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改革开放30年促进江津经济社会大发展 (概述)
改革开放30年促进江津经济社会大发展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的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深刻地改变着江津人民的命运。30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县、市、区党委和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广大帅乡儿女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30年来,江津思想观念历经了从封闭到开放包容的转变,历经了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历经了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区、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的跨越,历经了行政体制从撤县设市到撤市设区的提升,历经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变迁。这30年,是江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最多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受益最深最广的时期。30年来我们一届接着一届干,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江津品牌,江津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中国花椒之乡”、“中国柑橘之乡”、“重庆工业十强区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新农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示范县(市)”、“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县(市)”、“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市)”、“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全国亿万农民健康行动先进县(市)”、“全国双拥模范县(市)”、“中国武术之乡”、“中国人居范例奖”等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江津历届领导班子呕心沥血、艰苦创业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奋勇拼博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更离不开江津籍在外领导和江津老乡的热情帮助和鼎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人民政府、区政协和147万帅乡人民,向为江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付出辛勤劳动的历届老领导、同志们、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30年来,江津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综合实力、竞争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9.2亿元,是30年前的63.7倍,年均增速为12.2%,比改革开放前快8.5个百分点。全区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2899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8.8亿元,30年财政收入增长65倍,年均增速14.9%。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17.4%、51%、31.6%,其中第一产业下降19.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7.5个百分点。江津工业经历了从产权重组到以技术创新为依托、结构调整为主线,再到做大做强存量和引进增量的两轮驱动战略的跨越式发展历程,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小砖窑、小作坊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发展百亿产业集群和百亿级现代化大企业;从乡镇企业星罗棋布到工业园区蓬勃发展,江津工业已成为立区之本、强区支撑。200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02.2亿元,是30年前的148.3倍,年均增速为18.1%。江津连续6年获重庆工业十强区县,连续5年获重庆民营经济十强区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2家,“一区三园”的工业园区已累计入驻企业291家,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达77家,10亿以上的企业12家。机械、电力、建材、食品、纺织、化工等产业成为我区工业的重要支撑。随着全区大力实施千亿工业强区战略,到2012年,全区工业经济总量将达到千亿。农村经济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从家庭经营到专业合作社,从业主制农业到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江津农业模式”享誉重庆、影响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花椒、柑橘、粮油、蔬菜、肉猪等支柱产业快速发展。花椒产业从零星种植到基地化发展,从简单生产到精深加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发展劳务经济,从打工仔到农民工,新型农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30年来,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了71.4倍,年均增长15.3%。改革开放30年,全区商贸流通业迅猛发展,彻底打破了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独家经营的局面;随着重百、苏宁、国美等一批著名企业的加盟,我区商业模式加快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的进程;居民消费结构从改革开放之前的生存型向温饱型过渡,再由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升级。2008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4.75亿元,是30年前的70.1倍,年均增速为15.2%。江津获得“全国食品工业强区”殊荣,跻身全国食品工业50强序列。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四面山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从采伐林木到生态保护再到旅游开发,实现了从林业经济为主到旅游特色产业的转型;聂帅陈列馆、陈独秀旧居以及中山、塘河古镇等一批景区景点逐步上档升级,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江津旅游业的新亮点。30年来,江津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从农村公路改造到连镇公路建设,从修建长江大桥到高速公路建设,江津交通着力谱写“融城、兴水、带乡”的新篇章。1978年江津境内没有长江公路大桥,2008年已建成3座长江大桥,并将拟建3座长江大桥。1997年,建成了我国长江上第一座由县级行政单位自筹资金、中外合资建设的长江大桥,圆了江津人民的百年长江大桥梦,不仅由此掀起以建设高等级公路为目标的新一轮筑路高潮,而且开启了江津发展新的里程碑。仅用五年时间,境内主骨架公路形成了“一纵一横两循环”高等级公路网络体系。农村公路建设在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后,又由“通达”向“通畅”迈进,农村公路里程达4066公里。重庆二环高速公路江津段建成通车,渝泸高速公路顺利推进,改写了江津境内无高速公路的历史。2008年江津公路拥有量是1978年的6.38倍,硬化改造道路达到2705公里。江津港口码头建设不断提速,现有客货运码头77个,规模以上货运码头达55个,生产性泊位71个,1000吨级以上泊位15个,初步形成4个大型港口作业区,为构建江津枢纽港口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基本实现了农村初级电气化,地方电网日趋合理和完善,功能更加齐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档升级,经过10余年的努力,从试验段建设到西段、东段的建成,有“长江第一路”美称的10公里滨江大道,城市防洪标准从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功能也从城市防洪扩展到城市建设、市民休闲、文化建设等综合功能,滨江大道已成为江津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城区形成“一环三纵五横”的城市道路网络,东部新城“四横五纵”道路即将建成,基本完成旧城道路“白改黑”工程。人民医院、中医院、党校、几江中学、体育(场)馆等社会公益设施不断完善。东部新城成为新的亮点,北部新城已经完成国际一流规划,双福新区正向着重庆副中心的目标加快建设,“一江两岸”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框架已具雏形,城市形象不断提升。30年来,江津的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以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号角,我们冲破了体制和机制上的一个个桎梏。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基层政权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纵深推进,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三提五统”全部取消,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等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全面推进城乡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先后推行承包经营、税利分流、工业五自主、商业四放开、转换经营机制、产权制度改革等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实现了企业改革和脱困目标,培育壮大了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江津经济“半壁江山”。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搭建了以华信公司为核心的政府融资平台,完善银政、银企合作机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调整和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建设法治服务型政府,实施精镇强村工程。先后三次实施大规模的乡镇建制调整,实现了由人民公社到区(乡)再到镇(街)的历史性转变,乡镇规模从101个调整为27个。大力实施开放战略,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型经济转轨。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开放步伐,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的机制、方式和手段,加快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的开放平台建设,成功引进了法国拉法基、瑞士ABB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玖龙纸业、润通动力等百亿级大型企业。其中,在引进玖龙纸业的工作中,从签约到交地动工不到4个月,创造了江津征地拆迁历史上时间最短、投入资金最多、一次性征地量最大、建设任务最重等数个第一,被誉为“玖龙速度”,成为江津招商引资中的一张名片,吸引了一大批企业相继入驻江津。全区招商引资和实到资金大幅增长,近10年来实际利用引资近200亿元,其中仅2007、2008年两年就超过100亿元,成为江津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江津被列为重庆市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区县和开放型经济示范点。30年来,江津人民的生活极大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全面进步。2008年,全区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为147.7亿元,是30年前的2000多倍,年均增速为29.1%;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411元,人均比30年前增收5266元,增长36.3倍,年均增长12.8%。公共财政投入民生力度持续加大,财政支出从1978年的2011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33.5亿元,增长了166.5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吃穿住用行明显改善。覆盖城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社会就业和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实现城乡低保、医保全覆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幅提高。建成重庆市级重点普高3所、国家级重点职高2所,入驻高等院校4所,结束了江津无高校的历史。体育事业取得明显进步,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事业长足发展,群众健康水平、平均预期寿命明显提高。双拥工作扎实开展,国防教育深入人心,民兵预备役建设进一步加强,军地关系日益密切,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移民工作有序推进,从率先承担国家出县市内安置农村外迁移民试点以来,全面完成四期移民安置任务,有力推动了移民安稳致富,为三峡工程移民外迁进行了有益探索。公共文化繁荣发展,“四大文化品牌”影响广泛。广播电视和新闻事业快速发展,江津电视台从创立全国第一批县级电视台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电视台,《江津报》从全国公开发行到改版《江津日报》并发行数字报,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群众文明素质显著提升。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益活跃。从设立县级人大常委会到乡镇人大建立人大主席制度,从实行直接选举制度到人大监督制度、评议制度的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随着政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不断加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的不断强化,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已成为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着力开展“平安江津”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社会管理逐步完善,社会大局稳定,全区人民安居乐业。帅乡人民唱响《拥抱江津》等主题歌,在“勤劳、诚信、开放、进取”的江津人文精神感召下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奋力谱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30年拼搏写春秋,30年奋斗铸辉煌。30年的巨大变化和创新实践,既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更为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精神财富,创造了非常宝贵的经验。30年伟大实践启示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可以说,这30年,我们改革开放的一切举措都是为了推动发展,我们谋划的重大思路、作出的重大决策都是围绕发展而展开,改革开放进程中碰到的所有困难和问题都是在发展中才得以解决。实践证明,发展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30年伟大实践启示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抢抓机遇。30年来,我区的每一次发展、每一次进步,都与解放思想紧密相联,也与抢抓机遇密不可分。如果挣不脱“一大二公”的束缚,就不会有我区农村改革的发起;如果打不破谈“富”色变的牢笼,也不会有我区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如果
本文标题:改革开放30年促进江津经济社会大发展 (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099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