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历史)东莞市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
1东莞市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文)注:l.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所有各题答案均写到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涂入答题卡内。1.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论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这一评论针对的是()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2.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出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这位思想家是A.韩非子B.孔子C.董仲舒D.黄宗羲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这一佛家偈语提倡的修炼方式类同的是()A.无为寡欲B.格物致知C.发明本心D.经世致用4.“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①商品经济的产生②新经济因素的产生③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④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A.②③B.③④C.①④D.②④5.下列中国古代书法作品,其字体属于隶书的是()6.一位著名的绘画史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他所说的“古”与“近”应是()A.晋、唐B.唐、宋C.宋、元D.元、明27.电视剧《贞观长歌》塑造了李世民及魏征、房玄龄等历史人物形象。下列镜头在剧中有可能出现的是()A.魏征高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B.唐太宗正聚精会神欣赏《清明上河图》C.房玄龄用楷书书写奏折,陈述国事D.御书房悬挂着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8.下列四组人物中,毕昇可归入()A.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B.苏轼、李清照、辛弃疾C.甘德、沈括、郭守敬D.蔡伦、郭守敬、张衡9.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10.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A.科学技术决定论B.传统的夷夏之辨的观点C.在特定的环境中评价历史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11.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根本原因是()A.阶级基础不同B.时代背景不同C.国际环境不同D.主张不同12.请观察右边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照片。它们所包含的共同历史主题应该是()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思想创新成果丰硕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思想解放潮流涌动313.三民主义思想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是()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本主义14.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是:()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15.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16.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吗”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17.右图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A.走中心城市暴动的道路B.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C.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D.流动作战,袭击国民党后方18.《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其中的“诗篇”回答了当时的重要问题是()A.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B.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什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D.什么是“一国两制”19.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七大是党的重要会议,其会议主题的关键词对应最准确的是()4A.中国特色——兴国之魂——美丽中国——科学发展观B.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C.改革开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D.主要矛盾——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20.口号印证历史,下列口号出现的历史时期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抗日战争时期B.打到南京去,消灭蒋介石——国民大革命时期C.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十年建设时期D.打倒列强,除军阀——解放战争时期21.“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出自()A.泰勒斯B.苏格拉底C.普罗塔格拉D.亚里士多德22.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下列各项中,最先对这种认识带来冲击的是()A.文艺复兴B.新航路的开辟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23.荷兰裔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房龙在谈到莎士比亚时曾说:“莎士比亚是这样一个‘蒸汽挖掘机手’,他所挖掘的对象是人类,而不是大地。”对此段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莎士比亚为“蒸汽时代”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B.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巨匠C.莎士比亚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D.莎士比亚的作品顺应了市民社会成长的潮流24.著名理论家蒋方震曾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是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是原始基督教之复活。这“两大潮流”的核心是()A.人文主义因信称义B.人文主义因行称义C.民主政治蒙昧主义D.城邦文明因信称义25.弗洛姆深刻地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你认为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19世纪宗教信仰不存在了,20世纪人们因缺少信仰而失去人生意义B.19世纪人从神学束缚中大大解放,20世纪人类陷入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C.19世纪强调人的价值,20世纪人类面临传染病、灾难和污染的威胁D.19世纪科学快速发展,20世纪科学面对伦理道德的巨大挑战526.右图是一部历史著作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该著作最有可能是()A.《新全球史》B.《资本主义史》C.《西方世界的兴起》D.《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27.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的改革是()A.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B.1832年议会改革C.1867年议会改革D.1884年议会改革2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地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是由公民组成的。”文中“这时”指的是A.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B。英国光荣革命时期C.法国大革命时期D。德意志统一时期29.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下列美术作品与小说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相似的是:()A.《日出•印象》B.《干草堆》C.《鲁昂大教堂》D.《毕加索自画像》30.梁博和吴莫愁,这两个名字在今年火爆网络与电视,曾经让多少人魂牵梦绕。他们优雅的旋律撼动了多少人的心弦。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体现的电视功能是()A.资讯传播B.新闻报道C.大众娱乐D.艺术鉴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題20分,第32题20分,共计40分)31.(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个文明中心几乎同时进入思想繁荣时期,哲学思考都十分活跃,都开始自觉思考生命、社会之目的及其意义等重大课题。不过他们得出的6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中国哲学长期集中在对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人的考察上,这是一种压倒一切的“人道主义”,它着重的是社会而非个人,这与古印度、地中海文明强调神及彼岸世界的哲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美·费正清《中国的传统与社会》(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哲学家的思考普遍“集中在社会性和政治性人的考察上”,请列举两位思想家及主张加以说明。(4分)(2)人类历史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人不断解放”的过程。到18世纪末,人类为解放自身(生产力、思想观念、政治地位等方面)做了哪些努力?(6分)(3)中国近现代史上,为了人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先进阶级进行了哪些重大活动?(8分)(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于“人的解放”的价值认识。(2分)32.(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由他来祭天,祭祀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贤能的智者),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深入人心,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减低了法律的严酷冷峻,增加了人情味。……除了惩治罪恶,中国法律还褒扬善行:“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材料二(孟德斯鸠)后来改变了看法,毫不犹豫地把中国归入专制主义的行列。……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否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这就是说,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因此结论只能是:“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材料三绝大多数欧洲学者只能通过出版物分享传教士提供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仅有少数有缘结识在华或曾经赴华的传教士,向他们索取更多有关中国的信息,与他们共同探讨有关中国的种种问题。这类直接交往除了少量面对面的交谈,主要形式是信件往来。——以上材料均出自许明龙著《欧洲18世纪“中国热”》注:18世纪欧洲“中国热”由兴起到衰落的百余年间,大体相当于中国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1661-1799年)。(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出伏尔泰、孟德斯鸠眼中的中国社会的政体分别是什7么?指出他们的各自依据。(6分)(2)有人认为孟德斯鸠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看法更为客观,请从思想史的角度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6分)(3)根据材料三,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欧洲思想家对中国形象做出判断的主要信息来源有几种?哪一种更可信?为什么?(4分)(4)造成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中国形象的不同看法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这一历史现象给你怎样的启示?(4分)8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涂入答题卡内。12345678910CCCADBCDAC11121314151617181920ADCDBCBADC21222324252627282930DABABABCDC(注:因为试卷中第5题试卷图片印刷不清,如果学生选D或A都可以得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題20分,第32题20分,共计40分)31.(1)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孟子:主张仁政;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韩非子: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共4分。任选两个,人物1分,主张1分。)(2)生产力:工业革命,使人的双手获得极大解放。(2分)思想观念:进行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反封建的文化运动,使人的精神得到极大解放。(2分)政治地位:进行资产阶
本文标题:(历史)东莞市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2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