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北师大版)第1-3章教案
第一章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状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形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发生变化3、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了解三种物态具有不同特征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大量不同形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形态分类使学生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3、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2、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教学重点1、观察水的状态变化,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2、观察冰的熔化过程,认识冰的状态变化。教学难点1、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模型,了解结构特点。2、能够初步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教学方法讨论、竞赛、实验实验器材铁钉1枚、雪糕1发、水1杯、牛奶1杯、气球1个、烧杯1个、石棉网1张、酒精灯1盏、铁架台1套、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模型1套、多媒体课件1套。固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没有一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气态:没有一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3、物质三态的特征和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教学过程一、物质存在的形态多媒体展示天空中形状各异的云、北方冬天千姿百态的雪景、南方夏天时而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的雨、山林中迷蒙的雾、小草上晶莹的露珠、深秋瓦上白色晶状的霜。要求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想:云、雪、雨、雾、露、霜等这些自然界的作品是怎样描绘出来的?是神的造化吗?学生或教师回答:其实,云、雪、雨、雾、露、霜等都是水,只是形态各异罢了。我们在小学的自然课中已经学过,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教师出示书中图1-1的各种物质,铁钉、雪糕、水牛奶等,要求学生说出它们各以什么形态存在,这些形态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并归纳出三种状态的特点。二、物态变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有关水状态变化的事例。先让学生回顾,描述这些现象。如夏天吃冰棒—冰熔化成水;肉类等食品放入冰箱—水结成冰;烧开水,水开了—水变成了水蒸气;……教师:系统、细致的观察水是怎样变化的?有几种状态存在?用实验来研究。学生分组实验:(用书中图1-2的实验装置进行)先指导学生正确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不能吹灭,只能用盖子熄灭)(1)从保温杯中取出碎冰块放入烧杯中进行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2)冰变成水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观察水沸腾后从玻璃管中冒出的“气”,这“气”在管口处看不见,离管口处稍远,可以看见雾气。(3)拿勺子靠近玻璃管口接“气”看见水滴从勺子上落下来。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加热冰,冰逐渐熔化成水,继续加热,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却变成了水。根据生活经验:再将水放入冰箱中,水还会结成冰。学生归纳水存在的几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形态呢?我们可以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来解释。(教师出示微观模型)教师结合微观模型,并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的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三、课堂小结1、学生反思本课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大致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合作这几个过程。2、概括学习的知识、技能:物质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四、布置作业1、课文第4页作业。2、阅读第4页的“阅读材料”,了解物质存在的第四种形态—等离子态。第二节温度的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成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方法4、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间的关系;5、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2、通过测量温度,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通过对物体温度的估测,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4、通过对体温计的观察,了解体温计在结构和使用上方法与一般液体温度计的差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2、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教学重点1、摄氏温度的规定。2、体温计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不同点。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教学方法启发提问、组织交流讨论、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探究活动(课外)实验器材学生: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每人一支)、体温计(每人一支)、烧杯(每人3个)、水(300C、500C、800C的水各一杯)、寒暑表、金属块、木块、泡沫塑料块。教学资料:温度计演示课件。板书设计第二节温度的测量一、温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二、温度的测量:温度计的种类;实验室温度计:(1)观察构造;(2)工作原理: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3)单位:摄氏温度t——摄氏度(℃),热力学温度T——开尔文(K)摄氏度的规定: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就叫1摄氏度,记作1℃.(4)使用方法:估、选、放、读、取.体温计(1)构造:水银泡上有一细小缩口;(2)使用方法:先甩后测测温实验:(1)测烫、热和温水的温度(分工完成或分组完成);(2)测自己的体温教学过程一、实验引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1)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完成书第5页图1-6的实验。(2)每个学生桌子上都放着300C、500C、800C的水各一杯,学生动手完成书第6页图1-7的实验。教师问:放入中间的那个杯子,两个手的感觉有没有不同?(—只手感到热、一只手感到冷),那么这杯水到底是冷还是热的呢?教师点拨:我们感觉到物体的冷或热的程度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温度。所以单凭我们的感觉去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我们要准确地判断出物体的温度就要使用——温度计。二、实验室温度计1、摄氏温度:学生活动:观察桌子上的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回答下列问题:①字母C表示什么意思?②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是多少?(00C~1000C)③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分度值为10C)教师引导提问学生:我们通过观察来找出我们要学习温度计的什么方面的知识?1)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摄氏温度。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0C,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0C。它们之间分为100等分,每一份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10C。3)练习温度的读法:200C-30C教师强调:“摄氏温度”的读法,并要求学生完成书第7页“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温度”的读法练习。4)学习温度计的读数:a、学生观察温度计。b、教师示范温度计的读数(课件)。c、学生练习(课件)。三、体温计让学生观察体温计的构造特点和实验室的温度计的不同之处。(提问1~2个学生)教师点拨归纳:通过课件中的插图来分析体温计和实验室的温度计的不同之处(①有缩口;②测量范围350C~420C;③分度值为0.10C。)通过日常生活中你对体温计的观察,说说体温计使用时与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有什么的不同。(学生讨论后回答:可离开人体读数)。提问学生:测量前为什么要把体温计用力甩几下?教师点拨:让水银回到玻璃泡里。四、家庭用的寒暑表学生观察寒暑表(实物和课件中的插图),让学生找出寒暑表和体温计的不同之处——测量范围为-200C~500C,最小刻度值为10C。(本部分内容可简单介绍)五、温度计的使用:(设计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归纳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实验设计安排:以同桌两个同学为单位测量烧杯中的水温,甲做、乙评分;乙做、甲评分,不对的要求能指出错在哪里。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对典型的错误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提问:a、哪些同学不能得满分的,为什么?请同桌的同学指出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样更正?b、哪些同学能得满分的,你们又是怎么样做的,跟大家示范一下。学生整理归纳温度计使用的注意问题,教师规范和强调温度计的使用规则(课件、通过图示说明):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壁。2、要稍候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了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五、课堂小结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摄氏温度的规定。3、温度计的原理。4、体温计的使用及与实验用温度计的区别。5、练习用实验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六、布置作业1、课本第8页作业第1、2、3题。2、课后在家中练习体温计的使用及读数。第三节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条件的区别;3、通过用图像处理记录数据,探究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感知固体熔化都需要吸热;2、通过对海波、蜂蜡熔化过程的探究,知道判断固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中数据的记录,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过程,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在和同学配合完成实验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教学重点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2、晶体熔点的物理意义。教学难点1、海波和蜂蜡熔化过程的实验操作。2、利用图象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教学方法探究式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验器材学生实验:三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蜂蜡、水、火柴、坐标纸。板书设计三、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二、进行新课1、熔化和凝固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学生回答)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学生回答)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除此之外,海波、蜂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1)讲述实验的做法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2)注意事项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
本文标题:(北师大版)第1-3章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25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