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08级海事大学马哲复习27道题目答案
08级海事大学马哲复习27道题目答案【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地理环境(也称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物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等。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物质前提,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人类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通过劳动取得的,但是如果只有劳动而没有劳动对象,没有地理环境,也不能创造出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第二,地理环境通过对社会生产的不同影响,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者延缓的影响作用。一般说来,在其它条件大体相同而地理环境不同的情况下,地理环境优越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就快一些,反之就慢一些。第三,地理环境能够影响生产部门的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发展方向。第四,地理环境的生态环境平衡系统维持如何,也是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2】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b、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c、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三,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纯的。3、辩证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必然与偶然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3、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原因与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3、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c、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4、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可能与现实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相互对立:a、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b、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a、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多种可能性(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b、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内容与形式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内容,由于条件不同,可以有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利用新形式。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表现。这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也不是并列的、没有主从之分的,在两者之间,内容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3】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同人的需要是分不开的,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和计划进行的。人在行动以前,总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条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目的,并依据这种目的建构准备实行的计划。实践就是在这种目的和计划指导下的行动。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不仅表现为意识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加工改造,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本质;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能通过想象在思维中创造世界上没有的新事物。这并不是说意识可以无中生有地创造世界,而是说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造物质的存在形态。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当前的事物和现状,还可以追忆过去的事情,并能根据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预测未来。3.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是意识能动性最重要的表现。因为,反映客观世界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意识活动虽然不是实践活动,但它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4.意识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一个人精神是否愉悦,心情是否舒畅,对于他(她)的健康状况有重要的影响。【4】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正确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和表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哲学上关于世界处于什么状态问题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即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运动不息、变化发展的,属于辩证法;坚持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隔绝、静止不动、没有发展的,属于形而上学。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不仅表现在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运动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与不变的观点之间的对立,最根本、最主要的还表现在辩证法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承认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承认世界上一切过程的“自己运动”。而形而上学则把发展看作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看不到事物内部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源泉。因而辩证法是活生生的,而形而上学则是死板的、贫乏的、枯竭的。哲学发展史贯穿着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总是渗透着、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后者总受前者的制约;前者又不能不受到后者的影响。【6】列宁物质定义以及其意义1、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第一次提出了“客观实在”这个概念。列宁物质定义有四层含义:其一,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实在性,是抽象的物质概念,这样就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与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其二,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这就与客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客观唯心主义也说有一种客观实在,但这种客观存在但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知,如神,是不能为人的感觉所感知其三,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这就与主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主观唯心主义也有一种客观实在,但是他们认为感觉是第一性的,主观产生了客观实在其四,这种客观实在能被意识所反映。这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如果有一种存在不能被人们所认识,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客观实在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和意识的矛盾关系出发,指出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和独立性,以及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则,从而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物质并非不可知的自在之物,而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是人的认识可以反映的客观实在,这就从根本上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从而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以及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哲学物质混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或物质的缺陷.(d)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列宁的物质定义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7】新生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限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不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但是,不管经历怎样的限难和曲折,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并取代旧事物。【8】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不同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两种状态,两种形式,但二者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引起、相互渗透等方面。1.量变和质变的必要准备。这一原理包含三点内容:(1)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说事物质的变化不可能偶然的无根据的产生和出现,它有其基础和前提,这就是量变。(2)事物在质变之前必须一步一步地走过度的“区间”,否则质变无从发生,而走过度的“区间”的过程就是量变的过程。(3)量变规定着质变的性质和方向。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因而当矛盾非主要方面的量增长到能够转化到主要矛盾地位去的时候,事物的质变就会发生,因为事物的质主要是由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2)度的原理认为,量和质是相互统一,相互规定的,因而当保持旧质的量不存在时,旧质也就保不住了,就要被新质事物所代替,即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意味着事物的变化不仅是由小到大,而且是由无到有。3.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质变对于它之前的量变的意义是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对它之后的新量变的意义是为新量变开辟道路,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总之,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9】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他的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自然界、物质、存在是①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意识则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③物质决定意识。这些表述严格地说都是等同的。唯物主义者是无神论者
本文标题:08级海事大学马哲复习27道题目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0004 .html