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委托代理与国有烟草企业改革路径的思考
委托代理与国有烟草企业改革路径的思考作者:胡峰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刊名:天中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OFTIANZHONG年,卷(期):2003,18(1)引用次数:2次参考文献(5条)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9742.FamaEAgencyproblemsandthetheoryoffirm19863.简新华委托代理风险与国有企业改革[期刊论文]-经济研究1998(9)4.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导读20025.张维迎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人一代理人关系1995(4)相似文献(5条)1.学位论文叶逊行政垄断公司治理与发展研究——以烟草行业为例2007公司治理是近20年来西方公司金融研究领域中最为繁荣的方向,无论是在公司治理基础理论上,还是在公司治理机制上,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中国作为经济转型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公司治理在近10年来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行政垄断企业主要是由旧体制中国家行政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国家所有制改革不彻底所遗留下来,面临着效率低下的内部机制和反垄断的外部环境。本文以烟草企业为例,运用公司治理理论和垄断管制经济学理论,通过对我国烟草现实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和深入比较研究了国外三大烟草公司,找出了我国烟草企业治理效率低下的根源和解决办法。我国烟草企业要结合目前的现实情况,一方面强化治理机制,建立优化公司治理模型;另一方面要走国家管制下的垄断竞争的发展道路,通过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强市场竞争能力,把我国烟草企业做大做强。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行政垄断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了各种理论流派的优点与不足。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企业,在一个竞争性的产品市场中运作并从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中满足其资本需求,应实现企业所有者财富的最大化和客户利益最大化。因而,一个理想的公司治理模型应该可以消除不同利益取向之间的冲突所产生的制度成本。本文对公司治理理论在行政垄断企业改革中的运用,以及行政垄断企业治理机制的优化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明确界定了行政垄断企业的有关基本概念与特征,分析了股东治理模式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优缺点:股东治理模式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把经营者放在为股东打工服务的位置。它信奉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经营导向,是一种市场主导型的模式。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是对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股东至上主义理念的挑战。由于委托代理理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公司治理的失效,所以将公司治理作为公司和契约方共同参与而形成的制衡体系,即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以此理论为指导构建的公司治理结构彻底改变了“单边治理”的治理模式,强调一种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共同治理的模式。通过此两种治理模式理论分析,为下文优化我国行政垄断企业治理模式提供理论指导。烟草企业是本文研究的具体对象,对我国烟草企业的治理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单一国有产权制度下,普遍存在“政企不分”的现象,有的烟:革企业尽管从形式上仿效国外跨国烟草公司,建立了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等机构,却未能发挥实际有效的作用。同时,存在着国有股所有者缺位;资本市场效率低下;代理成本缺少约束条件;董事会功能不完善;对经理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委托人监督不到位等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家典型烟草公司的治理机制、资本结构、组织结构和治理效率。进一步比较分析了国外烟草公司与中国烟草公司:美国烟草公司与英国烟草公司建立了典型的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规范,治理效率高;日本烟草公司市场化程度不高,日本政府占一半股份,政府参与公司治理,治理效率不高;中国完全是政府行政垄断,股权结构单一,经理人行政任命,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治理效率低下。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企业市场化程度与公司治理效率呈正相关;经理人选择市场化程度与公司治理效率呈正相关;经理层收入与公司治理效率呈正相关。因此,我国烟草企业优化公司治理机制,提高治理效率和企业价值,应开放烟草市场,引入民间资本和外资,多元化股权结构,明晰产权,实行国家管制下的市场垄断竞争。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实证方法设计出我国烟草行业公司治理结构模型。通过对第一大股东所有权比例与企业价值或治理效率之间存在着“M”形区间效应的分析,得出了我国烟草行业主要落在第Ⅲ区域,即烟草企业100﹪绝对控股带来治理效率的损失,不利于企业价值提高。进而提出了我国烟草公司应该是以股权多元化为基础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股权多元化是优化公司治理的重要因素,不同股权类型对公司治理效率有不同影响,完全的集中和绝对分散都不适合我国烟草企业股权结构。我国烟草企业从目前单一股权结构适度分散有利于治理效率的提高。具体通过引入战略投资家,加大经理层持股比例。要提高烟草企业的治理效率,则必须理顺烟草行业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既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又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烟草行业的资产关系理顺后,有利于真正实现政企分离。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首先,设计股东大会职权,充分发挥股东大会在公司治理中的功能;其次,设计董事会制度,通过引进独立董事、强化董事会秘书的作用:再次,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功能;最后,通过市场选择合格的管理层。在考虑我国烟草行业的特殊情况下,充分引进西方公司治理成熟经验和制度,设计出高效率的治理机制。总之,行政垄断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应该以资本结构、股权多元化为基础,结合经理人的选择、管理人员激励机制、外部监督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来完善。通过对垄断竞争企业效率提升模型分析,提出了我国烟草公司实行国家管制下的垄断竞争治理模型。提高行业整体的经营效率,提高烟草企业的治理效率,只有打破目前这种僵化的行政垄断体制,走向国家管制下的市场化道路,朝着上市股份公司的目标前进。要提升企业治理效率:从宏观层面上,要明晰企业的产权;从微观的现代企业管理角度来看,效率的提升主要是提升管理者的效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模型说明了国家管制下的垄断竞争提升公司治理效率,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效率,垄断竞争优化配置资源,资本市场化优化治理效率。模型围绕治理效率、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核心,兼顾所有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我国烟草企业治理模式应该是结合眼前利益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弹性的、渐进的、有秩序的从行政垄断过渡到政府管制下垄断竞争的治理模式。通过对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模型分析,得出烟草企业治理效率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不够。烟草企业管理者是由政府任命,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的好坏跟管理者个人的利益相关度不大;同时由于烟草市场是国家完全垄断,产品市场上没有竞争,管理者的个人能力得不到体现。而美国烟草公司建立起完整的现代企业制度,有完善的经理人市场,管理者由市场来选择。由委托代理理论得知,市场具有甄别经理人的功能,可以减少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烟草企业走市场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积极培育公司外部治理市场,结合内部治理机制,能更好的提升公司治理效率。替代性假说认为,董事会功能与市场接管功能具有替代性,在资本市场与经理市场和市场接管技能较弱的情况下,董事会的职能应该加强。我国烟草公司的董事会功能不全,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又没有发育健全,导致公司治理结构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我们应一方面强化董事会职能,另一方面,活跃公司控制权市场,同时积极发展我国的经理人市场,这样既可以对公司现任董事和高管人员起到压力作用,又可以及时更换不称职的董事和高管人员。在资本市场方面,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论述资本市场化程度与公司治理效率正相关;在经理层选择上,论述了经理人市场化程度与公司治理效率也是正相关。本文通过对以烟草企业为例的行政垄断企业治理与发展的研究,将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垄断企业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进而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提供有意义的建议。2.会议论文张全集团化财务监管模式探讨--浅谈上海烟草集团对下属企业财务人员的管理模式2005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是严格遵守制衡机制的产权关系,它要求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以规范经营者行为,维护所有者利益.集团化管理中的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的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制度残缺,对经营者监督乏力的现状.本文从集团对下属企业财务监管的角度入手,对国有集团化企业对下属公司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建立财务总监委派制度是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集团对下属公司加强监管,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效率的客观要求.3.学位论文易新民基层烟草商业企业绩效评价研究2004本文将站在系统的角度对基层烟草商业企业的绩效评价进行研究。 本文主要是从“最大”“最小”原则、委托代理理论、资本保全理论与现代管理理论四大理论上进行阐述,主要以实例的形式描述基层烟草商业企业的绩效评价情况,主要从基层烟草公司的发展研究其绩效评价的趋势。 本文以系统理论为指导详细地分析与研究了企业绩效评价,并结合基层烟草商业企业实际进行了探索;以波特五种力量理论与SWOT分析法研究基层烟草商业企业的定位与发展,丰富与充实了基层烟草商业企业绩效评价思路与体系的构建。4.期刊论文屈建民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完善企业财务监督机制-陕西审计2003(2)财务总监委派制是企业所有者凭借其身份向企业直接派出财务总监的一种财务监督管理制度.我国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的直接原因是转轨经济中会计秩序混乱,造假现象严重,会计信息严重失和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根本原因是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缺位、监督者虚位,对企业经营者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企业委托代理关系扭曲,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利益驱动下会计监督权力失衡.5.学位论文于华阳中国自然垄断性行业收入规范与规制改革研究2008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接近30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伴随着中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实际差距却在不断加大,而中国的行业收入差距问题是导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在中国行业收入差距问题当中,以中国自然垄断性行业为代表的垄断性行业的收入问题表现的更为明显。虽然中国在电力、电信、铁路运输等自然垄断性行业进行了包括了横纵向拆分等内容的引入竞争的规制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上述行业垄断性经营的基本格局并未根本改变,而其行业收入与其它竞争性行业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新华网就曾指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电力、电信、水气供应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竞争性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考虑到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实际上自然垄断性行业的实际利润率比账面利润率更高,而身处自然垄断性行业职工的实际收入可能会比新华网的调查结果更高。目前,国内对垄断性行业收入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收入分配的角度实证分析垄断与行业职工高收入的相关性,从而指出垄断性行业的收入问题与行业的行政垄断性或者自然垄断性有关。同时,由于存在“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垄断性行业在利益分配上更倾向于个人,因此凭借垄断地位获取的行业高收入最终转化为垄断行业职工的高收入。但是,中国自然垄断性行业的收入问题远没有上述研究所揭示的理论框架那么简单,因为中国自然垄断性行业(也包括烟草、盐业等非自然垄断性垄断行业)从建立之初就由政府投资建立并在政府严格的进入规制和价格规制体制下运营,因此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必须加入规制制度变量,即在中国政府规制的现行制度条件下进行重新研究。本文将中国自然垄断性行业的收入问题研究分解为五个部分:一是对中国自然垄断性行业收入问题的现状进行描述,并提出“每元工资增加值”的概念来判定中国电力等自然垄断性行业职工收入的合理性并以此提出中国自然垄断性行业职工收入的规范标准;二是构造了在政府规制条件下导致中国自然垄断性行业收入问题的多因素贡献的指标体系,并使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和相关矩阵赋权法测量了多因素贡献的程度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三是从规制制度(行政垄断制度)
本文标题:委托代理与国有烟草企业改革路径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05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