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药学精华浓缩版-中药学精华浓缩版
中药学精华浓缩版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1-4单元总论一、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掌握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及载药数量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汉代本草代表作。本书载药365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首载药性理论配伍理论;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2、《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本书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3、《新修本草》:苏敬等21人主持编写。又称《唐本草》,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本书载药850种。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首创图文并茂编撰模式。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著。简称证类本草,宋代。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5、《本草纲目》:李时珍著。明代本草学代表作。该书52卷,约200万字,附方11000余首,载药1892种,绘药图1100余幅。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16纲、60类。是中国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6、《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著。清代,本书载药921种。新增药物达716种之多。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7、《中华本草》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成书于1999年。当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后4卷为民族药,分为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二、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含义: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机制: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一)四气药圈整理资料,仅供个人学习使用!含义: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确定依据: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所示效用:凡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凡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辨证用药(二)五味含义:五味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它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临床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等证。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亦称辛香之气,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外,还包含了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等作用。辛味药多辛散燥烈,易耗伤气阴(津),故气虚、阴(津)亏,表虚多汗等不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某些甘味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淡味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甘味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甘味滋补,古人有“中满忌甘”之说。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还能生津、安蛔。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涩味附属于酸,亦具有收敛固涩作用,但酸味与涩味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开胃、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所不具备的。酸能敛邪,故有实邪者勿用。苦:能泄、能燥、能坚。泄即通泄、降泄和清泄,如大黄通下泻火为通泄,杏仁降气平喘为降泄,栀子清热泻火为清泄;燥即燥湿,用于湿证,又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二类。坚含义有二,一是坚阴,苦能泻火存阴,二指坚厚肠胃。因苦能燥,易伤津,伐胃。阴津不足,脾胃虚弱者不宜用。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肠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症瘕等病证。此外,咸味还能入肾补肾,如紫河车、鹿茸、蛤蚧等能补肾壮阳益精。咸又入血,如犀角、玄参味咸入血分而有凉血的作用。但咸味药不宜多食,尤其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者更是如此,另有的咸味药有伤脾胃,脾虚便溏者慎用。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气味配合: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气味相同,作用相近;气味相异,功能不同。(三)升降浮沉含义:升降浮沉的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疾患的病位相同。确定依据:1、药物的质地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2、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气味厚者多主沉降。3、药物的性味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4、药物的效用凡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是升浮的;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影响因素:炮制和配伍(四)归经药圈整理资料,仅供个人学习使用含义: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理论基础: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确定依据:药物的特性;药物的疗效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如头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归经学说主要阐明药物作用的定位,与气味的定性,升降浮沉的定向,构成了中药“三位一体”的药性基础。(五)有毒与无毒含义:有毒与无毒是指药物对机体能否造成伤害。“毒”的特性:狭义的“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似指药物的不良反应。广义的“毒”:药物偏性的总称。一为药物的总称,药既是毒,毒既是药;二为药物的偏性,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既能治病,又能毒害人体。确定依据:含不含有毒成分,整体是否有毒,用量是否适当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品种混乱,误服毒药,用量过大,炮制失度,剂型失宜,管理不善,配伍不当,辨证不准,个体差异,离经悖法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要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的各个环节,杜绝伪品。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三、中药的功效与主治一、含义药圈整理资料,仅供个人学习使用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主治:指药物在临床的主要适应证二、功效与主治病症分类及其表述方式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辨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辨证的有解表、发表、温里、攻里等,对应寒热的有散表热、清里热、散表寒、散里寒;对应虚实的有补虚、泻实等,对应阴阳辨证有补阴、滋阴、敛阴、补阳、助阳、温阳、回阳等。(2)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与病因辨证的六淫与疫疠、七情、饮食劳伤、外伤对应。如:散风、祛寒、清暑、渗湿、燥湿、化湿、润燥、清热、泻火、解毒等;对应七情的有镇惊、定惊、解郁、安神、醒神等;对应饮食劳伤的有:消食、消积、补虚、强身等;对应外伤的有生肌、敛疮、续筋接骨、解蛇虫毒等,(3)针对气血津液辨证:补气、行气、降气、敛气,养血、活血、止血、生津、化痰、利水等。(4)针对脏腑辨证:如:养心、清心、通心脉;宣肺、清肺、润肺;通肠、滑肠、涩肠;补脾、健脾、温脾、运脾;温胃、健胃、养胃、开胃;疏肝、清肝、养肝、息肝风;利胆、清胆;温肾、补肾、益肾、滋肾阴、助肾阳;清利膀胱湿热、散膀胱冷气等;通利三焦、健脑、暖宫等。也有补肺脾、补肝肾、补脾肾之阳等对应不止一脏一腑的表述。(5)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如和解少阳、散太阳经风寒、散少阴经风寒等。(6)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清气分热、透营转气、清营凉血、散血解毒等。(7)针对三焦辨证:宣化上焦湿浊、芳化中焦湿浊、清利下焦湿热、补中气、温中散寒等。2、按中医治疗学分类(1)对因功效:属于祛邪的功效有: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等;属于扶正的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属于调理脏腑或气血的有疏肝、柔肝、宣肺、和中、理气、活血、安神、开窍、潜阳、息风;属于消除病理产物的有消食、利水、祛痰、化瘀、排石、排脓等。(2)对症功效: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病情恶化,如: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3)对病证功效: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绦虫等。(4)对现代病证功效: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等。3、主治病证(1)病名类主治病证以疾病的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等。(2)证名类主治病症以疾病的证名表述,如热淋、湿热黄疸、风热表证等。(3)症状名类主治病症是以病或某一症状名称表述,如惊悸、耳鸣、耳聋、口臭等。四中药的应用中药的应用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和用法等内容。(一)配伍1、七情配伍药圈整理资料,仅供个人学习使用单行:人参治脱证、黄连治痢疾。相须:就是性能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后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加强了药物的疗效,麻黄+桂枝;附子+干姜;石膏+知母相使:就是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合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增强主药的疗效。黄芪+茯苓;枸杞子+菊花;黄连+木香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其它有害作用能被另一种药抑制或消除。半夏畏生姜;甘遂畏大枣相杀:就是一种药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生姜杀半夏、南星相恶:就是两种药配合应用以后,一种药可以减弱另一种药物的药效。人参恶莱菔子相反:就是两种药物配合应用后,可能发生剧烈的副作用。甘草反甘遂;乌头反半夏相须、相使,增效;相畏、相杀,减毒;相恶(减效)、相反(增毒)2、君臣佐使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主药。臣药:是协助主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辅药。其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三个意义。一是佐助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佐制药,用于主药有毒,或药性峻烈须加以制约者,这两种一般称为“正佐”法;三是反佐药,用于因病势拒药而加以从治者,如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于寒凉剂中加入少量温热药以消除寒热相拒,药不能进的现象。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引导它药直达病所的药物,如治上部疾患用桔梗为引,治下部疾病以牛膝为引等;二是调和药性的药物。(二)用药禁忌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用药禁忌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另外还有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包括“十八反”和“十九畏”。2.配伍禁忌的主要内容①十八反: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八反歌诀: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②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妊娠用药禁忌:①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如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京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三棱、莪术等。②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之品;破气行滞之品,攻下通便之品,辛热及滑利之品。如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丹皮、枳实、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冬葵子等。(三)剂量:剂量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四)煎服法(1)先煎矿物、贝壳类药物如石膏、磁石、牡蛎等;毒性大的药物如川乌、草乌、附子、天南星等;治疗特殊需要,大黄久煎泻下力缓,欲减其泻下力则应先下。(2)后下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久煎的药物,如薄荷、大黄、番泻叶等。大黄、番泻叶等药物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3)包煎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类药物。蒲黄、海金沙,车前子、葶苈子;辛夷、旋
本文标题:中药学精华浓缩版-中药学精华浓缩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04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