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郎溪县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郎溪县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2012-05-18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郎溪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打造皖江示范区排头兵,实现率先崛起、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郎溪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全力承接产业转移,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势态良好,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基础与形势(一)有利条件1、基本县情。郎溪位于皖东南,属沿江平原与皖南低山丘陵交接地带。全县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总人口34万。境内有上海白茅岭农场、农垦十字铺茶场两座国有农场;主要地貌特征为丘陵地带,其中东南部等主体区域大部分为丘岗荒地,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邻苏近浙的区位优势明显,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日益紧密。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科技进步县、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最具投资潜力城市(县),“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2、县域经济发展态势强劲。2008-2010年连续三年荣获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进入“十二五”,明确提出“力争跻身全省县域发展第一方阵”目标。2011年,县域经济继续呈现大招商、大开发、大建设、大提升的良好势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亿元,增长17%;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8亿元,增长60.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57亿元,增长57.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1.4亿元,增长6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6亿元,增长30.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1亿元,增长40.9%。3、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日趋完善。318国道、214省道、G50高速、宣杭铁路穿境而过,距南京禄口机场仅40分钟车程,扬绩高速溧广段、芜申运河郎溪段即将开工建设,商合杭客运专线在我县设站已经部省会谈确定,连接我县郎溪经济开发区、县城区、十字经济开发区的“快速通道”正在加快建设,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境内南漪湖为全省第二大淡水湖,新老郎川河、钟桥河水量充沛,水资源供给充足。被省供电公司列为全省电网建设全力服务承接产业转移三个试点县之一,电力保障更加有力。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科技、文化、广电、卫生等各项事业取得较大进步。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率显著提高。认真实施各项民生工程,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村镇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5、承接产业转移卓有成效。皖江示范区规划实施以来,我县依托这一品牌效应坚持“高端承接、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快速突破”,承接产业转移高潮迭起,客商蜂拥而至、项目扎堆而来,无锡工业园、经都产业基地、常州工业园等一批产业集群相继落户。特别是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的做法和成效,引起了省委、省政府和长三角核心城市的高度关注和有力支持,被外界誉为“郎溪现象”。我县两个省级开发区被评为“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开发区100强”。(二)压力和挑战尽管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体现在:1、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要素资源矛盾突出。市场对农业、农村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亟待调整,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发展的制度建设任务艰巨。特别是随着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园区经济加快发展,人才、技术、土地、资本、电力等生产要素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同时,由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经济发展面临着绿色增长和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2、规划的引领控制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空间布局和管控需要加强。一些集镇、农村布局散乱、建设无序的现象大量存在;农业污染源面广量大,环境生态功能系统急需保护和修复。同时,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初级阶段,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既增加了扩大城市建设空间的要求,也带来了农村居住用地闲置等问题,优化城乡空间结构面临许多新课题。为此,科学谋划发展方向、统筹县域空间资源、协调各种发展关系、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3、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需要产业体系作为支撑。目前,我县工业发展仍然面临着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层次不高、产业配套不足等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仍是低基数上的高增长、低基础上的快发展、低水平上的惠民生。因此,“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事业要迈上新台阶,迫切需要进一步扩张经济总量、完善产业配套,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4、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够协调,社会和谐压力依然存在。随着我县城镇化快速发展,社会加速转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渐增多,农村社会事业仍不发达,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数量不足,质量和效率不高,社会和谐发展面临的压力增大。主要表现在城乡间公共服务不均等,城乡间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偏大等方面。农业规模经营比重不大,服务业发展不快;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发展的制度建设任务艰巨。特别是农民增收仍然不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压力很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功能亟待增强。总的来看,我县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既要满足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经济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土地空间的巨大需求,又要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而保护耕地,还要为保障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应对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保护并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为此,我们一定要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危机意识,立足县情,着眼全局,抢抓机遇,创新机制,破解难题,努力实现郎溪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二、路径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化同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以实施“改革创新突破年”活动为抓手,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通过城乡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新途径,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新的强大动力。(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而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坚持制度创新。始终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个环节,率先在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3、坚持尊重实践。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只要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经验,有利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创新做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动实践,都鼓励支持、放手放开、先行先试。4、坚持统筹兼顾。加强改革试点工作的整体设计和系统安排,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把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改革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统一协调改革进程,统筹制定改革政策,体现改革的坚定性、开创性和可操作性。5、坚持规划先行。健全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功能互补、有机协调的规划体系。以城乡一体化规划为统揽,根据自然条件、现实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快修编各类专项规划,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体系。(三)主要目标1、总体要求。按照省政府常务会议提出的“直面难点,积极探索;把握方向,规划运作;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总体要求,通过改革增强城镇带动能力,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加快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积极推进农村产权、户籍、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各项改革,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实现城乡在规划管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的一体化,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好经验。2、主要指标。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50%以上;农村形成以中心村、集中居住区为主体的空间格局;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万元,财政收入突破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0%、95%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四)实施步骤分三个阶段实施:2011年为第一阶段。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营造氛围。研究制定推进改革的总体方案和专项工作方案。2012年为第二阶段。成立领导机构,开展先行试点工作,逐步推开各项改革,创新各项政策举措,初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制度。2013-2015年为第三阶段。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健全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机制和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三、任务与重点(一)建设产业高地,突出产业特色。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强力推进产业承接,壮大提升主导产业,引进培育新兴产业,引导企业集聚发展、集群做大,大力实施超百亿产业、超百亿园区“双百亿元”计划,努力打造初具特色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基地。1、提升发展五大主导产业。一是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特种设备制造业发展。鼓励电梯、汽车配件等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拓宽装备制造业发展领域,大力实施“1581”工程,引导产业向先进装备制造业、大型成套装备业方向发展,努力打造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特种设备制造基地和产业集群。二是大力发展电力电子产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动力源、安徽一变等骨干企业加快建设,尽快做大做强,重点发展新型电力电子元(器)件,努力推进电力电子产品规模化、集聚化生产,打造电力电子产业集群。三是提升发展金属压延业。重点发展电线电缆、铜基材料等深加工项目,着力向上下延伸铜加工产业链条,打造金属压延产业集群,做响长三角地区新兴金属原材料加工基地的品牌。四是加快发展轻工纺织业。加快经都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集聚发展纺织、辅料、配件生产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加强箱包、玩具等产业发展,着力培育自主品牌。五是积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重点发展黄酒产业,打造中国徽派黄酒生产基地。引导整合现有茶加工企业,加强品牌开发,提升“中国绿茶之乡”知名度。充分利用艾草规模化种植优势,扶持发展艾系列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国内知名的艾系列产品加工基地。整合沿南漪湖乡镇水禽产品资源,加快壮大水禽加工企业规模,打造特色水禽品牌。2、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跟踪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结合郎溪经济开发区二期高新区创建,创造条件引进集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扶持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节能环保产业。紧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对接发达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积极承接LED节能、余热利用类节能环保设备、水、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等设备生产企业,力争实现节能环保产业新突破。二是新能源产业。紧跟新能源产业发展步伐,积极引进风电项目,加快开发沿南漪湖风能资源。在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燃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等项目上加快承接合作步伐,力争形成新兴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三是新材料产业。密切跟踪国内外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承接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力争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取得突破。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根据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一村一品”示范工程。重点发展粮油、茶叶、畜禽、水产品、蔬菜等五大农产品加工业
本文标题:郎溪县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6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