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0168《美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10168《美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美学概论》是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美学一词的出现已经有几百年,对美学的研究汗牛充栋,但至今却依然无法给美学一个确切的定义。尽管如此,并不妨碍我们学习美学,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人生。教学内容包括美学基本原理、中国古典美学、西方古典美学、现代西方美学四编。既介绍美学的基本理论,又简要介绍中西方美学的概况,择其要而言之。本课程是美学原理与美学史的合成品,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把原理与历史实践相结合,相参照,从而加深对于美学的理解。该课程的考试题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闭卷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题第1、2题7分,第3、4题8分,共30分题型二:问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题型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25分二、本考试指导使用说明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3学期6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中未给出答案的部分请参考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三、知识点第一讲美的本质掌握历史上对美的本质的不同探讨角度及定义。了解对美的本质的几种不同的探讨角度。了解美具有的美学特征。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显现。**美的本质西方美学史上几种主要的美的本质论:一是从客体对象自然属性上探讨美的本质,即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事物的某些自然属性或外在感性的形式因素。二是从审美主体意识领域来探讨美的本质。举个简单的例子,说一朵花美,是因为人认为它美,完全是由人的主观意识来决定的。当然这样笼统地概括并不准确。古希腊哲学家从客观的精神实体中探讨美的本质,18世纪英国美学家休漠从审美主体的主观精神方面来探索美的根源。19世纪末叶,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从直觉主义哲学观出发,认为直觉即表现,美是直觉,也就是表现。三是从主客体的关系上探讨美的本质。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狄德罗在西方美学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美在主客体之间。20世纪,不少西方美学家们主张美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中。只有客体对象中的潜在的美与主体的审美需要相结合,成为主体的审美对象,这种潜在的美才能成为现实的美。四是从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结合上来探讨美的本质。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2活”的著名论断。“美是生活”的论断,是他直接针对黑格尔及其门徒菲希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唯心主义美学观。他说:“美是生活”,“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其—,“美是生活”是该定义的核心。这一论断,把美的根源植于现实生活中,肯定了美和美的其它范畴的客观性和社会性。所以他一再指出:“生活本身就是美”,“生活就是美的本质”,“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心所宝贵的东西”,在他看来,美是活生生的客观社会事物,是多采多姿的客体对象.美决不是“观念与形象的完全融合”,而美的观念只能是美的客体对象在主体头脑中的反映。其二,所谓“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就是美的”,则进一步界定了美是生活的范围,即一种理想的生活。在他看来,处于不同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人,对“应当如此的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差别只在对美的理解上;这种分歧的原因完全在于这一点:普通人和社会上层阶级成员对生活与幸福的理解不一致,”其三,所谓“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其含义是说客观世界中的自然事物之美,是对人类生活的一种暗示。例如动物的美,人们喜爱哺乳动物圆润的身体,奔腾的马,是由于它和人类的生活有某种联系。人们所以认为灰雁不美,因为它的羽毛是凋萎的、褪色的,使人联想起人的病态或生命力的衰败。五是马克思主义美的本质论。**人的主体性本质是如何“对象化”的人的主体性本质的“对象化”。“对象化”活动的全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审美意义。现分析如下:其一,“对象化”活动的第一环节,是“改造无机的自然界”,把自然过程引入符合人类目的利益的形式轨道,从而,为人类自己的理想愿望“创造一个对象世界。”这是不属于自己的自然规定性,而属于一个超自然规定性的“类”,并对此有自觉意识的有力证明。其二,“对象化”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对对象世界的改造。”这不同于“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而是人对自己实践活动的“历史成果”的继续改造。这个“对象世界”,曾经作为一个美的理想,以观念形态存在于人类的表象中,鼓舞着人类把它付诸实现。而一旦它由理想变为现实,人类就看出它的历史局限,看出它与自己心中的理想境界尚有相当遥远的距离。于是,人类又萌生新的理想表象,以此作为新的审美尺度,并按照它来改造旧的对象世界。其三,“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作为人的“对象化”活动的两大环节,以不同的方式共同证明:人所属于的那个“类”,具有“自由自觉”追求自己理想表象的本质特性。透过人类对象化活动的每一崭新成果形态,我们恰好可以窥见凝聚其中的人类活动所放射出的理想光辉。这是发自人的本质之主体性方面的光辉。人类以对象世界为中介而直观自己“类的特性”这一活动的审美意义,在此也就得到了说明。综上所述,“美”是人的本质的主体性方面透过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现实成果而放射出的理想光辉。现实历史成果本身并不是“美”,但它可能成为人类藉以透视自己“理想本质”的现实历史中介,从而,可能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现实历史成果究竟能否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取决于人们是否把它当作“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来阅读。这种阅读的实质就是:人透过自己的客体性成果而发现了造成这—客体性成果的主体性前提(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一旦作为审美对象,现实历史成果就会对于培养训练人类直观自己理想本质的感性能力.起到不可低估的历史中3介作用——这是需要附带指出的最后一点。**美的特征:1、美具有三大美学特征。美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美学特征。美是以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呈现出来的,离开一定的感性具体形态就无所谓美与丑。美具有感染妙悟的美学特征。所谓社会功利性,是指客体对象对主体人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的有益、有用的特性。2、美具有感染妙悟的美学特征。首先,美具有“以情感人”的审美特征。其次,美的事物具有愉悦身心的美学特征。只有那些从内容到形式充分显示人的本质力量,从客体对象的感性形象上能够观照自身,才能引起情感共鸣。尽管如此,美的感染性与愉悦性是—种社会价值事实,是客体对象与观照主体之间“对立统一”状态,它是以符合观照主体审美需要和内在尺度,客体对象为主体服务为前提的一种价值关系。3、美具有社会功利性的美学特征。所谓社会功利性,是指客体对象对主体人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的有益、有用的特性,从价值论的视角来看,这里言及的社会功利性,是指客休对象能够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满足主体的某种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性的效应。第二讲美的形态了解美的形态的划分,了解美的几种不同的形态。掌握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本质和特征。第三讲美的范畴掌握优美、崇高、喜剧性、悲剧性等美的范畴的概念以及本质特征。掌握西方历史上对于崇高美的有关的讨论。**滑稽滑稽的主要对象是人,而不是无机物和自然界。滑稽对象往往以违反常规、形式怪异、形态扭曲、举动乖张等引人发笑。人们是从美与丑、善同恶的对比中,感受到自身的力量,从而产生对滑稽对象的无比优越感,引起对滑稽对象的轻蔑和嘲笑,并在这种笑声中获得审美愉悦感。第四讲美的创造了解美的创造与一般的创造活动的联系和区别。了解审美理想的内涵。掌握艺术美创造过程中审美感受、艺术构思、想象、情感、灵感等概念。**艺术美的创造过程:1、审美感受:审美感受是人对现实生活的美感体验和感受。—切艺术美的创造,都以艺术家的审美感受为开端。正是在审美感受中,艺术家萌发了创作冲动,产生了要把自己的体验、感受物态化为艺术品的强烈愿望。审美感受是初级状态的审美意识。一方面,审美感受虽然有以往的审美经验为前提,因此包含着理解的因素,但是,它毕竟是关于对象的偏重于感性直觉的把握,缺乏对于审美对象内在本质的深刻理性把握;另一方面,审美感受的产生,总是由面对的审美对象所引发,因此就带有个别性、分散性的特点。所以审美感受不能直接物态化为艺术品。但正是这些点滴感受的积累,导致了审美感受的升华,产生出审美意象。审美感受的积累不是机械相加,而是在情感、理智等因素的作用下,由个别的、分散的、表面的感受向整体的、本质的认识的飞跃与升华。由此,引发了艺术家的创作冲动。42、艺术构思:艺术家把审美感受加工改造成审美意象的过程就是艺术构思。换言之,艺术构思,就是要把审美感受阶段所获得的丰富的表象材料加工改造成为蕴含有一定生活意味的审美意象,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蓝图。艺术构思对于艺术形象的创造,乃至整个艺术创造过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艺术家只有在构思形成艺术形象之后,才能从事艺术形象的传达活动。艺术形象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第五讲美的欣赏了解美的欣赏中的客体与主体。了解审美意象、审美的“心理距离”等概念。了解美的欣赏的过程。掌握美的欣赏特点。了解审美标准的内容。**审美的“心理距离”所谓“心理距离”,是指主体的审美过程中,不应怀有任何直接的功利目的,要从实用世界中脱离出来。按照英国美学家布格的说法,就是要处于一种“无我的但又如此有我的境界”。就审美主体来说,所谓“距离”,就是“无我”,脱却一切个人的功利目的,就客体对象来说,“距离”又是“有我”,即客体对象需能引起审美主体的兴趣,与客体对象形成一种审美关系。如果主体与客体对象不能保持一定“心理距离”,难以排除实利方面的刺激,“距离太近”成“失去距离”,则不可能与客体对象构成审美关系,进行美的欣赏。**美的欣赏特点:1、感知与理解、情感与认识的统一。感知与理解、情感与认识在欣赏活动中的统一,使欣赏者不仅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而且生动具体地把握了千姿百态的感性世界,激发了与对事物的理性认识相一致的情感态度,从而推动欣赏者走向社会实践。2、体验性与自由性的统一。美的欣赏从来不能依靠强迫命令,而是在符合欣赏者愿望和情趣的前提下,采取自主方式进行的。是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过程中去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创造美。说到底,审美活动是以情感为中介的自由的精神活动,最终目的是为了肯定人的本质力皇,所以在审美活动的历程中处处体现着象征人的本质力量得到解放的自由性。3、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的统一。美的教育功能只有在欣赏者对欣赏对象感到兴趣,由形象触发激起情感波澜,并作出审美评价和判断,获得某种精神愉悦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要想取得“教”的效果,首先得让欣赏者“乐”得起来,“乐”是实现“教”的先决条件。4、再创造与再评价的统一。美的欣赏不是单方面被动地受群体对象的特性所制约,而是始终活动着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主体通过感受、理解、想象、情感体验等活动,对客体形象进行再创造,形成自己头脑中的形象,然后对整个客体对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行再评价。第六讲礼乐的审美作用掌握礼和乐的概念和区别。掌握“乐从和”的三层含义。了解礼乐的审美功能。了解中国古代“礼”和“乐”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七讲儒家美学思想掌握孔子“人而不仁如乐何?”、“游于艺”、“成于乐”等主要美学思想的内涵。了解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日新之谓盛德”等主要的美学思想的内涵。掌握《易传》的“天人合一”思想对荀子思想的发展。了解孔门仁学的总体内容。5**孔子的“敬”孔子的“敬”,指的正是表现为一定的礼节仪容的心意状态。它作为孝——仁的内在原则,在孔子看来,便是由“礼乐”所塑造培育出来以区别于犬马的人的情感或人性、人道。虽然它必须以亲子这种自然生物性的血缘事实为基础,但重要的是这种自然生物关系经由“礼乐”而人性化,所以才不同于“犬马”。“敬”本是“礼乐”仪式过程所必然和必需培育的某种恭谨畏惧的心理状态和感情,周初有“敬德”、“敬天”等等重要提法。它们本是由“礼乐”即“神圣的仪式”中所产生的。到孔子这里,却把它当作比“神圣的仪式”本身还更为重要的东西了;孔子
本文标题:0168《美学概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68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