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0022《普通心理学》 2015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By李维佳0022《普通心理学》2015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第一部分考试说明《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和心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入门课,主要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本课程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包括以下四种题型:1.单项选择根据题干,选择合适的选项,每一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可以采用直接选法、排除法等方法进行选择。2.名词解释给出相关名词的基本含义。3.简答根据题干要求,回答要点,无需展开论述。4.论述根据题干要求,回答要点,并展开论述,最好能结合实际,再整合进行说明。第一章历史和现代的心理学第一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现代心理学(一)构造主义(二)机能主义(三)行为主义基本主张: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2)反对使用内省法,主张使用实验方法。(四)格式塔心理学派基本理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五)精神分析学派主张对人的无意识进行分析,并认为人的行为受无意识支配第一章历史和现代的心理学(六)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七)认知心理学(八)神经心理学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步骤1.确立问题,提出假设。研究的第一步是确定你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这是建立在我们对已有现状充分了解基础之上的,我们在研究前要查阅大量的资料,知道研究的背景、现有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如何等,进而提出假设,即基于某种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预测。第一章历史和现代的心理学2.进行研究设计(1)选择被试与抽样。(2)确定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3)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3.对结果进行审慎的解释和推论具体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即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活动,从而分析、判断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的方法。(二)个案研究法指通过对个人或团体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研究、访谈、问询等,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三)心理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第一章历史和现代的心理学(四)调查法以大家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方法。(五)实验法含义:指在可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系统的操纵自变量,使之系统的改变,然后观察因变量随之改变而受到的影响,即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科学研究的目的包括陈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要想达到此目的,惟有采用实验法。因为实验法可以对实验条件进行精确控制和操纵。如实验室实验:照明对反应时的影响如自然实验:不同识记条件对记忆效果的影响自然实验与实验室实验不同之处在于自然实验是自然情景,实验室实验是实验室情景,自然实验依然需要对变量进行操控。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第一节神经元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构造和机能的最基本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加工与传递的神经网络,又叫神经回路。第二节神经系统根据结构和机能的不同,可以将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一、脑包括:1.脑干:在脑干各段的广大区域,有一种由白质和灰质交织混杂的结构,叫网状结构或网状系统,对控制睡眠和觉醒也有重要意义。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2.小脑3.间脑二、大脑皮层的分区与功能大脑皮层可以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额叶主要负责运动控制、语言产生、记忆、注意、问题解决、人格。顶叶负责接受有关温度、疼痛、触压等方面的信息。颞叶主要负责听觉、语言理解、记忆等。枕叶负责视觉。按功能,可以分为:1.感觉区2.运动区3.言语区4.联合区:依据联合区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可分成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感觉联合区受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不识症”;运动联合区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与躯干、四肢运动的关系是左右交叉的;前额联合区可能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序的制订及维持稳定的注意有密切关系。第三章感觉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感觉(一)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有对比现象,如先用冷水洗手之后再用手碰触常温的水就会觉得热。(二)感觉的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二、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觉阈限产生感觉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具有一定的感觉能力;二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这就涉及到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问题。第三章感觉(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的关系,即绝对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就越小。(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差别感受性的大小由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两者数值上成反比。差别感觉阈限越少,差别感受性就越大;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就越小。如何计算差别感觉阈限:韦伯:K=ΔI/I,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K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第三章感觉需要注意的是,韦伯定律它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各种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在极端刺激(过强或过弱时)的条件下就不正确了。第二节视觉一、视觉的生理机制1.网膜的构造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可分为三层,按照光线传入的方向依次是,神经节细胞、双极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2.视觉的中枢机制(1)感受野视觉感受野指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它们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2)大细胞通路和小细胞通路第三章感觉二、视觉基本现象光线的基本特性有:波长、强度、空间分布和持续时间。我们的视觉系统在反应光的这些特性时,便产生了一系列视觉现象。第三节听觉人耳怎样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a.频率理论主要观点:这种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镫骨振动的频率高,基底膜振动的频率就高;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镫骨振动的频率低,基底膜振动的频率就低。这样基底膜振动的次数的多少就决定了它向中枢发送的神经电的水平的高低。这种理论又被称为电话理论。不足: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赫兹以上的声音不相符合的。第三章感觉b.共鸣理论主要观点: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不足:比如我们所接受的声音的最高与最低频率之比大约100:1,而基底膜上的短纤维和长纤维之比大约是10:1,可见横纤维的长短与声音的频率的高低并不是对应的。c.位置理论--行波理论主要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第三章感觉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越大,柯蒂氏器上的盖膜就越弯向那个区域的毛细胞,因而使有关的神经元的激活比率上升。正是这些激活率最大的成组神经元,发出了声音频率的信息。不足:虽然可以解释高频的声音,但是在500Hz以下的声音基底膜的振动是相同的,无法解释。d.神经齐射理论主要观点: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声音频率超过5000赫兹,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第三章感觉第四节味觉人的味觉有甜、苦、酸、咸四种,负责它们的味蕾在舌面的分布是不一样的。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舌的两侧和舌后分别对咸、酸和苦最敏感。温度对味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明显的影响。味觉的适应和对比作用都很明显。第四章知觉第一节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1.定义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这就是的对象与背景,又叫做知觉的对象性。2.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首先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其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例:两歧图,背景和对象互相转换,知觉到的是不同的图案。对一个事物的知觉受到前后发生的事物的影响,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第四章知觉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依存的。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人的知觉与记忆、思维等高级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四、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指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第四章知觉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种:1.形状恒常性2.大小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距离大,它在网膜上成像较小;距离小,它在网膜上成像较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看到的对象大小的变化,并不和网膜映象大小的变化相吻合,而是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这就是大小的恒常性。3.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4.颜色恒常性知觉适应;知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知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这就是知觉适应。第四章知觉第二节空间知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一)肌肉线索(生理线索)1.调节2.辐合(二)单眼线索1.对象的重迭(遮挡)2.线条透视3.空气透视4.相对高度5.纹理梯度(结构级差)6.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三)双眼线索一两眼视差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两眼视差。第四章知觉第三节运动知觉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主要形式有:1.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刺激物的连续运动。2.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3.自主运动:即自主的、自动地产生的一种运动。4.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第四章知觉第四节错觉错觉是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研究错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同时研究错觉还有实践的意义:从消极方面讲,它有助于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从积极方面讲,人们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一节睡眠与梦睡眠的四个阶段和快速动眼睡眠第一阶段:脑电波是混合的,α波、β波和⊿波等几种脑电波都有,脑电波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人的身体状态处于放松状态,呼吸缓慢,容易被外部刺激惊醒。这一状态,处于轻度睡眠阶段,大约
本文标题:0022《普通心理学》 2015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00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