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1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发展
1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发展第一节生产国际化与国际直接投资**一、生产国际化1概念:指世界各国的社会生产过程日益突破国界,不断向国际范围延伸并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它是生产社会化即分工合作超出国界而在国际间的扩展2本质:当一国的社会生产过程超出国家和民族疆界的狭隘范围以后,它就转变为国际性的社会生产过程,国别的社会化生产也就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社会化生产。3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和国际分工进一步扩大的客观要求。国际分工的实现途径P10:间接国际贸易直接生产国际化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含义、特点及方式(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含义三个概念国际投资指一国的资本所有者对另一国所进行的投资活动,它导致了资本的国际运动。国际投资分为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DirectInvestment),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国际间接投资,主要是指国际收支表中金融资产交易项下的投资活动,具体包括国际信贷、国际有价证券投资(portfolioinvestment)、国际融资租赁等。(二)特点(与国际间接投资的比较)1投资者拥有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2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3投资周期长、风险大;4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三)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1.投资者直接到国外建立新企业(绿地投资)投资者直接到国外开办独资企业,设立分支机构、附属机构,掌握100%股份,包括建立新企业或者全资收购国外企业来进行。2.购买国外企业的股票并达到一定比例(并购)IMF25%3.与国外企业共同投资,建立合资企业或合营企业4.投资者的利润再投资例如由于跨国公司的业绩好,2007年利润再投资占FDI流入量的30%三、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见教材1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合作开发等形式。2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的方式,也可以把国际直接投资分为股权参与式的国际直接投资和非股权参与式的国际直接投资。3按照投资者是否建立新企业,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创建新企业与控制现有国外企业两类。一国投资者到国外单独或合作创办新的企业,或者组建新的子公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均属于前一种形式;而通过收购国外公司或与国外公司合并以获得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权,则属于后一种形式。4按照投资主体与其投资企业之间国际分工的方式,可以把国际直接投资分为水平型投资、垂直型投资和混合型投资。**四、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及变化趋势(一)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增长速度快流量;存量(累计量)(二)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日益向多元化,但发达国家仍居主导地位3点(三)国际直接投资的地理流向发生变化战前战后(四)国际投资部门结构的变化战前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落后国家的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及其他公用事业,对制造业投资少战后: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2、20世纪80年代以来3、进入90年代之后4、近年新动向(五)国际投资方式的变化跨国并购一度成为主要的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后面讲)五、二战以后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变化的原因根本原因是国际资本流动的规律,国际资本流动一般情况下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世界市场的成熟而从流通领域逐步深入到生产领域的。除此之外,其它宏观原因是:(一)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现代跨国公司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二)发达国家生产集中趋势的加强与国际竞争的激化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巨大推动力量发达国家拥有的大量“剩余资本”和资本的逐利性推动了FDI的发展。(三)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为直接投资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四)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国际产业结构速度调整也是促进国际直接投资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二节跨国公司及其发展一、跨国公司的定义及其标准(一)含义跨国公司,就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投资活动,并因此对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二)标准1983年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总结跨国公司特征概括为三要素第一,跨国性。第二,统一的决策体系第三,公司内部的相互联系性二、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1战略目标的全球化;2营运过程的国际化;3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4经营方式的多样化;5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三、跨国公司的理论发展(一)垄断优势理论:(美)海默企业要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并从中获得利润,就必须具备一种或多种当地企业所缺乏的独占性优势,足以抵消跨国竞争和国外经营所引起的额外成本。跨国公司要确保投资有利可图,它相对于东道国的竞争对手就必须处于某种垄断或寡占地位,也就是说,它必须拥有某种垄断优势,才能在竞争中取胜,获得高于当地企业的利润,只有这样,跨国直接投资才可能发生。(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维农将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产品创新、成熟与标准化三个阶段。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在这三个阶段中的变动,决定了一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流向和时间选择。(三)边际产业扩张论所谓边际产业就是指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而对投资东道国来说,可能正是其具有或即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其核心可以归纳为:第一,一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建立跨国公司,是依照国内外生产的比较优势,把本国(投资国)边际产业的生产渐次转移到国外。一国边际产业的企业将其生产转移至国外,就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潜在比较优势,保证本企业的收益。第二,与贸易是互补的(四)内部化理论:其代表人物有英国里丁大学的柏克莱、卡森以及加拿大经济学家拉格曼等。这一理论认为: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可以通过用科层组织替代市场的内部化行为降低其外部交易成本。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个跨国公司亦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这种国际性的内部化行为来降低其国际市场的交易成本。(五)国际生产折衷论:国际生产折衷论也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当代西方研究跨国公司问题的著名专家约翰·邓宁提出的。他的理论吸收了以往各派跨国公司理论之长,较有概括性和综合性,能兼顾各种理论解释的需要,从而成为当前影响力最大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如果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企业将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构建跨国公司:1.所有权优势:企业具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形式,并且至少在一定时期内为该企业所垄断;2.内部化优势:企业使上述优势内部化必须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企业更有利;3.区位优势: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优势时,必须比利用本国要素投入更有利。(六)六InvestmentDevelopmentCycle)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折衷理论的动态发展,其中心命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并将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把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均GNP低于400美元,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经济落后,几乎没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也不能利用国外的区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处于空白状态,国外直接投资的流入处于很低的水平。第二阶段人均GNP处于400-1500美元之间,处于该阶段的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有所扩大,投资环境有较大改善,因而区位优势较强,外国直接投资流入迅速增加,但由于这些国家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仍然十分有限,对外直接投资刚刚起步处于较低水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一阶段。第三阶段人均GNP在2000--4750美元之问的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内部分企业开始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原来的外国投资者在该国的子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下降,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这一阶段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都达到较大的规模,处于该阶段的国家对外净直接投资虽也为负数,但其绝对值在不断减少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处于这一阶段。第四阶段人均GNP超过5000美元,这一阶段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由于它们拥有强大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并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来利用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因此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处于该阶段的国家对外净直接投资为正值,并呈增长趋势,对外直接投资比接受的直接投资增长得更快。与此同时,外国投资者获得该国的区位优势和发挥自身所有权优势方面受到更大的挑战。由此可见,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它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弱,三个优势的动态组合及其消长变化决定了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地位。评述: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为发展中国家投资地位的变迁描述了一个大概轮廓。但该理论只强调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而忽略了特殊性,没有认识到大多数国家的经济结构迥然不同,而且经济结构也存在不平衡性,仅用人均GNP单一指标四、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一)跨国公司的早期发展1、最早可追溯到17至19世纪西欧各国为了对殖民地进行掠夺性贸易而设立的特许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大大发展起来,这时才开始出现少数跨国公司。3、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跨国公司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有所发展,但发展相对缓慢。直到二战以前,跨国公司虽然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它们既没有统一的全球战略,也没有全球化的经营管理体制,其从事跨国经营的目的仅在于保持和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市场,为母公司的利益服务。(二)二战后到80年代现代跨国公司的大发展1.跨国公司数目迅速增加,产销量不断扩大;2.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展3.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来源国和东道国的地理分布及其投资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三)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微观主体首先,跨国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数量大幅度增加。其次,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全球化生产与销售规模空前扩大。跨国公司的地位:世界上最大的100个经济实体中,51个是跨国公司,49个是主权国家。富可敌国90年代初期,跨国公司母公司为3.7万家,拥有24万家分支机构。截止2007年底,全球7.9万家跨国公司拥有79万个分支机构**六、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发展(一)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1、含义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又叫褐地投资,是指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又称被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并购(Mergers&Acquisition)一词包括兼并和收购(或购买)两层含义:。兼并(Merge)指公司的吸收合并,即一公司将其他一个或数个公司并入本公司,使其失去法人资格的行为。是企业变更、终止的方式之一,也是企业竞争优胜劣汰的正常现象。2、从1995年以来,全球跨国并购浪潮风起云涌2004年后又一次高潮3、跨国并购迅速发展的原因(1)速度快,迅速进入他国市场并扩大其市场份额(2)有效利用目标企业的各种现有资源,获得战略资产例如:(3)可以廉价购买资产或股权(4)取得规模经济效应由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技术的规模经济、筹供的规模经济、生产的经验曲线以及范围的经济性体现。(5)获取协同效应(6)获得市场势力,实现市场垄断通过并购减少竞争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对市场环境的控制能力和长期获利能力(二)除了股权式并购外,属于非股权参与方式的国际战略联盟越来越扩展,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strategicalliance1含义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所谓国际战略联盟(TransnationalStrategicAlliances),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跨国公司根据对世界市场的考察和公司自身的战略目标,通过协议而进行一种松散的合作方式。2特点:一种以协商产生的契约和约定为基础的松散的合作关系;自发
本文标题:1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02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