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在全市工业强市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创新产业体系培育推进工业转型提升举全市之力加快工业强市建设——在全市工业强市建设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推进实施“主导产业培育年”活动,研究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发展举措,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着力构建江山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提升发展,加快工业强市建设进程,为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幸福江山”奠定实力基础。刚才,大会隆重表彰了在科技进步方面涌现出的先进集体,雷士、申达、欧派、江山虎四家企业负责人作了非常精彩的典型发言。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受表彰的先进集体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四位企业家的精彩发言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我讲四个方面问题。一、难中求进,奋发有为,过去五年我市工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过去五年,是我市工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宏观经济形势的严峻考验,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兴工强市”发展战略,立足江山市情,奋发有为,沉着应对,难中求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五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保稳促调的决策部署;广大企业家迎难而上,抓技改、谋创新、练内功、拓市场,合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逆势上扬,呈现了良好的提升发展态势,也为我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工业强市建设夯实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主要表现在:1、坚定主攻方向,工业主导地位日益巩固。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推动工业转型提升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任务,不断强化工业首位意识,突出工业主导地位,致力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发展质量。特别是,2008年面对即将全面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未雨绸缪,专题部署工业提升工作,牢牢抓住主导产业培育、平台建设、有效投入、科技创新、要素保障、环境优化等重点环节,有效应对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走出了一条江山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工业已经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成为助推发展的强大引擎。全市工业总产值由2006年的158.1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430.8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2.2%;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40.37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105.75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5.9%,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7%,税收增幅达90%以上,工业企业的专利成果占全市专利总数的90%以上,工业的就业贡献率达到46%。总之,工业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突出扶优扶强,优势产业支撑更加有力。五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转型升级工作主线,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倾力培育产业的领军型企业,积极构建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08年,我市在原有的12个产业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筛选,明确了重点培育机电、电光源、木业加工、消防器材和高新技术等“4+X”产业,切实加大扶持力度。“4+X”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支撑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产值由2008年的124.9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58.9亿元,3年翻了一倍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0.1%,其增速高出全市工业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市先后被授予浙江省输配电、电光源、低碳木业示范基地,木业加工产业列为全省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示范区之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鼓励建材、化工传统产业加快节能环保、装备改造、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升级步伐,落实好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落后产业淘汰等工作。两大传统产业为我市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十一五”期间,我市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30.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6.53%和18.91%,荣获浙江省“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先进县。科技创新更加活跃,成功创建省区域知识产权示范市,五年累计有1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个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立项开发高新技术数量是“十五”期间的15倍。龙头带动发展成效明显。切实加大龙头骨干企业扶持力度,通过制定专项政策、开展龙头企业评选活动、实行“一企一策”和“一事一议”等举措,鼓励企业走上市、兼并重组之路,加快做大做强。2011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50家,其中亿元企业56家,10亿元企业集团4家;2011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0亿元。3、坚持转型提升,工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五年来,市委、市政府,一方面练好内功,致力于拓平台、抓项目、强保障;一方面借好外力,千方百计招引大企业、大项目,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大平台格局初步形成。按照集约集聚集群发展原则,对原先工业基地进行有效整合,撤销了14个乡镇工业平台,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开发区为主体、以峡口、四都两个工业功能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工业平台格局;实现在江山开发区框架下山海协作园、莲华山工业园、高新技术园区、江东区“一区多园”的格局体系,从而有效整合了资源,节约了基础设施配套成本,也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生态化改造。五年全市工业平台累计平整土地18255亩,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33亿元,入园企业达1059家。莲华山工业园成功列入省14个产业集聚大平台。大项目建设初见成效。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项目投入第一抓手不动摇,积极创新完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机制,着力提升工作实效。五年共引进项目2143个,实际到位资金115.42亿元,成功引进了大唐热电联产、雷士照明、晶远光电、中鑫毛纺、丽人木业等一批带动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龙头型企业,推进实施了欧派门业、威龙恩派、中数科技、福安织造等一批企业的重大工业项目,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后劲。外向型经济初具规模。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对外贸易,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经济外向度,推动外贸经济的高速增长。2011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95亿美元,是2006的7.2倍,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639万美元,是前五年的2.6倍,经济外向度提高2倍,特别是像雷士、杰特、沃克等一批外贸龙头企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4、深化环境建设,整体服务环境不断优化。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努力营造合力兴工的浓厚氛围,着力为我市工业发展提供最优政策、更优服务和最优环境。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完善市领导及责任部门挂联重点企业和项目、工业发展重大问题专项协调、每季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企业难题定期征集与督办等长效化机制,探索实施了项目建设“三个一”、“三专”等工作方法,着力形成分工负责、通力协作、合力兴工的工作局面。特别是,去年通过深入开展“跨越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市对加快工业发展的认识更加到位,紧迫感、责任感更加强烈,服务发展的各项举措也更加务实有力。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了“工业提升36条”、“市长特别奖”评选、工业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等一系列扶工惠企政策;金融危机来袭时,及时制定实施了“保稳促调12条”,为广大企业渡过难关提供了有力支持。五年来累计兑现各项扶工惠企资金3亿多元。着力强化要素资源保障。资金方面:每年积极举办投融资项目推介会,推进银企对接;成立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建信村镇银行、同景小额贷款公司,引进温州、浦发等多家商业银行,着力做大金融盘子,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用地方面:在全省率先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多渠道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五年共争取工业用地指标8092.41亩。用工方面:推进实施劳务集市制度和人才战略,积极组织企业外出招聘人才,鼓励企业大力培养技术、营销、管理等人才队伍,有效缓解企业用工难题。努力打造“四最”服务环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全市具有审批职能的科室由123个减至48个,行政服务中心行政许可事项进驻率达到94.2%。大力推行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全程代办、联审联办等制度,简化审批流程,实行一条龙服务。深入开展“三服务”、“为企服务月”、“千名干部进千企”、“进村入企”大走访等服务活动,积极为广大企业排忧解难。近年来,“46直通车”共收集办理涉企问题4516个,办结率达98.2%。工业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是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然而,目前我市工业经济无论是总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比,都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去年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已作过深入剖析,我认为核心和关键在于产业、企业和服务等三个方面问题。产业方面:一是结构偏重,层次偏低。多数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和能源消耗型为特征,技术层次低、竞争力不强。二是产业链不完整。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上,绝大多数企业还处在制造业的低端,加工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微笑曲线的两端,包括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营销网络、售后服务等方面都还十分薄弱。三是主导产业不明显。目前的“4+X”产业仍然存在产业定位比较分散、主导产品不突出、分类不够科学、界定边际不清晰等问题。企业方面:建材、化工企业,面临资源制约和环境容量限制,转型发展的压力很大;木业加工、机电、消防器材等企业,同质化、无序化、低价格竞争激烈,严重制约了龙头企业形成和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在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经营模式、科技投入等方面力度不足,多数企业仍停留于家族式的传统经营模式,开放包容度不够,“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等心态依然存在,这些都不利于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成长。服务方面:政策“洼地”效应不明显,激励力度不够,政策兑现也不到位;行政审批效率还比较低,各级各部门的服务意识还不够强,在提高服务有效性、解决企业难题等方面的办法点子不多,“庸懒散”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上述这些问题都事关我市工业经济能否实现转型提升发展,事关能否加快工业强市建设的进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深入思考和研究,加快找到有效应对的思路良策。二、把握形势,提高认识,明确加快工业强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业是经济建设的核心,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转型提升发展的重要时期,部署推进工业强市建设各项工作,事关江山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事关“幸福江山”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加快工业强市建设,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工业化过程,没有工业经济的充分发展,就没有工业化,就更谈不上现代化。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加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加快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实力依然是发展的主旋律。通过加快工业强市建设,将整合全市各类资源,举全市之力推进工业产业提升、平台开发、企业培育、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有效推动工业经济实现量质齐升,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规律,凝心聚力、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建设,从而赢得发展主动权,加快推进工业化中期的跨越发展。2、加快工业强市建设,是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中之重。工业经济是江山经济的主支柱,是财政增收的主来源,是增加就业的主渠道,更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主推手、加快转型升级的主阵地。立足市情,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江山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工业提升发展,积极培育重点特色产业,初步积累了具有相对优势的工业产业基础。但不可否认,工业实力不强、主导产业不明确、现代产业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依然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今年1月,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幸福江山’”的宏伟目标,部署了大力实施产业升级、绿色生态、全民创业、魅力城乡、民生福祉、和谐建设等六大工程。如果,工业经济得不到发展壮大、工业主导产业不能够有力支撑,我市幸福建设的六大工程必将成为“空中楼阁”,“幸福江山”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加快工业强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整合资源力量,采取有力措施,扶持壮大企业实体,培育夯实产业基础,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本文标题:在全市工业强市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01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