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公平分配政策分析-刘畅
财政转移支付与中国地区间财力均等化分析一、财政均等化分析模型的三个假设二、对我国地区间财力差异适度性的检验(2008年与2005年)三、我国地区间财力均等化分配模型的测算四、应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分析转移支付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五、政策建议一、财政均等化分析模型的三个假设1、基于各地区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的基本假设。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地域广阔,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公共支出成本的差异也较大,仅仅通过对人均财力和影响人均财力因素的测算,很难反映各地公共支出成本方面的差异,无法在中国实现有效的均衡。所以在一下分析中引入人均财政收入指数(本文中财政收入均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财力=财政收入+财政转移支付)、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人均财力指数的概念。即:人均财政收入指数=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公共支出成本;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人均财政转移支付/人均公共支出成本;人均财力指数=人均财力/人均公共支出成本。以这些指数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依据来消除各地公共支出成本差异,这样的测算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更能反映各地区财政保障能力。假设各地人均公共支出成本=各地标准财政支出/各地总人口。2、基于公平原则的基本假设,人均财政收入指数与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呈负相关。一般来说人均财政收入能力指数低的地区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应该较高,确保贫困地区财政能够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确保最不发达地区的人均财力指数大于1,也就是人均财力大于人均公共支出成本。用公式表示为Yn=aXn+b,其中,Xn表示各地区人均财政收入指数,Yn表示各地区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由于Xn与Yn负相关,可知a0。3.基于效率原则的基本假设,人均财政收入能力指数与人均财力指数呈正相关(人均财力指数=人均财政收入指数+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用公式表示为Zn=Xn+Yn=Xn+aXn+b=(a+1)Xn+b,其中Zn表示人均财力指数,Xn表示人均财政收入指数。由于Xn与Zn正相关,可知a+10,即a-1。按照以上基本假设,我们可以根据以下7个公式来构建中国地区间财力均等化的模型:•Yn=aXn+b(1)•Zn=(a+1)Xn+b(2)•Zn=Xn+Yn(3)Y1p1c1D+Y2p2c2D+,+YnpncnD=m(4)•-1a0(5)•CORRELXn,Yn)-0.8(6)•CORREL(Xn,Zn)0.8(7)•其中:Xn表示各地区人均财政收入指数,Yn表示各地区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Zn表示各地区人均财力指数,Pn表示各地区的总人口,m表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总额,cn表示各地区公共支出成本,其中:D=m/(Y1p1c1+Y2p2c2+,+Ynpncn)。D是测算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因子。二、对我国地区间财力差异适度性的检验(2008年与2005年)(一)对公平原则的检验:人均财政收入指数与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的相关性分析根据2008年中国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和人均财政收入指数做回归分析,可以得到:Y=-0.9883X+1.0084(-58.5675)(107.9079)R2=0.991616F=3430.152说明人均财政收入指数对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拟合优度较高,说明中国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一定程度上满足公平原则。00.5100.51XVariable1LineFitPlotXVariable1YY预测Y图12008年中国各省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与人均财政收入指数的相关性分析(二)对效率原则的检验:人均财政收入指数与人均财力指数的相关性分析根据2008年中国各地区人均财力指数和人均财政收入指数做回归分析,可以得到:Z=0.01174X+1.008394t=(0.695762)(107.9079)R2=0.016419F=0.484085说明人均财政收入指数对人均财力指数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而且拟合优度较低,说明中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没有很好地体现效率原则。0.9511.051.100.51XVariable1LineFitPlotXVariable1YY预测Y图22008年中国各省人均财力指数与人均财政收入指数的相关性分析2005年的数据分析(一)对公平原则的检测根据2005年中国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和人均财政收入指数做回归分析,可以得到:Y=-0.0849X+1.0093t=(15.592662)(-1.890895)R2=0.1096F=3.575483说明人均财政收入指数对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而且拟合优度较低,说明中国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一定程度上有违公平原则。•表12005年中国各地区人均财政收入指数、财政转移支付指数、财力指数的比较•地区人均财政收入指数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人均财力指数•数量排名数量排名数量排名•上海4.62511.14655.7721•北京2.98120.641283.6232•浙江2.58530.745263.333•广东2.48140.67273.1514•江苏2.08650.63292.7155•天津1.58360.753252.3376•山东1.39970.6301.9997•福建1.36380.58311.9438•辽宁1.07290.833191.90511•山西0.967100.843171.8113•重庆0.941110.975111.91610•河北0.817120.762241.57921•内蒙古0.771131.14641.9179•云南0.74141.03291.77215•广西0.703150.887141.5919•河南0.694160.772231.46628•海南0.679170.861151.5422•湖南0.662180.844161.50724•陕西0.66190.927131.58820•四川0.659200.841181.525•安徽0.652210.782221.43431•湖北0.647220.8211.44729•江西0.619230.822201.44130•黑龙江0.579240.938121.51723•新疆0.576251.09761.67317•贵州0.574261.04781.62118•宁夏0.495271.27831.77314•吉林0.491280.988101.47927•甘肃0.426291.0771.49626•青海0.306301.37621.68216•西藏0.108311.71811.82612(二)对效率原则的检验:根据2005年中国各地区人均财力指数和人均财政收入指数做回归分析,可以得到:Z=0.9152X+1.0093t=(15.58854)(20.35871)R2=0.934608F=414.4771说明人均财政收入指数对人均财力指数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复相关系数较大,a+1为正数,说明中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较好地体现了效率原则。三、我国地区间财力均等化分配模型的测算按照2005年中国各省人均财政收入指数的高低,对各省做一个降序排列,令X1、X2、X3、,、X31分别为相应省份的人均财政收入指数,令Y1、Y2、Y3、,、Y31分别为相应省份的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由于:•Yn=aXn+b•Yn-1=aXn-1+b两式相减可得•Yn=Yn-1+a(Xn-Xn-1)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可得:•Yn=Y1+a(Xn-X1)那么我们可以分别求得Y2、Y3,Y31,即:•Y2=Y1+a(X2-X1)•Y3=Y1+a(X3-X1)•▪•Y31=Y1+a(X31-X1)表22005年中国地区间财力均等化测算表将上面30个式子代入Y1p1c1D+Y2p2c2D+,+YnpncnD=m,由于-1a0,令a=-0.2,由于式中还存在Y1和D两个变量,我们根据试值的办法,计算得出各地区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和人均财力指数情况,此时的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和人均财政收入指数完全负相关(相关系数为-1),人均财力指数和人均财政收入指数完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1),充分体现了公平和效率的原则(见图3、图4)。图32005年中国各地区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模拟)与人均财政收入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图42005年中国各地区人均财力指数(模拟)与人均财政收入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32005年中国地区间财力均等化分配的模拟结果(a=-0.2)•地区人均财政收入指数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人均财力指数财政转移•数量排名数量排名数量排名支付差异•上海4.62510.15314.781-86.91%•北京2.98120.479303.462-25.35%•浙江2.58530.558293.143-25.13%•广东2.48140.579283.064-13.64%•江苏2.08650.658272.7454.44%•天津1.58360.758262.3460.68%•山东1.39970.795252.19732.60%•福建1.36380.802242.17838.37%•辽宁1.07290.861231.9393.27%•山西0.967100.882221.85104.61%•重庆0.941110.887211.8311-9.06%•河北0.817120.912201.731219.68%•内蒙古0.771130.921191.6913-19.68%•云南0.74140.927181.6714-10.21%•广西0.703150.934171.64155.38%•河南0.694160.936161.631621.22%•海南0.679170.939151.62179.12%•湖南0.662180.943141.61811.63%•陕西0.66190.943131.6191.67%•四川0.659200.943121.62012.16%•安徽0.652210.945111.62120.79%•湖北0.647220.946101.592218.16%•江西0.619230.95191.572315.65%•黑龙江0.57940.95981.54242.24%•新疆0.576250.9671.5425-12.52%•贵州0.574260.9661.5326-8.31%•宁夏0.495270.97651.4727-23.62%•吉林0.491280.97741.4728-1.12%•甘肃0.426290.9931.4229-7.50%•青海0.306301.01421.3230-26.34%•西藏0.108311.05311.1631-38.67%表42005年中国地区间财力均等化分配的模拟结果(不同的a)根据上述原理,我们分别计算a=-0.10、-0.30、-0.40、-0.50、-0.60、-0.70、-0.80、-0.90时的财政转移支付情况(见表5),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a值的减小,人均财力指数的加权变异系数越来越小,越来越趋向于公平的目标;随着a值的减小,上海等一些发达地区的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越来越小,可能为负数,即这些发达地区必须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横向均等化转移支付资金,否则难以实现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目标;随着a值的减小,财政转移支付效果越来越显著(财政转移支付效果=[人均财政收入指数的变异系数-人均财力指数的变异系数]/人均财政收入指数的变异系数),由53.58%增加到99.34%。四、应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分析转移支付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从全国来讲,转移支付如果能够达到绝对公平和最高效率则是最理想的。从数学角度就是多目标优化问题:maxy1=f1(x1,x2,,,xn)•maxy2=f2(x1,x2,,,xn)•但是,公平和效率只是相对的,绝对的公平和最高效率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我们必须考虑这两个目标在转移支付中所占的比重问题,设K1(t),K2(t),分别为某一年公平的效用y1和效率的效用y2的权重,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与时间相关的参数优化问题,在某一个阶段K1(t),i=1,2,可以看为待定的常数,因此,转移支付的效
本文标题:公平分配政策分析-刘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52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