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庐山 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1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目录一、概况.........................................................2二、地质地貌与水文...............................................4(一)地质基础...................................................4(二)地貌形态...................................................71.构造地貌.................................................72.流水地貌................................................123.冰川地貌................................................154.夷平面..................................................165.湖滨地貌................................................176.沙山地貌................................................18(三)典型地貌形态与地质的关系..................................19(四)水文特点与地貌形态........................................21三、气候与自然分异..............................................24(一)气象与气候特点............................................24(二)植被、土壤与山地气候......................................271.植被....................................................272.土壤....................................................313.山地气候................................................33四、结论与讨论..................................................35(一)有关争议问题的讨论........................................35(二)实习报告的结论............................................36五、实习感想与建议..............................................37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2一、概况庐山地区位于江西省北部,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包括九江市,庐山和庐山南北麓的星子县、九江县的大部分,总面积800平方公里。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总体走向北东,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30公里,宽约10公里,其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势雄伟。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东傍鄱阳湖,西邻京九大通脉,南靠南昌滕王阁,北临长江。庐山北段以大月山背斜山为轴,两侧对衬地分裂向斜谷、背斜山以及次一级的次成谷和次成(单面)山,并受背斜构造的倾伏与向斜构造翘起的控制,次成山与次成谷在平面上构成“之”字型的延展,东西两侧为大断裂,山体多峭壁悬崖,并与断块山边界断裂的特性有关而呈阶梯式递降。庐山在发育过程中特别的伸展构造,形成了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和地垒式断块山,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断崖地貌景观在山体四周到处可见,尤其是东西两侧,这是山体构造上升的体现。庐山山顶相对平缓,古剥蚀面表现明显。庐山进入更新世后,出现了第四纪冰川活动。受第四纪侵蚀作用,全山又出现了许多冰斗、冰窖、U型谷、冰坎、冰阶、冰刃脊和角峰等冰蚀地貌景观。构造运动作用与冰蚀作用两种作用的叠加使庐山更显得雄峻奇险。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3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但由于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节令特色: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夏季凉爽,7月平均气温21.9℃。江湖水气郁结,云海弥漫,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受庐山气候特征影响,其植被和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庐山植被丰富,生长植物3000多种,从上到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针叶林。且竹林、灌丛、草地等类型发育完全,植被演替规律典型。从江边湖滨到庐山山顶,发育有红壤、黄壤与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等。本次实习总计8天9.12认识庐山植被,了解庐山概况以及仪器使用9.13牯牛背—如琴湖—花径—锦绣谷—仙人洞—御碑亭9.14牯牛背—汉口峡—大月山水库—庐山植物园—含鄱口9.15牯牛背—如琴湖—花径—锦绣谷—仙人洞—御碑亭—圆佛殿—大天池—龙首崖—悬索桥—庐山一级电站—电站大坝—乌龙潭、黄龙潭—芦林大桥—毛泽东诗词碑园9.16牯牛背—五老峰—三叠泉9.17专业实习9.18星子县秀峰9.19沙山—鄱阳湖盆地—观音桥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4二、地质地貌与水文(一)地质基础庐山地处扬子地块与大别山地块交接带的边缘地带,同时也深受北东向郯庐断裂和北西向襄樊—广济断裂构造的影响,导致庐山地区在漫长的地质构造时期都有较大的活动性,在构造过程中,岩浆活动强烈,区域变质岩常伴随着流体相物质的大量渗透、注入、重结晶和混合交代等复杂的变质过程,从而使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发生深刻的改变,混合岩化作用明显。庐山地层及分布地层单位及代号岩性分布第四系Q全新统Q4黄色砂砾、黄褐色粉砂亚黏土、灰黑色淤泥庐山山下江湖、现代河谷晚更新统Q3上部:棕黄色亚黏土下部:棕黄色土巨砾层庐山山上中更新统Q2网纹红土——砂砾层山上:大较场、王家坡、西谷、山下早更新统Q1浅棕黄色、棕红、灰白色砂砾、砂层、灰白色砂质土层山下白垩系K南雄组砂岩、砂砾岩、砾岩山下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5侏罗系J辉长岩、花岗岩二叠系P栖霞组、茅口组石灰岩山下石炭系C黄龙组、船山组石灰岩山下泥盆系D上统五通组砂岩、砂砾岩山下志留系S上统西坑组中统殿背组、桥头组、夏家桥组下统梨树窝组砂质页岩、页岩、长石石英砂岩山下奥陶系O中统汤山组下统仑山组白云质灰岩石灰岩山下寒武系Є上统乐观组中上统杨柳岗组下统王音铺组泥质灰岩、白云岩炭质页震旦系Z上统西峰寺组石灰岩、硅质岩、矽质岩东谷(中谷)、莲谷、牯峡、女儿城、玉屏峰、西谷、大较场、小天池、五老峰、大月山、虎背岭、大林峰冰碛岩组冰碛砾岩、凝灰质砂岩、页岩下统南沱组上部:长石石英砂岩、凝灰岩中部:石英砂岩、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本层又分两层:大校场层、女儿城层下部:石英粗砂岩前震旦系A双桥山群片岩、片麻岩、板岩、混合岩九奇峰—仰天坪线南庐山是一个北东—南西向伸展的地垒式的褶皱断块山,两侧分别是九江凹陷、鄱阳凹陷。庐山整个山体呈肾状,东北至西南长约25km,西北至东南约10km,面积约250km2,周长约70km。山体四周是悬崖峭壁,成为一座相对高度达1200—1400m的中山地貌。从大地构造方面看,庐山位于准阳山字型构造弧顶东侧,庐山的南部为江南古陆(花岗岩),在南北向强大的挤压下,庐山地区产生了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向两组断裂及一系列褶皱构造,尤其是断裂构造对庐山的地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6貌发育影响深刻,庐山山体即是沿北东—南西向的温泉正断层和莲花洞正断层抬升而成的。庐山的山体发育要追溯到距今约10亿年前的前震旦纪时期,早起准地台比较稳定,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在沉降过程中陆续发生过几次的上升,前震旦纪时期,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之后下沉,到晚奥陶世继续上升之后又下沉,再到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继续上升(加里东运动),到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再次下沉。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发展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一直到第三纪历史地区又发生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大量断裂构造演变成山峰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在周围地势下沉之时,山体则相对上升,受到剥蚀,低洼盆地区域逐步发育成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在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以及西南方向递减,所以庐山诸峰之中也同样以中南部的汉阳峰为最高。庐山地区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形迹清晰,主要有北东、北北东、北西向构造。在隆—滑构造形成的前期,受印支运动的影响,使庐山地区三叠纪以前的地层发生挤压褶皱,形成了庐山山体的三背两向褶皱构造以及山体外围的一些褶皱构造。其中较为典型的有:1、虎背岭—大马颈倒转背斜,呈北东—南西走向延伸,为近线型背斜,轴面倾向南东,北西翼在月弓堑—虎背岭一带被断裂错断。2、大月山背斜,北东走向,为近线型倾斜背斜。3、五老峰背斜,北东走向,为近线型背斜,由于其东南侧已被长期侵蚀剥蚀掉,如今是保留了西北一侧,而东北端则被温泉断裂断开4、东谷—王家坡向斜,呈45°延伸,为线型向斜,其中部日照峰一带受断层影响而被抬升翘起。5、青莲寺向斜,北东走向,近线型向斜,连同上述四个褶皱组成庐山复式褶皱。随后庐山南麓以玉京山——东牯山为中心发育了庐山隆—滑构造体系。该构造体系呈北东—北北东向宽缓卵形穹隆状,是印支造山期收缩体制下形成的复背斜构造基础上的延伸构造。在构造过程中,花岗片麻岩、片岩、变粒岩、石英岩等卷入岩层,随着燕山期玉京山花岗岩原始岩浆的上涌,在地壳中深层次发生构造隆起,中浅层次岩层由于重力失稳发生均衡调整而向外围滑脱,从而使处于地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7壳中深层次的星子岩群和观音桥片麻岩套被拆离拖拉至地表。受燕山期左行走滑剪切构造影响,东南部结合面被海会—玉京山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破坏缺失,西北部接合面自黄岭至阮家棚到海会呈北西—北东走向,延长约16公里,为凹向东至凹向南东的弧形正断层,该断层叠加于顺层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带之上,将内核与外核两个不同构造变形层分开,造成了古元古代星子岩群与中、新元古代浅变质岩系的分界。由于断裂带具有韧脆性断裂带特点,在其发育过程中构造变形显著,可见挤压片理化和砾石的拉伸压扁现象,并发育强烈的拉伸线理,总体显示向西或北西西方向运动。其外壳则由中元古代双桥山群及上覆的沉积盖层岩石组成,在结合面西部广泛分布,这套层状岩石虽然被印支造山期收缩变形及造山期后伸展变形改造,但仍保留了前印支造山期的构造形迹,形成了独具特征的多层滑脱构造形迹群。除了隆起—滑脱构造,以及褶皱构造,庐山地区还有一种显著的地质构造方式就是断裂构造,由于受到印支运动以及气候的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等的影响,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当作用力超过岩石本身的抗压强度时就会在岩石的薄弱地带发生破裂。例如温泉断裂就是庐山地区较有代表性的一处断裂构造。温泉断裂属于正断层,近北东走向,呈弧形,断裂带内具硅化,岩浆侵入到断裂带内,于是发育成断层崖、断层谷。(二)地貌形态庐山地区的地貌类型多样,成因复杂,地貌景观特征呈现多样化,广布湖泊、河流、峰峦、坡地,第四纪冰川的地貌特征十分明显,被称为“世界地质公园”。1.构造地貌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8庐山山体的构造地貌是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总体上为次生构造地貌。庐山由构造所形成的山脊和谷地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依次是:五老峰(背斜山)—青莲寺(向斜谷)—大月山(背斜山)—东谷(向斜谷)—牯牛岭(次成山)—西谷(次成谷)—虎背岭(单斜山)。按照构造地貌
本文标题:庐山 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33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