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003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第三章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学
第三章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学本章拟重点介绍麦金太尔对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理论的重构,这是他美德伦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介绍的基础上,我们拟深入讨论他的理论所预设的几个重要的伦理学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凡是现实的是否即为合理的,分析哲学研究方法是否一无是处,道德(包括美德)的终极权威究竟系于什么等。我们希望我们的讨论有助于澄清国内学界关于相关问题的模糊认识,深入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索。麦金太尔在批判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基础上,试图提出自己的美德伦理学理论,以取代西方主流的道德理论。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但试图用实践和传统的概念来取代其生物学意义上的目的。亚里士多德通过人的本质是追求至善,又通过至善来定义何为美德。麦金太尔则是通过他的“实践”的概念,对诸美德的本质进行了目的论的或功能性的界定,并最终通过对传统的解释,从目的论的意义上对美德的本质进行了阐释。第一节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目的论如上一章所述,麦金太尔在对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进行批判时,阐明了他对伦理学研究的基本看法,即伦理学的研究离不开某种目的的设定。然而,在麦金太尔看来,启蒙时期以来的西方道德哲学家试图为伦理学的研究寻求理性目的的努力全都失败了,我们只能在尼采和亚里士多德之间进行选择。尼采在瓦解了启蒙思想家的种种努力之后,试图让英雄般的意志或某种贵族的意志取代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以某种巨人、英雄般的意志行为使我们自己成为自治的道德主体”1,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构建和发明一种有关善的东西的新清单和法则,以为伦理学确立新的目的。然而,麦金太尔认为“假如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观点——或者某种非常类似于此的东西——能站得住脚,那么尼采的整个事业就会毫无意义。”2因此,在尼采和亚里士多德之间,我们只能选择亚里士多德,只能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寻求灵感,回到古典的传统。3麦金太尔还认为,道德的功能就是使我们过上美好的生活,为了摆脱当代道德争论的无序状态,如果我们将注意力放在怎样过一种美好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放在行动的正确性上,我们也许更能达成一致。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以及古典的传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德概念的资源。因此,他认为要想避免近现代西方道德的无序状态,我们也只能回到亚里士多德。在《追寻美德》中,麦金太尔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但试图用实践和传统的概念来取代其生物学意义上的目的。亚里士多德通过人的本质是追求1AfterVirtue,p.114;参见《追寻美德》,第43页。2AfterVirtue,p.117;《追寻美德》,第48页。3参见AfterVirtue,p.118-119;《追寻美德》,第49-51页。至善,又通过至善来定义何为美德。麦金太尔则是通过他的“实践”概念,对诸美德的本质进行了目的论或功能性的界定,并最终通过对传统的解释,从目的论的意义上对美德的本质进行了阐释。《追寻美德》在发表之时,被视为是一部世俗的伦理学著作,人们的评价也是根据其逻辑的一致性和公认的历史和科学的证据。在发表《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之时,麦金太尔自陈是一位托马斯主义的哲学家。在《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中,他开始对自己的托马斯主义哲学进行辩护,他认为这一辩护是属于教皇利奥十三世的教皇通谕《永恒之父》所号召的基督教哲学革新事业的一部分4,他声称他皈依托马斯主义的传统。5他在他的《第一原则,终极目的和当代哲学问题》中,对他的托马斯主义立场做了更为明确的表达。6在2007年《追寻美德》一书再版前言中,麦金太尔解释他为何会变成一个托马斯主义者,因为他需要为他的美德理论提供一个形而上学的基础。他按照圣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中的思想(主要是《神学大全》第五题中的思想7),对自己的学说(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理性和道德学说)重新进行了解释。8克拉克(W.NorrisClarke)将麦金太尔的托马斯主义的立场描述为“一种亚里士多德哲学所规定的柏拉图哲学”。9第二节美德的本质与“实践”麦金太尔对当代西方道德争论的评价之一就是认为这些争论脱离历史,10为了避免和历史脱节,他力图通过考察历史上的五种不同的美德概念(即荷马、亚里士多德、简·奥斯汀和富兰克林等人著作中的美德目录和《新约全书》中的美德目录所体现的美德概念),来寻求对美德本质的界定。麦金太尔列举这五种不同的美德目录是想说明美德的概念依赖于不同时期的文化传统。在荷马史诗中,美德是一种由行为者所处的社会角色所要求的品质,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美德必须是那些使行为者能够在战斗和竞技中获胜的品质。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诸美德之附系于人不是因为其所占据的社会角色,而是因为人本身。正是作为一物种的人的telos(目的)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类品质是美德。”11这一自然的目的就是所谓至善或幸福(人发展的巅峰状态),亦即行为的最终4教皇通谕《永恒之父》颁布于1879年8月,目的是为了帮助和推进日益陷入世俗哲学陷阱、声誉日下的基督教哲学的复兴,号召重返中世纪经院哲学,特别是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即托马斯主义,强调信仰和哲学(理性)可以在托马斯哲学的基础上和谐一致。5参见ChristopherStephenLutz,TraditionintheEthicsofAlasdairMacintyre:Relativism,Thomism,andPhilosophy,Lanham,Maryland:LexingtonBooks,2004,p.113。6参见MacIntyre,FirstPrinciples,FinalEndsandContemporaryPhilosophicalIssues,TheannualAquinasLecture,MarquetteUniversityPress,1990。该文重印于TheMacIntyreReader,ed.KelvinKnight,NotreDame,IN:UniversityofNotreDamePress,1998,pp.171-201。7参见St.ThomasAquinas,TheSummaTheologica,translatedbyFathersoftheEnglishDominicanProvince,BenzigerBros.edition,1947,question5;圣多玛斯·阿奎那:《神学大全》,第一册,中华道明会/碧岳学社联合出版,2008年,第59-72页。8参见AfterVirtue,2007,“Prologue,”pp.x-xi。9参见W.NorrisClarke,S.J.,“TheMeaningofParticipationinSt.Thomas,”ExplorationsinMetaphysics:Being-God-Person,NotreDame,Ind.:UniversityofNotreDamePress,1994,p.98。原文最初发表在ProceedingsoftheAmericanCatholicPhilosophicalAssociation26(1952):pp.357-368。10参见AfterVirtue,p.11;《追寻美德》,第13页。11AfterVirtue,p.184;《追寻美德》,第233页。目的。然而,这样解释美德就等于将美德解释为某种实现至善或幸福的手段,如此,美德概念就极可能成为依附于非美德概念的派生的概念,建立在这种派生意义上的美德概念的美德伦理学就有可能失去理论上的独立性。麦金太尔显然意识到这样一种潜在的诘难,他提出了实现目的的内在手段和外在手段的区别。所谓外在手段是通常意义上的手段,即手段与目的不同,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工具,或者说前者的价值仅在于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工具或手段。而目的的内在手段则不同,手段本身即是目的的一部分。麦金太尔说:“称某一手段对于某一既定目的是内在的,是说如果脱离对该手段的表征就不可能充分地描述该目的。”12尽管亚里士多德本人并没有意识到内在手段和外在手段的区别,但我们应当按照内在手段的含义去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目的论的解释,如此,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践行美德本身就是人的美好生活[至善的一种形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13也就是说,美德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新约》中的美德概念依然延续了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的思想,但目的则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善,按照《新约》的思想,美德是实现这种超自然的善的品质,亦即实现超自然善的手段,麦金太尔认为这种手段也是内在意义上的手段,即具备这样品质的行为者才能与来世的王国合一。富兰克林的美德理论与以上理论都不同,它虽然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但却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目的论,按照这种目的论的美德伦理学,美德是实现幸福的品质,这种幸福被理解为在尘世中和天国里所获得的成功与繁荣,这种意义上的美德本质上是一种外在的手段。简·奥斯汀的美德理论则属于另一种类型,一种既包含荷马因素,也包含亚里士多德思想和基督教精神的混合物。麦金太尔认为她的理论的重要性就在于使我们认识到“把各种乍看之下迥然不同的美德理论结合起来是可能的。”14麦金太尔最后总结道:“这样,我们至少遇到了三种非常不同的美德概念:美德是一种使个人能够履行其社会角色的品质(荷马);美德是一种使个人能够趋向于实现人所特有的目的的品质,无论这目的是自然的抑或超自然的(亚里士多德、《新约》、阿奎那);美德是一种有利于获得尘世或天国的成功的品质(富兰克林)。”15麦金太尔试图寻找某种可以涵盖这些不同的美德概念的核心的概念,即美德的本质。他说:“我们能否从这些竞争的、多样的主张中清理出一种统一的、核心的美德概念,对于这一概念,我们能够给出一种比迄今为止所有其他解释都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我将力图证明,我们事实上能够发现这样一种核心概念,并且最终为那个我己书就其历史的传统提供一种概念的统一性。它确实将使我们能够以一种明晰的方式,从有关美德的诸多信念中区分出哪些是真正属于这一传统的,哪些不是。”16麦金太尔寻求美德概念定义的方法本质上是经验概括的、描述性的,这与我们通常对美德带有评价性的定义大为不同。这也使得他的美德概念是复杂的、历史的和多层面的。他说:“假如我们想理解这个核心的美德概念,那么在这个概念的逻辑发展中,至少有三个阶段必须依次逐一认明,而且所有这三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概念背景。第一阶段要求一种有关我所谓的‘实践’的背景解说,第二阶段要求一种有关我已经描述过的个人生活的叙事秩序的背景解说,而第三阶段则要求对‘是什么构成了一个道德、传统’的问题给予比我迄今12AfterVirtue,p.184;参见《追寻美德》,第233页。13AfterVirtue,p.184;参见《追寻美德》,第233页。14AfterVirtue,p.185;《追寻美德》,第234页。15AfterVirtue,p.185;参见《追寻美德》,第235页。16AfterVirtue,p.186;参见《追寻美德》,第236页。为止所作的更为充实的解说。每一个较后的阶段都以前一阶段为先决条件,反之则不然。每一个较前的阶段不仅被后一阶段所修正、根据后一阶段而被重新解释,而且为后一阶段提供本质性的要素。”17为了理解这段话,我们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美德”主要指人内心的一种心理倾向(disposition)或品质,但并非任何心理倾向或品质都是美德,比如,不诚实是一种心理倾向,但不是美德。第二,如何界定美德?我们需要提出一种标准。麦金太尔所说的“实践”、“个人生活的叙事秩序”和“传统”就是为了美德概念的界定提出一种目的性的标准,美德的功能就是实现这些概念中所包含的目的。因此,麦金太尔对美德概念的解释本质上是一种在既定目的的前提下对美德的功能性的描述。麦金太尔对美德给出了一个初步的定义:“美德是一种后天习得的人类品质,拥有和践行这种品质往往使我们能够获得那些实践的内在利益,而缺少这种品质则会实际上妨碍我们获得任何这样的利益。”18为了理解他的美德定义,我们需要了解何为麦金太尔所说的“实践”和“实践的内在利益”。关于“实践”,麦金太尔说:“我想用‘实践’来意指任何连贯复杂的、社会所确立的人类合作的活动形式,通
本文标题:003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第三章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64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