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9年整理中国企业文化面临转型
中国企业文化面临转型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一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有有形的东西都是属于无形的东西,这些无形的东西对企业来说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相当于思想对于人。如果一个人再强壮但没有思想,那他只是一个四肢发达的人而已。所以对企业来讲,为什么设备资金差不多,有的会发展,有的不发展,甚至有的设备资金都很雄厚但最后都没有发展起来,企业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思路,大致应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服务战略、基于管理、面向流程、不断创新。服务战略――企业文化是自上而下的企业文化是自上而下的,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家个人素质的外化,很多集团性质的企业在试图建立企业文化体系时,不是自上而下去推进,而往往是要部下建立企业文化体系,部下建立起的文化体系往往不是服务战略,所以在实施的时候往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企业文化是服务战略的文化,企业的一把手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观念。观念是决定方向的,企业要到哪里首先决定于观念。观念不对,很可能是南辕北辙。改革开放就是观念的变革、观念的开放。如果没有观念的改革就没有改革开放。就像改革开放初期最重要的一个口号“时间就是金钱”,原来没有这个口号的时候,还是这些时间,但是没有创造财富;现在我们把时间看成金钱,与时间赛跑,财富是必然的结果。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观念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事实的本身,改变的是人们对事实的看法”。“时间就是金钱”这个口号提出后,并没有改变一天24小时这个事实的本身,但是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干事情不再拖拖拉拉了,今天的事不能再拖到明天了。所以企业文化首先是观念的改变,而观念是一把手以战略作为导向的。基于管理――观念首先由管理者来实施企业文化并不是办张报纸就是企业文化,内部报刊只是企业文化的一个载体,关键是看载体要传播的内容――一切内容是基于管理,而不是很多企业的内部报刊一样,只是让员工投几篇散文、诗歌,现代的媒体的信息量已经足够丰富,欣赏诗歌、散文已经不是企业内刊的主要任务。观念的改变只能由管理者来推进,不可能由被管理者的人来推进。凡是观念的改变都要涉及到整个系统,这就牵扯到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CCO(首席文化官),每天看报表是必须的、到现场发现问题也是必须的,从报表当中要看出文化存在的问题,如果这个人不懂管理,就不会从管理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不会从报表的“数”分析到“人”的问题,更不会从“人”的问题落实到“观念”的问题。现在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流于形式,首席文化官不懂管理是致命硬伤。面向流程――套话与空话是没有行动支持的真理企业文化体现的是全员的创新精神,这种观念如果不被所有的成员所接受,转化为每一个人的创新精神,那么这个观念也是没有用的。有的人就会讲套话、空话,其实套话和空话都是很有道理的话,问题是不去做,所以才叫套话。要让这种套话落实到行动当中,必须让企业文化面向流程,从流程当中解析哪些是符合企业文化的,哪些是背离企业文化的行为。企业文化要面向流程的观点我在“文化筐”里面已经做过阐释。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企业本身必须是一个很开放的系统,必须和外界不断地交换信息,不断地接受外面的信息。再成功的企业文化的模式,不能把它固化下来,如果一旦固化下来,就等于和外界封闭起来。在外因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是把双刃剑。日本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比较迅速靠的是企业文化,而现在日本处于一个停滞状态,例如松下的成功是因为企业文化,现在的停滞也是由企业文化造成的,一开始对日本企业发展非常有利的东西,现在都成了它发展的阻碍,所以企业文化就是把双刃剑。像年功序列工资、所有零部件都是自己干(“肥水不流外人田)等观念和做法,现在都成了阻碍自己发展的因素。年功序列工资就很难把没有成绩的员工淘汰掉,把成绩好的员工真正提升起来。工人的工资也是靠年限而不是绩效。在今天的网络经济时代,这种做法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另外,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与网络经济时代的要求是相悖的:现在要求企业尽最大可能进行外包,过去企业自己产品的部件都是自己生产,现在有的人可能做得更好,为什么不让给别人做?外包的方式就可以满足网络经济时代的要求。所以对企业文化来说,企业本身必须是一个很开放的系统,必须和外界不断地交换信息,不断地接受外面的信息。再成功的企业文化的模式,不能把它固化下来,如果一旦固化下来,就等于和外界封闭起来。总之,企业文化的观念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把这个观念贯彻到每个人的身上去,继而形成这种企业文化的氛围,实际上,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复杂,不管哪个环节有一个人出现一点问题,整个系统都转不动。从这个意义上上说,技术和设备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观念,观念不改变,计算机是傻瓜,它不会有逻辑思维,它会的只是你设计什么,它给你打印什么,你输入垃圾,它出来的还是垃圾,它会比你做得还糟糕,它会以最快的速度把更错误的东西给整出来。企业文化的咨询工作在国内是最难的,外国的咨询公司最大的劣势就在于不熟悉中国的文化大环境;国内的咨询公司包括研究企业文化专家最大的劣势就在于并没有多少人有实践经验,有的人甚至在靠“忽悠”致富。所以,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转型势在必行,这是新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的要求,企业文化必须由“务虚”向“务实”转型。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企业文化建设必将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大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推出了一本很有名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著作,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就是: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下一个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兴衰、企业发展当然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但企业文化肯定对企业兴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我们常说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那么这个”力”有多大?这个”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国内外一些企业文化搞得好的企业来看,企业文化力,首先是凝聚力,第二是激励力,第三是约束力,第四是导向力,第五是纽带力,第六是辐射力。这六种”力”,也可以叫六种功能。企业文化的这六种力量、六大功能,在未来企业的发展中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二)企业文化教育的发展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创新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企业文化将更为突出表现为它是一种市场经济中的微观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文化过去人们常常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这是需要纠正的一个种片面的观点。它只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内容,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不在这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明确企业文化的这些主要内涵,这是十多年来大家所取得的一个共识。今后,企业文化将主要向着这个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我赞成科龙集团党委副书记李棣强提出的”科龙”的文化管理是”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体现在企业管理制度中,体现在经营实践中,体现在员工的行为方式中,由此构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气氛,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就抓住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和根本内涵。(三)企业结盟取胜,实施双赢战略将必然要追求”文化沟通”和”双赢思维”的发展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这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齐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新战略,他们专门推出了《协作型竞争》一书。据国外资料估计,过去三年中,世界上大致有3.2万家公司进行联盟。这其中,有3/4是跨国联盟。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今年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及5月份伦敦证券交易所与法兰克福交易所结盟,还有世界上大汽车公司同因特网双双结盟,出现了”福特--雅虎”、”通用--在线”。在国内,最近,”东方通信”与诺基亚以优势资源进行协作。中国家电行业的两巨头”科龙”与”小天鹅”在电子商务方面达成合作协议。”科龙”领导告别讲到了新经济中融合与共享、竞争与合作的问题。合作结盟的目的有的是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的是为了弥补缺陷,分担风险;有的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有的是为了联手角逐市场。结盟合作,实现双赢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制造企业,既可以与供应商、与经销商结盟取胜,也可以与竞争对手协作结盟,实现双赢。这种双赢模式,不仅可以用在产品制造方面,也可以用市场营销方面。”科龙”与”小天鹅”在电子商务上的合作也是个范例。但不管何种形式协作、结盟,双赢模式都必须有文化沟通,有双赢文化和双赢智慧、双赢思维方式。这种发展趋势可能比人们今天预料的还要快,它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四)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更加富有个性特色和独具的文化底蕴以往,许多企业的企业精神常常用求实、创新、开拓、进取或加上拼搏这些词语加以概括。应当说这些词语都是好字眼,都很重要,但大家都用这些词语表达,就失去了企业精神的鲜明个性和特色,变成了所谓工业企业中标准件的组合。这也就使某个企业的企业精神变成了所有企业共有的”企业界精神”。北京同仁堂的”济世养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一听就知道是同仁堂所独有的。杭州胡庆余堂”戒欺”,大家都知道这是胡庆余堂的企业精神。还有,宁波雅戈尔集团的”装点人生,服务社会”,既有行业特点,又有独具的文化底蕴。大连燃料总公司的”燃烧自己,温暖他人”,也提炼得好,好就好在有行业特点,又体现了员工的奉献精神。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在表达上,将会越来越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求其有独具的文化魅力。(五)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英雄人物”则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人格化。在”英雄人物”中有”共生英雄”的提法,值得重视。何为”共生英雄”?”他的心在企业,企业在他心中”。这就是企业”共生英雄”的概括。这样的人,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命运。从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来看,还不就是培养越来越多的”共生英雄”,实现”人企合一”的境界吗?创造、构建这样的文化氛围,对于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极为重要。这个问题也会越来越引起重视。(六)“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将更加受到关注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个”学习团体”,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比你的竞争者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惟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在成为共识。所以要克服”学习智障”,企业每个人要学习,而且要变个人学习为企业团队学习,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因为智力、智慧以知识为基础。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智力。有了知识还需开发智力。那么,什么是智力呢?据《智力全书》介绍,美国《教育心理学》杂志曾邀请了17位知名的心理学家,请他们每人为智力作出一个定义,以期集思广益,一锤定音。然而事与愿违,他们各抒已见,结果在对智力的看法上有很大分歧。至今,国内外心理学界对智力的本质仍是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意见。第一,认为智力是学习的潜能。第二,认为智力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第三,认为智力是抽象思维能力。第四,认为智力是一种集合或综合的能力。第五,认为智力是一般能力。第六,认为智力是智力测验所要测量的特质。在我看来,智力是学习与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是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并能动地影响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七)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企业形象都是企业的差别化战略。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模仿性。一个人离开一个企业,可以带走他所掌握的技术、规章制度、办法措施,但企业文化不可能轻易照搬过去。有一个比喻是说,用照相机可以给机器设备拍照,但企业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永远拍照不下来。在未来,企业文化的这个特质将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八)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的素质、决策力将越来越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家应是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第一身体力行者,第一宣传者。抓住机遇还要准确进行决策。国外有个决策力概念,这是从经验教训中提出来的。有两个数字值得重视:第一个数字:1955年财
本文标题:2019年整理中国企业文化面临转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028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