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研究报告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专题研究课程代号:092020任课教师:王星论文题目: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完成日期:2014年6月15日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号:1309240543姓名:李婷成绩: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摘要: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先秦以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总结建立了完整的“理学”教育理论体系,其理学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本文对朱熹“小学”“大学”教育两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朱熹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关键词:朱熹“小学”教育“大学”教育Abstract:ZhuXiisafamousancientChinesethinkerandeducator,hethoughtsincetheQineducationandpracticeofsystematicallysummedupacompleteScienceeducationaltheorysystem,thecenterofitsScienceeducationismoraleducation.Inthispaper,twostagesofuniversityeducationZhuXiprimaryschoolwereanalyzedandexplainedthemodernvalueofZhuXi'sEducationalThought.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也是围绕德育构建其教育思想体系的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教育思想,他的小学教育思想和大学教育思想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本文从朱熹小学教育思想和大学教育思想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阐释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生于福建尤溪,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朱熹是中国古代一位“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况世大儒,同时也是毕生致力于讲学授道、卓有贡献的著名教育家。朱熹从事教育活动约五十年,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形成他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事业仍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一、朱熹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纲领性作用。朱熹反对当时以科举入仕为直接目的的学校教育,认为这是诱人“干禄蹈利”、“忘本逐末”、导致社会风气败坏的教育。他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朱熹认为,只有把“明五伦”作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天下国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乱日常少也”。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今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认为教人为学首先就是要使学生明义理、会做人,而并非只是为学得杂博知识,做些华丽文章,用以沽名钓誉,争权夺利。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还从修身、处事、接物三方面对如何做人进行了阐述:“修身之要”为“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显然,朱熹的上述教育思想反映了他对学生学会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对当今教育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二、朱熹的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决定教育内容。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划分,是以年龄和智力发展为准的。人生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即都是为了体认天理的,只是内容程度有所不同: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小学是为大学打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深化。朱熹将小学教育比做“打坯模”,强调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训练。“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和“礼乐射御书数之习”的这些素质教育都是“小学之事”,应该“都从小学中学了”。指出“直自小学中涵养成就,所以大学之道,只从格物作起”,也就是说,如果小学阶段搞好了这些素质教育,大学阶段就不必再为此而化费大量精力,可以“便只理会穷理致知工夫(注:即研究学问)”了。为此,他专门编写了《蒙童须知》,对儿童然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礼仪规矩、行为细节,做了详细的规定。内容涉及“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扫洒绢洁”、“读书写字”、及“杂细事宜”等几项。除此之外,他还编写了《小学》作为小学的教材,在书中列举了大量格言、故事,包括学习和道德方面的典型,通俗易懂。大学阶段是在小学之上的深造,即“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是发明此事之理”。其纲领,就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朱熹认为,《四书》是大学的基本读物,是化入圣贤之学的门户,人人必须学好《四书》,至于进一步学习《五经》,那是专门研究的事了。所以,《四书》地位实际上超过了《五经》。1、朱熹小学教育思想分析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朱熹认为8到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德育的任务是教事,即让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具体的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他说: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去做因此这时德育的主要内容应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以下三点:首先,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在朱熹看来,儿童是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很容易受各种思想影响,一旦接受了某种邪说,再教儒家的伦理思想就会有抵触,因此要及早进行教育。其次,朱熹接受程颐等前辈的思想,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形象生动,这样才能激发兴趣,使之乐于接受为此,朱熹广泛地从经传史籍以及其他论著中采集有关忠君孝亲事长守节治家等内容的格言训诫故事等,编辑成一本儿童道德教育的教材,题为小学,这本书在当时曾广为流传他还专为蒙童编写了《蒙童须知》。朱熹针对儿童这一阶段自制能力较差,道德意识较薄弱等特点,在教育方法上主张主要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地持续地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习惯训练,使他们积久成熟,然后自成方圆,完成从开始的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转化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格物的认识过程在教育上的体现对于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朱熹开创以蒙童须知的形式,来训练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2、朱熹大学教育思想分析15岁以后是被朱熹称为大学教育的阶段。朱熹指出大学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教育是在小学已经成功之基础上深化和发展的德育在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教理,也就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熹在《小学辑说》里说,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古代大学教育的方针,也就是德育目标和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光明磊落的德行,弘扬善性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在大学教育方法方面,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其中有两点值得学习:一是重视自学。他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我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在教师指导方面,朱熹重视自学与研究,把其确定为大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其二,他提出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淳熙八年,他邀请持不同学术见解的著名学者陆九渊到他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学,切中学者深微隐痼之病,还将其讲稿刻石以记之朱熹进行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交流的做法,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史和教育史的美谈。三、朱熹的教育方法朱熹一向重视教育方法,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教育方法体系。他说:“言教者,皆有不可易之法,不容自贬以殉学者之不能也。”强调不仅是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向学生传授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朱熹的教育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居敬穷理、致知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博学专精和熟读精思等。1、居敬持志朱熹认为读书的关键,在于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敬”就是端正态度,诚心诚意。“居敬”就是专静纯一、持之以恒;“持志”就是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他指出,“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2、致知力行朱熹强调在教育时既要“致知”又要“力行”,知行并重。他认为:“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在朱熹看来,知与行是紧密结合,缺一不可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均不可偏废。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既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两翼”。3、因材施教朱熹对先秦儒家因材施教的论述是很赞同的,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教人之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的重要方法。他说:“德行者,潜心体道,默契于中,笃志力行,不言而信者;言语者,善为辞者也;政事者,达于为国治民之事者也;文学者,学于《诗》、《书》、《礼》、《乐》,而能言其意者也。盖夫子教人,使各因其所长入于道。”他指出材有大小,教育的任务是,根据材之不同,施以不同的教导方法,使之小成小材,大成大材,这就是“各因其材所长而教之者”,这一观点反映了客观的教育规律,在朱熹的教育活动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果。4、循序渐进朱熹认为学习的过程应当循序而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朱熹强调学习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另外,读书要打好基础,不可急于求成。他把学习比作“登山”,“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5、博学专精朱熹强调在学习知识时要处理好博学与专精的关系。朱熹教育学生要博专结合,既要重视“博学”,打好宽厚坚实的基础,又要在“博学”的基础上专精,认为没有广博的基础就难以专精,但如果只满足于一般性的知识广博而不在某一方面专精,那就不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朱熹关于博学和专精的论述充满着辩证法,对当代学子仍具开启心智的作用,值得借鉴。6、熟读精思朱熹强调读书必须反复阅读,他告诫学生:“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便是学。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四、朱熹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朱熹作为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有远见卓识的思点家和教育家,他从事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阶级的长远利益,是为封建统冶服务的。但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建了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他的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重视道德教育,提倡从小抓起。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不仅是教人以知识技能,更要培育学生具备健康高尚的品德。长期以来,我们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进行“填鸭式”教学,虽然也开有思想品德教育等相关课程,但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仅仅处于附属地位,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的教育,结果导致学生的基本素质下降,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正义感、责任感淡化,荣辱观混淆,公德心普遍缺乏,个人行为失范等。朱熹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明人伦”,教人为学就是让学生明义理,会做人,关注学生内在品格的提升。他特别注重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强调德育必须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他形象的把小学阶段比作是“打坯模”的阶段。他认为小学生年龄较小,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可塑性大,容易培养好的习性和思想。倘若小时候未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形成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要补救就十分困难,“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朱熹的这些见解是极为深刻的,对我们今天提倡养成教育仍有现实指导意义。2、注重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学校普遍实施应试教育,以卷面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单纯
本文标题: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72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