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13LSHJA11学案
2232014届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Ⅲ思想文化发展史第十一单元中中国国传传统统文文化化主主流流思思想想的的演演变变◆复习目标大纲考点主干知识课程标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从“无为”到“有为”(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儒学成为正统(结果)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宋明理学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复习提示单元综述:本单元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的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即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是儒学的产生时期。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经过孟子、荀子等对儒家思想的阐发和改造,成为蔚然大宗。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儒道,将儒家思想与神道观结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君权神授”,形成新儒学体系。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兴办太学,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思想家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并将君臣父子的人伦关系解释为“天理”之体现,主张“灭人欲,存天理”,形成程朱理学。程朱理学使封建等级秩序伦理化,人伦道德严密化,顺应了封建等级秩序,成为儒学的第二个高峰期。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朝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物”和“理”都是“心”中派生出来的,成为理学的旁支——陆王心学。明清之际,一批新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的更近,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基本线索: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其核心是儒学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在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的沃土上萌生了儒家思想。春秋后期,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丰富发展儒家思想,使其成为蔚然大宗;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家思想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神学化、正统化;宋明时期,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完成了哲学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体现出了从客观唯心主义走向主观唯心主义,儒学逐渐完善;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凸显反封建的民主色彩。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世界文明史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重点难点:重点问题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儒学的形成,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特点;李贽和三大思想家的进步主张。难点主要是分析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涵及地位;探究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形成的原因和作用。命题规律: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单元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等基本知识,并直接或间接与现实问题或社会生活相联系,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教学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应用性等功能。从高考命题来看,题型多样,材料呈现形式新颖,情境化趋势224很强。从考查内容上说,考查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积极影响,儒家是中的合理成分(仁、德治、民本思想、教育思想),董仲舒对入学的发展(原因、方式、表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途径、影响,宋明理学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主张,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在反封建专制方面的主张及影响等。从考查的能力要求上说,注重考查考生理解材料、分析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历史事件中共性的提升与个性的提炼。从试题的考查广度来说,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让题目出彩,试题角度的多元化趋势加强;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体现了历史的时代功能。展望2013年高考,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思想文明史的命题份量将会有增无减。特别注意儒家思想的合理成分,如教育理论的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仁、德、民本思想,大一统思想,以及社会责任、民族气节、经世致用、农工商皆本思想,易于和当今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维护祖国统一、精神文明建设、国计民生等现实热点问题相结合,来考查对儒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注意将历史上的思想活跃期联系起来归纳共性、比较不同,尤其是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注意从着眼于思想解放潮流的背景、产生的影响,对各种思想体系的评价和分析,即将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三者的结合,中外思想文化的结合,思想文化与当今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结合。备考建议: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注意结合每个阶段的时代特征分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特别注意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儒学演变的四个重要阶段。结合政治史、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出现到后来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产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同时证明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理论的正确性。结合社会现实热点,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内容,特别是将孔孟、董仲舒及宋明理学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思想主张,与社会现实中常见事例结合起来,如每年的祭孔大典、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及现代中国的德治建设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知识链接:一定时期的文化思想取决于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并对经济、政治等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复习本单元时可以链接必修1中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2中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等单元内容。◆结构图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孔子的“仁”儒学成为蔚然大宗形成战国:孟子“仁政”;荀子“仁义”“王道”阐发西汉: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魏晋至隋唐:道教传播,佛教盛行,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发展传统儒家受到挑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陆王心学—“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儒学回归主流地位发展创新明清:李贽的“异端”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主张“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传统儒学焕发新的生机225孔子和儒家创立“有为”第29讲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知识结构概念:“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相发表不同意见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教育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私人讲学派别代表: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历史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功,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文化发展的基础。孔子生平:春秋晚期人,勤奋好学,著书立说,创办私学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徳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主张“仁义”、“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人之性恶”贡献: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原因:汉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无为”措施:“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从“无为”到“有为”作用:经济恢复,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原因:西汉社会潜伏着危机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生平地位:西汉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春秋繁露》思想特点: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主张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提出“三纲五常”,确立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维护统治秩序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举措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汉武帝还下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结果: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考点探究考点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原因:(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崛起,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3)阶级关系上,“”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他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2.具体表现:(1)社会上形成了一批以传播文化、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他们被称为“”。(2)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和;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等等。(3)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的局面;同时,各派,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3.历史影响:(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社会大变革;(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儒学成为正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26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的思想:(1)思想核心:“”。提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己所不欲,”。(2)政治思想:①主张,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强调“礼”,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3)教育思想:①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②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3)地位:春秋晚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孟子的思想:孟子主张实行“”,进一步提出“”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3.荀子的思想: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在伦理观上主张“人之性恶”,强调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4.主要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生活时代春秋末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阶级属性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新兴的地主阶级主要观点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仁政:省刑法、薄税敛“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民为贵,君为轻君舟民水伦理观性相近性本善性恶论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合作探究】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1
本文标题:13LSHJA11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023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