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教师招聘-新课程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题
1《新课程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简答等1、教学设计(P3)答: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简言之,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2、教学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P1)答:一句话,它就是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由此而言,教学设计既是为教师服务,更是为学生服务的。3、教学设计应当树立哪些基本理念?(P1-3)答:一、为学生的主动发展而设计;二、使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彰显;三、努力增强学习者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四、有效地提高历史与社会学习的效率。4、如何理解“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P3)答: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习者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它强调充分挖掘学习者的内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有效进行。它注重学习个别差异,着重考虑的是对个体学习者的指导作用。5、如何理解“教学设计强调关注对学习问题的有效解决”?(P3)答: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目的的,所以,它是以学习者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进而捕捉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换言之,教学设计不是以方法设问题,而应当是以问题设方法。6、教学设计应具备哪些基本前提?(P4)答:一、对学习需要的分析;二、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三、对学生的分析7、学习需要(P4)答:所谓“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学业成就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也可以把它看做学生目前水平与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8、对学习内容的分析(P4)答:所谓“学习内容”的分析,主要分析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确定应当“教什么”和“学什么”;同时,要分析和揭示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据此确定“如何教”和“如何学”。概言之,也就是为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9、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P5-6)答: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在这种情境支持下,师生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模式。10、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P5)答: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一般包括:创设情境――问题生成――主动探究――成果交流――反馈延伸。11、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P5)答:教师可以设计阶梯型、发散型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行发现并生成问题,师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共同围绕有关问题进行辨析,交流,行动整合,探究反思。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有一定争议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12、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P6)2答: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将情境和体验两个注重情感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注重学生的入情入境、亲历体验,特别强调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内化、交流、研讨学习成果。13、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P6)答: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一般是:情境创设――亲历体验――感悟内化(精神提升)――激励践行。14、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P6)答:形式多样,有角色扮演、历史短剧表演、历史想象作文等,该模式比较适用于有一定过程、历史材料比较丰富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15、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P6)答: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一般是: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竞赛交流、展示成果――综合评价、反思延伸。16、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P6)答:具体形式多样,有历史聊天室、历史座谈会、全办历史小报、知识竞赛演讲辩论会、编辑壁报小报、历史游戏表演等。此模式适用于可有多人参与活动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17、活动课?(P6)答:活动课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科课”而言的,是侧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18、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结构?(P6)答: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结构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19、如何确立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主题?(P6)答:历史与社会活动课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要反映学生的兴趣和时代特征。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都可以作为活动课的课题,活动课主题可以是教材中规定的,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另行设计。确定主题时,课题的选择不宜过大,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认知水平相适应。20、如何设计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目标?(P6)答: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科课的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基本一致,但表述着眼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方面。因为它们最能够体现设立活动课的宗旨。通过活动课,学生可以获得亲自参与历史社会探究的体验,激发探究历史的兴趣与欲望,产生对历史社会的认同感,学会合作与分享,发展与伙伴合作的团队精神,懂得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思想和成果等。21、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是什么?(P8-11)答:一、教学设计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本质;二、教学设计要强化目标意识;三、设计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22、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答:首先,目标的确定必须以科学文化为前提,要以课程标准和教学总目标为依据。其次,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学龄段,制定相对应的目标。再次,要体现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实现教学要求的规范。23、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能力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答: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教学大纲对能力的要求过于笼统、空泛的状况,既更具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同时也体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能力素质的新要求。如,其中确立的“通过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的能力”、“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等等。324、情感(P10)答: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包括兴趣、爱好、动机、情绪、自信心、自尊心等。25、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P10)答: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包括兴趣、爱好、动机、情绪、自信心、自尊心等;态度是个体对任何人(包括自身)观念或事物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意向组成;价值观是一种涉及行为方式和目标的持久信念,影响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从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融为一体的整体。三者是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实现的,正所谓认知和情感相伴相生、相辅相成,认知过程同时必有情感参与,情感过程必有认知作为基础,而认知与情感都是在同一个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内省、内化的过程,强调亲自经历和感受,只有在过程中反复经历和体验感悟,才能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体化的价值观念。26、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答: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选择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决定一堂课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选择教学方法,要坚持启发式教学,要有利于全面完成目标任务,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实践证明,我们只要按照一定的科学规律,综合考虑教学的各有关因素,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能合理地加以组合,就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境地。二、辨析题27、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时,凭自己的想象,创设的教学过程,因此带有很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实际没多大的作用?(建议参考P10)答:这是错误的观念。虽然教学设计的目标是预设目标,预设目标与课堂的实际进程很可能不相符,但预设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调控作用的目标是不允忽视的。因为教学的设计特别是情境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预设,而不是随机创设。实践证明,没有情境的预设仅靠随机生成往往是靠不住的。只要在教学进程中及时调整修定,与生成目标(即随着教学过程的变化会产生新的目标)不断结合,就能顺利地实现教学的目标。28、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所以教师应该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味给予表扬。(建议参考P10)答:这是错误的观念。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夸奖会导致学生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绝对无益;同样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教学固然要讲求艺术,但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素质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是“鼓励”出来的。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29、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唯一有效的方法。答:这是错误的观念。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并不是惟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知识、能力的准备不足,特别是反思能力与发现矛盾的能力尚处在发展初期,他们不太能够发现自己固有认识、固有态度与新现象的矛盾,即使问个“为什么”或“怎么样”,也许都不能问到关键处,也说不明白“为什么”的来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学会从学生的直接表述中发现问题,应该学会从了解到的学生的认识基础与新现象的矛盾中发现问题,通过精心设计的追问,让学习者逐渐发现自己认识中的内在矛盾,发现固有认识、固有态度与新任务、新现象的不和谐之处,采用启发式等方式去帮助学习者实现认识与态度上的跨越。学生4自主发现问题也好,教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也好,其前提都是要使教学任务切合学生的实际,特别是切合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30、自主就是自流。(建议参考P13)答:这是错误的观念。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典型的“放羊式”,有人称之为傻读;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典型的“自流式”。这样做,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1)没有真正把握住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要领和实质。学生站起来发言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所有学生的思维是否参与,其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是否主动、积极,有无独立的思考。(2)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学习的评价标准不明确,缺乏操作性。关系到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学生。31、课堂的教学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答: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十分科学,“传道、授业、解惑”是说明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从一定角度来说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组织学生学习,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原有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要树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思想。就要把教师从“权威”的位置、“知识代表”的位置拉到学生中来,拉到学生身边来。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关注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面,要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把正确传递或展示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提升学生生命的价值。课堂教学是发生在学生自身和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过程、互动交往的过程、沟通合作的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生机勃勃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的民主。32、只要有活动,没有体验也没有关系。(建议参考P13)答:这是错误的观念。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活动性是新课
本文标题:教师招聘-新课程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2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