对受众的使用价值B.媒体的利益C.政治利益D.传播者的个人偏好4.人们关注有价值的新闻,原因在于:A.人对异常事物的关注。B.人对相关利益的关注C.人对个人偏好的关注(兴趣所致)。5.新闻价值的定义:一件实事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对媒体来说是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对事实的选择标准,对读者来说是使用价值)三.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1.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新闻是从正常的事件流程中脱轨而出的信息,是人们正常预期的中断)2.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3.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4.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5.事实与接受者的心里距离越近(兴趣、生活地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专业、经济收入、民族或种族或宗族的心理距离),便越具有新闻价值。6.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
本文标题:新闻理论十讲(详细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022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